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繼續告別內地資產。
據澎湃新聞獲悉,長實集團(01113.HK)最近把在遼寧省大連市一個八年還未完工的專案賣給了融創中國(01918.HK)董事長孫巨集斌。
該專案是大連市西崗山黑嘴子專案,作價超過40億元。長實確認了該專案出售的訊息屬實,並稱該專案約在半年前達成了協議出售,四個多月前簽約落實。
對於本次交易,長實稱過去10年來,其在內地的物業銷售收入平均每年約為280億港元,出售大連西崗山黑嘴子專案只相當於不足公司兩個月的平均收入。目前,融創方面則表示對此不予迴應。
近年來李嘉誠陸續出售物業,最大的一筆是在2016年10月,長實200億拋售上海世紀匯廣場。長實還曾表示,由於該專案地理位置優越,將該專案作為自持。
與此同時,李嘉誠繼續加碼歐洲。就在10月9日,長實董事會正式通過了公司以27億英鎊(33億美元)總價對英國啤酒和酒吧運營商GreeneKing的收購方案。GreeneKing為英國最大的酒吧運營商。
李嘉誠麾下企業在英國的投資,已遍佈港口碼頭、電力能源、天然氣、醫療等行業,以致讓歐洲人驚呼李嘉誠“買下了整個英國”。而這一切,都要那年的香港樓市往事說起。
01
1951年,香港人口僅僅200萬,10年之後,其數量已經逼近300萬,增幅接近50%。也就是說,在這塊小小的土地上,從住宅到商鋪、寫字樓,正在孕育著巨大的需求。
1955年,李嘉誠創辦了長江塑膠廠,並獲得第一桶金,蜚聲全港。
3年後,正式進軍房地產行業。
1958年,李嘉誠從香港繁榮的工業區北角買下一塊地皮,在上面蓋起來了長江工業大廈,共12層。2年後,又在柴灣興建了兩座工業大廈,佔地12萬平方米。
六十年代的香港,並不太平——工人運動、暴力事件,此起彼伏,動盪的形勢讓很多人選擇離開,地產專案也隨之低價拋售。藉此機會,李嘉誠大舉低價收購物業,重金地產專案,在觀塘、柴灣及黃竹坑等地興建廠房,用來出租。
沒過幾年,當大批商家重新回港時,房價早已是水漲船高。
根據統計,1959年香港市區的平均地價為工業用地104.85元/平方米,商廈、寫字樓等商業用地1668.44元/平方米,住宅用地為164.75元/平方米。到了1980年,這三類土地的價格分別攀升至:29549.03、124379.06、13728.30。
單純土地增值一項,地產持有者即獲得了280.8倍、73.5倍、82.2倍的升值收益。而這大幅的升值僅僅用了20年的時間。
彼時“賣樓花”盛行,但這種需要與銀行共進退的方式並沒有得到首富青睞。之後,李嘉誠將房產高價拋售,並轉而投資更具潛力的地皮,用於出租。
到20世紀70年代初,李嘉誠已擁有樓宇面積630萬平方英尺,出租物業 35萬平方英尺,每年單是收租,就能賺取400萬港元。
1971年,李嘉誠成立長江地產,1972年將長江地產改名長江實業,在香港上市。上市第一天,長江實業股票就從發行價3元升到6元,李嘉誠賺得盆滿缽滿,後又迅速地拿錢去囤地。
有人統計過,僅在上市的一年內,李嘉誠土地儲備已上升逾20倍。
02
剖析李嘉誠的人,喜歡把1977年形容成其財富史上的分水嶺。那一年,他“擎天一指”,開始舉足輕重。
1977年,李嘉誠與老牌英資地產商置地集團競投中環與金鐘兩個地鐵站的商業建設權,成功奪標。同一年,他還收購了擁有香港中區希爾頓酒店的美資永高公司,成為當時華資收購外資第一人。
一年之後,中環站上的環球大廈分層發售,廣告見報8個小時後,全部售完,交易總額達到5.92億港元。
幾個月後,金鐘站上的海富中心開盤,總值9.8億港元的物業也被搶購一空。這兩個專案,不僅為李嘉誠贏得了名聲,也贏得了港府和銀行的信任,一舉成為華資地產商的領頭羊。
之後的故事,吳曉波在《李嘉誠是怎樣的一個陷阱》中這樣講述——從1970年代末開始,受迴歸預期的影響,英資集團開始部署撤離,李先生被他們選中為“接盤俠”,1979年9月,匯豐銀行將總市值28.6億港元的和記洋行以6.39億港元出售予李嘉誠,使之一躍而入港商超級俱樂部。
1984年中英談判,李嘉誠積極向中方靠攏,高調入資榮毅仁的中信信託。此後三十年,他成為北京最信任和依靠的首席商人領袖,長袖善舞間,硬生生地讓香港成為了“李家城”。
李先生對大陸的勇猛進擊,則是90年代之後的事情,1992年底,北京召開中共十四大,確立了“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國家新戰略,李嘉誠扮演了一個熱烈響應的重要角色。
就是在1993年,和記黃埔獲准入股鹽田港,持有70%的股份,共同投入60億元建設集裝箱碼頭,這是當年度最大的外資引進專案。同期,李嘉誠與北京宣武區簽署大型城建工程,這就是後來著名的東方廣場。
1998年,東亞金融危機爆發,李嘉誠配合港府狙擊索羅斯,在股市、不動產、船塢專營及公共服務事業等領域大有斬獲,於次年如願登頂香港首富。
03
首富的稱號,與東亞金融危機同時來到。
金融危機前,董建華在香港推出“八萬五”計劃,即每年要興建8.5萬套住宅,10年內香港有7成家庭都會有自己的房子。
然而,這項政策觸動了“收稅階級”利益,又趕上金融危機,最終成了房價下跌的背鍋俠,胎死腹中。
此後,從2002年開始,香港的房價便指數式的攀升,再也沒能下來過。
而1999年成為首富後的李嘉誠,其商業帝國幾乎滲透到香港的每一個角落——通訊、基建、港口、石油、零售……
以至於有香港市民曾表示:“我不得不去李嘉誠的百佳超市買東西,但即使只花一塊錢我也要刷卡,讓他承擔點手續費。”
那時候,李嘉誠的百佳和香港置地旗下惠康超市幾乎壟斷香港的超市。據研究機構Euromonitor的資料,截至2012年,百佳和惠康共佔本港超市73%市場份額,其中百佳市佔率33.1%。
而更為著名的是一位香港學生的作文——《李家的城》。
“屈臣氏、百佳、和記電訊、7-11、惠康...... 看著一間一間誠哥旗下的物業,我心中有無比的感動。香港內一切的商店,不論是哪種的型別,全是誠哥帶給我們的祝福與欽賜。
李嘉誠,名副其實,香港就是李家的城。他是我們的上帝,萬物都是他所創造。當然,香港傳說中的三位一體就是他們:李嘉誠、李澤楷、李澤鉅。他們的力量遠超人類,為香港建起力場、為打工仔遮風擋雨、使香港免受風球、暴雨的侵襲。他付出了那麼多,只是希望我們可以準時上班,不準時下班。
這都是誠哥的偉大。”
用宗慶後的話說:“李嘉誠的行為實際上是壟斷,這造成了香港人民的生活成本居高不下。”
樑文道則在《地產霸權》一書的導讀中表示——
“最近十多年來,香港社會對富豪的看法有很大變化。十幾年前坐計程車和司機講起李嘉誠,十個有九個會豎起大拇指,稱他做‘李超人’;今天要是坐計程車和司機討論‘誠哥’近日的事蹟,我保證十個裡頭有十個會一聽到他的名字就立刻大罵‘官商勾結’,甚至叫他為‘奸商’。”
不過,在2017年長江集團週年晚宴上,李嘉誠這樣形容自己的商業經歷:
“自1950 年創業至今天,我從塑料製造業,發展至在全球52個國家和地區經營多元化業務,包括地產、基建、電訊、零售、港口、能源和飛機租賃等等;以零售業為例,自1979年收購和黃,從當年的31家店,發展至今天606家,服務香港700萬市民,全球店鋪更達13000多間,服務覆蓋22個國家和地區。”
04
然而,再好的故事都有結尾。首富的樓市往事,是隨著“李嘉誠跑了”的呼喊聲,告於段落的。
2015年9月12日,新華社了望智庫刊發了一篇名為《別讓李嘉誠跑了》的文章,文章稱,在中國經濟遭遇危機的敏感時刻,李嘉誠不停拋售,造成悲觀情緒在部分群體中蔓延,其道義制高點已經失守。
彼時的李嘉誠,已經出售了廣州西城都薈廣場、屈臣氏、東方匯金中心、重慶大都會等多個內地專案。據不完全統計,自2013年至2018年,李嘉誠出售的內地資產近800億港元(約合人民幣648億元)。
不僅是內地,李嘉誠也在逐漸遠離香港。
“我1940年到香港,對這片土地有特別的感情,自己身為中國人,永遠都是中國人。我絕對不會從香港撤資,我說話很少那麼堅定。”李嘉誠在2012年8月在中期業績會上這樣表白。
但到了2015年1月,長實及和黃聯合釋出公告,將分三步對李嘉誠家族龐大資產進行重組,並同時將公司註冊地從香港變更為開曼群島。
現在,截至2018年底,長和的總資產為12322.44億港元,其在香港及內地的資產分別為700.33億港元和724.05億港元,合計為1424.38億港元,按此計算,長和在香港及內地的資產佔其總資產的比重僅為11.55%。
同一時間,英國開始驚呼——李嘉誠要“買下整個英國”。
據不完全統計,李嘉誠在英國投資早已超過4000億港元,李家控制著英國約1/4的電力分銷市場、近三成的天然氣供應市場、近7%的供水市場、超40%的電信市場、近三分之一的英國碼頭、超50萬平米的土地資源。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
1 #
-
2 #
李嘉誠這個人一直就沒變,只是人們對他的認識有變化,以前認識不夠,就知道他有錢,現在不一樣了
-
3 #
看看實際空置率,就知道他為啥要跑
-
4 #
商人本來就是奸的,不奸怎麼會做商人。
-
5 #
小米,中興,聯想,福耀,阿里,騰訊等都海外發展了!李嘉誠那個國家的現跟中國有半毛關糸?
-
6 #
奸商不必要帶引號,本來就是的!
錢是人家人家的,想怎麼花是人家的事,只要合法,管的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