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嗎?我看不一定
每一個階段,一個人心裡想要的都不一樣。我們常常是根據自己生活的環境和當時的需求改變著自己想要的東西。
今天生活在上海浦東的人,不管家裡有沒有面臨入學的孩子,可能都想要擁有一套學區房。這是因為浦東優質學區的房價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以可以看得見的速度在上漲。
擁有學區房的人,房價上漲代表了什麼呢?代表自己擁有的財富在增值,代表自己當初做的決策有多正確,代表自己和家人能生活得更加舒服一些,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其實並不知道。因為,它還可能代表了希望自己做出的下一個決策也跟這個決策一樣英明,代表瞭如果想換到其他地方生活的阻力在增大,因為這意味著需要付出的機會成本更高...
我回想了一下自己這一路走來最想要的東西:小時候我希望每天可以吃到各種糖果;暑假之後回到學校,看到同學染了漂亮的粉紅色指甲,我希望自己也能擁有一株可以用來染指甲的紅色鳳仙花;游泳課上,看到同學套著結實的游泳圈在游泳池裡盡情玩耍,我希望自己也能擁有一個黑色的汽車內胎做的游泳圈;感到孤獨無助的時候,我希望擁有一個可以互訴衷腸的戀人;與人相處不愉快的時候,我希望自己可以擁有一個柔和且寬廣的心胸;家人生病的時候,我希望自己有治病救人的醫術;感到自己不如別人的時候,我希望擁有可以安身立命的本領;突破心理障礙之後,我希望自己成為一個智者,幫助所有深陷困惑的人。
整個看下來,這裡面竟然沒有一條是希望自己擁有非常多的財富。那我為什麼經常因為自己沒有周圍的朋友會賺錢而煩惱呢。
從心理學角度去分析,這是一種爭強好勝的心理在起作用。好勝心是自卑心理的衍生品。人往往為了修護比較低的自我評價,才會處處要跟別人爭一爭,比一比,希冀透過一兩次的勝利填補自己內心對於自我認可的需求。
其實,只要靜下心來想一想就會發現,想要實現我們心底真正渴望達到的目標,上蒼給我們的時間是夠長的。
試想一下,如果,我們能用一生去做一件自己最想要的事,那麼,這一路將是多麼浪漫和愜意啊。
記得俞敏洪在演講中曾說過,來自農村的他讀北大時,發現自己各方面都比不上他的同學們。他就想,我就爭取比你們活得長。當時,我覺得他這麼說是為了活躍演講的氣氛。現在我才明白,活得長真的很重要。因為當我們有了一個要用一生去完成的目標的時候,只要活著,我們就有希望。
昨天,本科讀哲學心理學方向的兒子問我,為什麼有的人總是活在痛苦之中呢?
他的這個提問,一下子通透了我這段時間的思考。
我們以為自己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其實我們並不知道。確切地說,我們想要的太多,以至於忘記了哪一個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當社會上出現了很多創業成功者時,我們就希望自己也創業成功:當社會上出現很多囤房致富者時,我們也希望自己囤房致富;當社會上出現了一群有錢的人,他們向我們普通大眾展示自己奢華的生活的時候,我們也希望自己成為那群有錢人中的一個。這是一種被外部環境影響的想要,而不是我們自己內心真實的想要。
這兩者有什麼區別嗎?
區別非常大,被環境影響的想要對我們來說是壓力,而非驅動力。它不但不能幫助我們心想事成,反而浪費了我們大量的時間,消耗了我們大量的能量。
例如:學生可能為了顯示自己聰明,而不敢去努力學習;職員為了展示自己的智慧與淡泊,而不敢努力去工作;謙和的人為了表現自己的風度,而不敢表達自己的意見...這些都是我們為了維護自我的形象,而不敢突破自己,走出那個其實令自己並不十分滿意的境況。
如何剝離這些為了迎合社會,為了迎合自我人設,其實是阻礙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虛假需求呢?
巴菲特的雙目標清單系統(Two-List System)思維模型,可以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
簡單描述一下這個思維模型:1、在第一個清單中列出25個自己希望達到的目標;2、在第二個清單中列出,從第一個清單中挑選出來的自己最要達到的5個目標;3、最重要的一個環節:盡全力避免去做在第一個清單中,但不在第二個清單中的那20個目標。
我們小學的時候就學過南轅北轍這則寓言,知道目標與行動相反的結果是多麼可悲。我們中學時就學過的受力分析也清楚地告訴我們,作用於物體的各個分力組成的合力的方向,才可能是實際走出的方向,跟設定的目標並沒有直接的關係。
為什麼如此淺顯的道理,我們常常需要花費一生的時間都不一定能悟透,這不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嗎?
總結:
1、我們經常被外部環境影響,為自己並不想要的東西而煩惱,去消耗自己的能量。
2、要想讓自己一直生活在喜悅之中,必須先要剝離虛假的想要,找到自己真實的想要。
3、用一生去活出一個想要的自己=真實的目標+對目標的專注努力+避免干擾消耗能量
這難道不是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想想都會笑出聲來的最浪漫的事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