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房產>

關於樓市,一直以來,每3年是一個週期,每10年是一個時代。

所謂3年一個週期,是指房價的變化。

在4月份,華泰證券巨集觀研究團隊負責人、經濟學家李超釋出研報指出:從2008年後,房地產共有3次週期性上漲,分別為2008.10-2012.02、2012.03-2015.02、2015.03至今,每次大概持續3年左右時間,而政策是地產週期變化的重要因素。

所謂10年一個時代,是指樓市模式的變遷。

第一次,是在1998年,房改啟動,商品房市場化全面鋪開,居住方式迎來巨大轉變,人們不再依賴單位福利分房,不再屈居於老破小、家屬院、自建房之中,雖然房價上漲的大幕由此拉開,但投機成分並不濃,滿足居住需求是第一要務,城鎮化的起點也是從此時開始。

第二次,是在2008年,剛剛緩過氣來的樓市,因為流通貨幣增加,年均達15%的M2增速,使大量購房者的資金向樓市沉澱,房子成為最佳的保值增值投機品。

我們有理由相信,第三次,就是從2019年開始。

比現在年的集體土地入市,租賃房試點城市擴大補貼,房貸利率掛鉤LPR,城市舊改集中推進,都是長效機制的一部分,這在以前是沒有過的。

那麼,下一個十年,房價會比現在“更高”還是“更低”?或者說,房子會“更便宜”還是“更貴”?

筆者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分析。

第一,勞動力與家庭結構的變化。

人體只有在年輕的階段才具有勞動能力,在經濟學上,通常把15-64歲的人口定義為勞動年齡人口。

這個年齡階段的人口,是樓市最大的推動力,只有年輕人、中年人、勞動力,才有婚房、改善房、二套房、學區房等各種各樣的需求誕生。

但是,在2014年,2000年左右出生的人口開始加入勞動力大軍,而這批人口的數量遠低於以往任何一個時期,甚至抵不上每年變老的人口數量。

這就使得中國的勞動力人口數量在2014年以後首次出現了負增長,而中國的就業人口增速也逐漸降至了零增長,甚至在2018年首次出現了負增長。

家庭結構的變化也是如此,十年以來,大部分家庭雖然上有老、下有小,但每對父母都有不止一個兄弟姐妹,包括爺爺奶奶這一輩,家族裡不缺人丁。

但是,未來十年,正如馬雲今年5月份的一場演講中說道:“如果都像今天這樣大家買房子,將來我們的孫子、孫女,一個人至少要管5套房子,要養8個老人”。

房子繼承的越來越多,養老的壓力卻有增無減,8個老人,意味著“八四二一”家庭結構的逐步形成,夫妻雙方的父母、祖父母,都是獨生子女難以承受之重。

從這個角度來看,未來房價必然會步入“穩中有降”的趨勢中,房價會變得“更低”、“更便宜”不是沒可能。

第二,貨幣與樓市之間關係的變化。

貨幣與樓市的關係非常緊密,資料顯示,從2007年到2017年,M2(流通中貨幣)的均值增速為15%,同期房價上漲的幅度也趨近於這個速度,也就是說,人們把房產當成了金融投機品,而不是用來居住的消費品。

在前段時間舉行的博鰲房地產論壇上,東方證券經濟學家邵宇的話很有意思:這麼多年,我們賺錢的方式無非就是三種,掙經濟增長的錢、掙貨幣供應的錢,實在不行還可以掙隔壁老王的錢。

但是,再過十年,貨幣與樓市的關係還會如此緊密嗎?

筆者認為,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從近兩年的資料可以看出,銀行理財、信託、券商資管等影子銀行的規模都開始下降。從商業銀行總資產來看,2018年同比增速僅為6.8%,創下有史以來的最低增幅,不到過去10年增速均值的零頭。

其次,央行釋出新規,自10月8日起,新發放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利率,以最近一個月相應期限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為定價基準加點形成。

說白了,LPR充當了“一面牆”,未來10年的貨幣,重點傾斜領域是製造業、實體、新經濟、基建、工程機械、建材,房企和購房者想利用低利率的環境撬動高槓杆,可以趁早放棄了。

這種情況下,貨幣不再像以往那樣湧入房地產中,房價變得“更高”的基礎,將不復存在。

人口流動的方向,決定了樓市上漲的速度不盡相同,人口流入越多,需求越大,房子越值錢,這是一個很樸素的道理。

“寧要北上廣一張床,不要老家一套房”,這句話在最近幾年,表現的尤為突出,不光是在京滬深這樣的超級大都市,哪怕是在省會城市、新一線城市,也表現的淋漓盡致。

近些年來,23個千萬級大都市圈人口流動分化趨勢明顯,當前京津、深莞惠、廣佛肇、廈漳泉、長株潭、重慶等都市圈常住人口、戶籍人口、小學生增長居前,蘇錫常、南京等都市圈常住人口流入雖然放緩、但戶籍人口和小學生依然明顯流入。

反之,收縮型城市也變得越來越多。

像西北的甘肅、青海,東北的黑吉遼,這些省份的三四線城市,因為無法形成有效的集聚效應,哪怕經歷了兩三波上漲,房價依然保持在低位,有的地方甚至一千多塊錢每平都沒人要。

這樣的分化,未來10年會愈演愈烈,人口流入持續且擁有城市群連線的區域,房價“更貴”是必然趨勢,而其他房子越蓋越多,人口流出也越來越多的城市、郊區、新城區,房價變得“更低”也是大勢所趨。

柳傳志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年輕人彆著急買房。

他說,“現在有的年輕人看到房價漲得很高,就急著要買房子。然後就變成了房奴,變成了蝸居,生活很不愉快。其實真的可以改變方式,租房住,就不用跟銀行貸款,貸款的那個錢跟租房一樣。如果現在買房壓力太大,不如調整好心態,先安心工作,等自己的薪酬高了以後再去追求屬於自己的房產”。

換個角度思考,柳傳志就看出了未來樓市的“端倪”,租賃房雖然過去這些年沒有被廣大購房者接受,一是因為顛沛流離,沒有安全感,二是因為體量太小,無法享受和購房一樣的學區、落戶、考試等本地居民權利。

但是,未來十年,隨著租賃市場體量不斷擴大,更多的集體產權屬性土地入市,假如租購同權的城市越來越多,租房的選擇面會更寬,這就完美規避了房子“更貴”還是“更便宜”的選擇題。

經濟學家李奇霖在7月份的時候也做出過預測。

他預計,未來11年,全國住房需求是79億平米,而2016-2018三年時間內,就已經透支了11億平米,佔比達9%。

也就是說,在過去三年當中,已經透支掉了11億平米的購房需求,剩下的住房需求,平攤到未來十年當中,對樓市來說只能起到一個“平緩過渡”的作用,從巨集觀上看,房價“穩重趨降”將是必然。

最新評論
  • 為什麼有人會想花5萬/月,去租奧邸國際?
  • 10月8號以後,房貸利率就要開始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