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房地產到底有沒有泡沫?
近日,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在國新辦新聞釋出會上表示:
“房地產領域的核心問題還是泡沫比較大”,這句話堪稱一錘定音,為中國目前的房地產市場進行定調。
“很多人買房不是為了居住,而是為了投資投機,這是很危險的”,這也是有關方面對房地產投資投機發出的空前警告。
顯然,遏制房地產金融化泡沫化,已經成為新的政策取向。
01
房地產泡沫有多高?
衡量房地產泡沫有很多指標,但居民槓桿率(居民總債務/全國GDP)最能說明問題。
根據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釋出的報告,2020年,中國居民槓桿率為62.2%,相比2019年升高了6.1個百分點,超過國際平均水平。
目前,中國居民槓桿率仍低於美國、英國,但已經趕超日本、德國。
與國際相比,中國居民槓桿率不算誇張,但增速之快,讓其他經濟體望塵莫及。
2000年,居民槓桿率只有5%,2008年升高到18%,2015年再次攀升到39.9%。
2020年直升到62.2%,是2013年的兩倍左右,接近2008年的3.5倍。
隨著房價不斷上漲,房貸水漲船高,居民槓桿率自然不斷創出新高。
一旦收入增速不及預期,或者房價出現明顯回撥,金融風險就會如影隨形。
正如這場釋出會上所說的:
這正是官方多次強調遏制房地產泡沫的原因所在。
02
靠什麼遏制房地產金融化泡沫化?
關注房地產政策的人已經看到,2020年下半年以來,中國樓市調控一改過去相對溫吞的局面,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收緊態勢。
長期以來,樓市調控往往集中於限購、限價、限售等傳統手段上,如今樓市調控手段已經全面升級,直指土地和信貸的七寸。
“新三套組合拳”,正在呼之欲出。
其一,房地產“五道紅線”已經橫空出世。
在這五道紅線中,有三道是針對房企融資而來,另外兩道則是針對銀行房貸而出,五道紅線,指向的正是房地產金融化的傾向。
這五道紅線有沒有用?
我們看到,房企融資三道紅線出臺以後,已有多個大型房企遭遇了資金鍊衝擊。而房貸融資兩道紅線出臺不到3個月,各地的房貸利率已經應聲而漲。
其二,集中供地制度重出江湖,22個重點城市首當其衝。
近日,自然資源部發文對22個重點城市的住宅土地出讓方式提出新的監管要求,實施“兩集中”供地政策,全年不超過3次集中釋出出讓公告及集中組織出讓活動。
這22個城市,包括北上廣深4大一線城市,以及南京、蘇州、杭州、廈門、福州、重慶、成都、武漢、鄭州、青島、濟南、合肥、長沙、瀋陽、寧波、長春、天津、無錫等18個二線城市。
一年只能供3次地,用處有多大?
大規模集中供地,可以給社會以土地供應充足的預期,限制地方政府“飢餓營銷”的玩法,同時讓房企短期資金壓力大增,失去炒作“地王”的空間。
當然,這一制度將會利於資金量充足、負債率低的大型房企,中小房企未來的發展空間勢必進一步遭受擠壓。
其三,圍堵經營貸、消費貸,火力之猛前所未有。
經營貸,顧名思義是用於企業經營,不得流入股市、樓市等投資領域。然而,去年以來,由於利率倒掛,多個城市經營貸空前火熱,成了助推房價上漲的重要因素之一。
圍堵經營貸,要雷聲更要雨點。北上廣深已經展開行動,結果如何,我們拭目以待。
03
遏制房地產泡沫,影響有多大?
必須認清的一點是,遏制房地產泡沫不等於打壓房價,房價暴漲不是好事,暴跌同樣不是政策可選項。
問題通常都是複雜的。
一方面,房地產,一直都是拉動經濟增長的利器,同樣也是地方政府土地財政的重要支柱,這種依賴在短期很難緩解。
另一方面,房價過快上漲,則會帶來潛在的金融風險。日本1990年代的房地產泡沫破裂、2008年美國的次貸危機,都是前車之鑑。
所以,遏制房地產泡沫,關鍵是維持市場穩定,既要遏制房價大漲,又要防範大跌。
這就決定了未來樓市調控的總基調。
對於熱點一二線城市,則是強壓模式。只要房價有上漲趨勢,則極盡調控之能事,一次調控不行就兩次,兩次不行就三次,直到市場穩定為止。
深圳就此典型。這一次,二手房指導價的問世,出乎很多人意料。指導價不是新鮮事,但致命的是,打了7折的指導價,將成為銀行房貸的參考標準,這一招可謂釜底抽薪。
如果深圳樓市熱度仍舊居高不下,下一步率先開徵房產稅,也不是沒有可能。
對於普通三四線城市,則是類市場模式。這些城市大多數不具備全域性重要性,基本不在政策關注之列,只要不帶來新的爛尾問題和金融問題,則由市場自行調節。
畢竟,中國樓市已經高度分化,與股市一樣,只是“結構性牛市”,大城市才是問題的關鍵,也是遏制房地產金融化泡沫化的主戰場。
“解決好大城市住房突出問題”,已被列入2021年八大重點任務。
一切剛剛開始。所有大城市,接下來面臨的將是調控的狂風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