樓市的風聲,越來越緊。
其中提到:高層會議再次強調了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並將“解決好大城市住房突出問題”作為2021年度重點任務之一,各城市要充分認識保持房地產平穩健康發展的重要性,毫不動搖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切實落實城市主體責任。
上海和深圳還表了態,切實履行好房地產市場調控主體責任。
“主體責任”這四個字,字字千鈞。
正因為有住建部實地督導,最近幾天,我們才看到了上海和深圳調控不斷加碼。
上海這邊,增值稅免徵2年變5年;離夫妻離異3年內不能增加房票;法拍房也要看購房資格。
深圳這邊,暫停夫妻婚內更名;居民家庭購買的商品住房,只能登記在具有購房資格的家庭成員名下;嚴查收入證明、個人徵信,確保購房資金的真實性。
這還僅僅只是開始,1月27日上午,上海市住建、市場監管、城管、通訊管理四部門召開專題會議,研商落實《關於促進本市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意見》,其中有一項很值得關注的內容:與會單位將建立房地產市場管理與執法聯動機制,進一步加強對房地產開發企業、銷售代理機構和經紀機構的監管。
聯動機制,就意味著房企、中介、從業者、購房者都“無處可逃”,將時時刻刻出在監管之下。
假離婚不行了,賣房稅更高了,撿漏法拍房也沒戲了,造假流水打新房無法透過不說,還可能被列入名單,以後連房子都買不了。
當然,金融層面的調控,才是重頭戲。
央行1月份已經下了“嚴令”,實施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
把所有銀行分為5檔,設定兩個上限,分別是“房地產貸款餘額佔比”和“個人房貸餘額佔比”。
這裡兩個貸款指標,都不能超過規定的“天花板”。
比如,六大國有大行(工農中建、郵政、交通)、國家開發銀行為第一檔,兩個上限分別為40%和32.5%,在5檔中最高。
招行、農發銀行、浦發、中信、興業等17家中型銀行,為第二檔,兩個上限分別為27.5%和20%。
“限貸”嚴令最直接的後果,是房貸額度縮水,尤其對熱點城市而言,房貸審批成了投機客面前的“攔路虎”。
而深圳四大行網點經過核實,得到答案也跟廣州基本一致,即:業務沒停,暫無額度,處於排隊放款階段。
此外,有上海地區的大行也已經出現1月額度用完,本月停貸的現象。此外,工商銀行面向上海地區的、購買一手二手及法拍房等個人住宅(商用除外)中所繳納稅費的分期貸款產品正被全面叫停。
把錢管住了,房價大漲的基礎自然不復存在。
按中泰證券分析師梁中華的測算,預計2021年整體貸款增速或在10%-11%之間,這就意味著:當前接近13%的房地產貸款增速,將有2個百分點的下降空間。
更重要的是:要保證居民住房貸款佔比基本穩定,居民住房貸款增速就要逐漸向整體貸款增速收斂,如果2021年整體貸款增速降至10-11%,2021年的居民住房貸款增速將有接近6個百分點的下降空間,壓降的壓力要明顯大於房地產整體貸款增速。
北上廣深同時加碼調控,住建部、央行的政策也日趨嚴格,這一切的背後,其實是高層對於2020年樓市明確的態度。
前段時間高層經濟工作會議中,用了很大的篇幅,定位2021年房地產市場。
其中重點提及以下幾句話:住房問題關係民生福祉。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因地制宜、多策並舉,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正因為高層反覆要求,各地、各部門才有如此大的決心和毅力,從供給、需求、調控措施各個角度想辦法,對樓市中的投機行為“下重手”。
在2020年,商品房銷售面積為17.6億平方米,增長2.6%,2019年則是微跌0.1%,今年估計也會維持在17億平方米左右的銷量,與此同時,我們的城市人均住房面積已達到39平方米,達到部分發達國家水平。
顯然,17億平米的銷量,接近40平米的人均居住面積,已經成為房地產市場的“天花板”。
當“強弩之末”的房地產行業,碰到相比以往更加強勢的調控,調整利率、嚴格限購和限售、限貸升級、精準打擊炒房資金、房地產去金融化,這些“一攬子”政策,將成為樓市永難逾越的“天塹”。
沒有例外的城市,不管是房價躁動的京滬廣深,還是已經進入下降通道的三四線樓市,都會成為“房住不炒”的出手物件。
枷鎖越多,風向就越明朗:樓市,再無套利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