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房產>

這是一份發自內心的想法總結,畢業幾年來,北上廣深基本都跑遍了,逐漸想找一個能定居的地方,突然發現找不到了!

考慮到廣州的網際網路行業底氣略有不足,而父母已經是退休的年紀了,今年7月剛從北京回到深圳,希望過些穩定的日子,然而2020年的深圳波濤洶湧。

疫情復工後,政策剛放開經營貸款的口子,深圳的房價就漏出各種“奇妙”的風聲,甚至都炒到惠州去了。特別是深戶社保限購三年起步,非深戶五年起步(我),我正好被“一棍當頭”,本來已經規劃好在各區走走,瞭解一下行情,卻一下剎住了車。

(ps:正是有這麼個機會,才能站在旁觀者的視角看看深圳樓市,光明正大地只看不買,ヽ(  ̄д ̄;)ノ行吧,攤牌了,買不起)

南山區的,很舊的小區各種等拆遷的房,2020年11月份在中介掛牌大概750w,稍微新一點的850w,然後再新一點的電梯的1000w左右,然後銀行貸款評估價大概是要比報價低100~200w(已經買不起了呀(´;︵;`))

我們來算一筆賬。

首先,如果想在市區長期定居,那麼基本上都是要買車的,1000w以下的小區基本都沒有停車位,而且老舊隔音差、沒電梯、流動性大,基本不符合養老和定居要求,以一千萬算。

為了方便計算假設:三成首付,銀行貸款利率5%;另外,假設個人理財的增長比例也是5%

我們要計算兩個數字:

一是:我們需要多少工資才能買得起房

二是:樓市需要多大的漲幅,才能使我們不虧

第一個問題

需要結合我們社保公積金和個人所得稅,如果是一個人供房,等額本息(580w商業貸款+120w公積金貸款),一年需要42w,也就是整整60w年薪的到手收入(附贈30年期帶海洋氣息的西北風),考慮到有公積金,應該還有一些生活費維持一下體面(5k低收入體驗卡,你值得擁有!)。

如果是借錢墊的首付,那更門檻更高!如果等額本金,那門檻更高!!如果評估價降低,那門檻也更高!!!

第二個問題

既然帶著槓桿買房,那麼如何才能不虧呢?為了簡單起見,取買房第十年作為我們計算收益的時間點,因為對自住來說,差不多也就十年。

(1)計算我們首付和供房給的錢,如果存起來做理財,能帶給我們多少收益。

首付300萬,每年42w,總計720w

然後按照財富增長,每年計算5%收益率,那麼最後得到本息總計1016萬,理財收益296萬

(2)計算貸款利息

580萬商貸等額本息,每月還29906.93元,十年後總計3588831.60元,但是剩餘未歸還本金4667307.49元,所以商業貸款總共支付了2456139.09元利息!

120萬公積金貸等額本息,每月還5222.48元,十年後總計626697.60元,剩餘未歸還本金923475.07元,所以公積金貸款總共支付了350172.67元利息

(3)十年內虧掉的利息和收益,總計5766311.78元,也就是576.6萬血汗錢!!

(4)十年後我們要賣什麼價位才能不虧?即使不記稅,這破房子也要至少賣個1576.6萬呀!(年漲幅約為是4.65%高於3.8%的人均收入增長,意味著如果維持這個增幅,這十年內,絕大部分到深圳工作的人將處於無房產狀態,而且矛盾愈演愈烈)

需要買房那必然是看長期的。

問題來了,十年後的二手房能賣這個價?其實現在來說,城市化已經進入末期了。

2.學位學區政策是教育局定的,跟住建局說了不算,也不是開發商說了算,所以這個是不穩定因素。當然,你覺得用完學位就賣,那我能說什麼呢,五年限售瞭解一下?

3.人口素質的提高與新一線城市的興起,中國逐漸展現出多元化,而不是中心化的城市佈局,結合新農村建設,一線城市出現人口逆流動是常態。

4.企業是跟著人口流動的,如果某地能產出人才,並且存在便利,那麼企業必然進行分流。

深圳那些透過戶口套牢你,透過買房套牢你的政策,實現了“深圳賺錢深圳花,一分別想帶回家”的“美好願景”。但這恰恰是90後一代對深圳的諷刺,這個城市因為房價已經擠走了華為總部,還將會擠走所有收入不高的外來就業人員。

所以說“別看不起深圳掃地大爺,人家有幾套房”的場景將越來越多,這種本質是因為“深圳人”透過哄抬房價,擠走了所有外來的掃地工人,現象的本質是長期維持這種高房價必然導致的低收入工作人口流失。

能留在深圳的人其實很少,人們逐漸發現這個問題,就會出現逆流動,因為深圳不需要那麼多人,不需要低收入工作……很多人被樓市定義為“不需要!”

這個城市沒有人,那還有存在的必要麼?這就是所謂的結構性風險,好比淘寶要走高階品牌,要推貴的東西,所以拼多多就誕生了,釜底抽薪,現在有淘寶商家在拼多多進貨!

現在抽調底層建築,直接就導致通貨膨脹,當然如果幻想深圳是一個智慧化的城市,家政、修路、水電維護、教育、醫療通通智慧化,那確實不需要人。不過沒有人也不需要住房、家政、修路、水電維護、教育、醫療這些了。

其實說白了,就是城市化沒有人們想象那麼美好,深圳人因為利益而聚在這裡,也因為利益而走出去。

既得利益者已經成長為壟斷城市資源的人,政府是要傾注公共資源維護“曾經的深圳建設者”呢?還是要以一個國際都市的氣量容納新一代的造血者?這決定了深圳的未來。

17
最新評論
  • 為什麼有人會想花5萬/月,去租奧邸國際?
  • 地產大V爆黃埔大瓜,除了限價,更應關注雙合同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