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半的人在說今年生意不好做,實體店倒閉潮依舊,一條街上半年不到店面更替了好幾撥。這背後的原因是房租太貴還是電商崛起?
在遭遇電商經濟的影響之時,房租的壓力也是很多實體店無法做大的原因。年年都上漲的房租,很多商家辛辛苦苦結果是給房東打工,店鋪租金佔經營成本約30%。實體店商家就像在夾縫中生存,最後只能面臨關門。
不過實際上,做電商和做實體店的行業環境是一樣的,尤其在新零售不斷髮展的今天。
實體書店曾是受電商衝擊最厲害的行業之一:
2002-2012年期間,全國有近5成實體書店倒閉,剩下的也基本靠情懷苦苦支撐;
但2013-2016年,書店反而開始復甦,國內像方所、言幾、西西弗這樣的新型書店不斷落地,亞馬遜也轉過頭自己開了實體書店。
書店成為現代網際網路商業思維的集中展示,它不再是傳統的零售書商,而是脫胎換骨的新零售實體。今天如果我們看懂了新式書店的發展模式,也就看懂了實體店的未來發展趨勢。
不懂場景化陳列的實體店,將被淘汰書店是閱讀的場所,人們去實體書店的決策動機首要的不是價格,而是體驗,這時場景就特別重要。蔦屋書店、亞馬遜線下書店,在書籍陳列時都會努力把使用者的真實使用場景還原出來。比如在展示義大利食譜的時候,會把書中介紹到的原材料和料理工具都擺出來,供君購買。
現在市區裡面很少見到夫妻店了,很多倍便利店取代。傳統實體店例如夫妻店陳列很糟糕,經營者沒有專業的陳列知識,不會考慮到顧客購買的動線設定和具體體驗,自己亂擺一起,自然無人願意上門購買。
打個比方,大部分超市的把生鮮食品放在最裡頭,這是因為生鮮食品是最能提高客流量的產品,這是一個可以形成動線的品類。這種陳列方式是基於人們對“價格”更敏感的前提下,如果發現消費者購買動機是價格>品牌>功能>包裝規格,那麼在陳列時更多會考慮用低價帶動客流。
不過大部分人去超市就是為了買菜,這樣陳列最大的問題是不符合人們的購買場景,買個菜總要被迫逛一大圈,體驗自然不好。一些精品超市,比如卜蜂蓮花、香港百佳反其道而行,把生鮮食品放在入口處,當然,它們的生鮮價格也會比普通超市貴出不少。
這是因為它們的目標人群收入水平較高,更追求品質和體驗,而對價格敏感度低,所以相應的陳列也符合了他們的需求特點,為他們節省時間。
緊緊圍繞客戶的特點和需求,這才是場景化陳列的核心所在。
社群化的探索,升級實體店運營簡單來講,就是“用產品A來引流量,用產品B來賺錢”的經營模式。能夠事先吸引和篩選好的特定人群流量,然後圍繞特定人群來做生意。
現在咖啡廳和文化講座都成為書店標配的“社交元素”,未來的書店還可以形成一個社群,當擁有相對固定的目標人群后,可以鑽研得更細和更深。
比如有一家專門側重賣旅遊類書籍的書店。它可旅遊相結合,為書籍作者的新書定製和銷售主題旅遊線路,開發旅遊周邊產品等等,讓書店以將圖書和成為一個旅遊愛好者交流和分享的平臺。
孩子王就已經做到這樣的模式,孩子王除了跟很多母嬰用品店一樣提供實體商品外,還會給媽媽們提供產後恢復輔導、0-3歲的早教服務、3-10歲的英語教育,以及遊樂、兒童攝影等一站式的服務,甚至連兒童保險也沒放過。
賣貨從來不是目的,學會跨界運營如果只是盯著書的話,書店當然不是一門好生意,毛利率也不高。
幾年前噹噹網的圖書毛利率為19%,這個數字看起來覺得好像還行,但如果線上下扣除掉日益攀升的房租、人工等成本,結果大部分都是入不敷出。
為了維持生意,就要在書籍周邊做很多的其他服務。比如有的書店發展了住宿,24小時不打烊,讓住不起旅店或者純粹想體驗一把的學生、揹包客在此讀書過夜。
有的書店不僅賣書,還賣生活方式,你可以順便喝個咖啡、吃個飯,剪個頭髮、做美甲,上個培訓,健個身。
社群化經營模式是挖深度,更多考驗的是使用者粘性。那這種廣撒網、多元化的經營模式是在做寬度,更多考驗的是協同管理能力。
只有網際網路化運營的企業,才能生存亞馬遜書店與其說線上下這是一家實體書店,不如說它是“線上下經營的網路書店 ”:因為它會根據線上的讀者評分、總銷售量、暢銷書等排行榜,來決定進貨書單、庫存和陳列。
另外,使用者在購買時,可以先體驗kindle閱讀器,來決定要不要購買書籍;如果遇到問題,可以通過語音啟用智慧助理來解決。而在結賬時,也可以直接用手機掃描書本上的標籤獲得價格,並進行線上支付。
也就是說,網際網路化和資料化撐起了亞馬遜不一樣的實體書店。當然,這種做法不是獨屬於亞馬遜這類電商平臺的,也屬於更多的普通企業。
書店、超市、商場都是新零售實踐的前沿陣地,很快,將有包括家居、家政、酒店、教育等越來越多的行業被裹挾進這場趨勢當中。
又一城,致力於新商業系統開發的全渠道技術供應商。要做新零售,就找又一城。
服務熱線:400-686-5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