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房產>

今天看到一個報告,關於中國家庭的房貸變化趨勢。

10月17日,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螞蟻金服集團研究院聯合釋出《中國家庭金融調查專題——中國居民槓桿率和家庭消費信貸問題研究》報告。

該報告自2011年起啟動,通過持續追蹤超過355個城市、4萬戶家庭的債務情況得出結論。

在2013年到2018年,住房貸款佔家庭債務比重高達55.6%,多套房負債的佔比逐年遞增,以2017年-2018年為例,多套房的住房貸款佔比從62.9%上升至65.9%,超過了首套房貸款,貢獻了60.0%的住戶部門消費貸款增量。

另外,有47.1%的存量房貸在空置房中,造成大量的信貸資源浪費。

也就是說,近6成的家庭債務都是房貸,這些房貸中,又有60%是多套房的貸款,還有一半的房貸集中在空置房屋。

看來,大多數標榜自己是“剛需”的人,只是想趁著房價上漲的東風,投機賺差價罷了。

房子持續不斷的升值,才有了資金的趨之若鶩,所以,誰也別把自己的姿態端的太高,大大方方的承認買房是怕踏空房價,這沒什麼丟人的。

那麼,未來5年,房子越來越“昂貴”,還是越來越“便宜”?

首先,要看居民槓桿率還會不會進一步提高。

如上文所說,當房貸佔據了一個家庭絕大部分的負債,同時這些房貸還都來自於多套房,那麼,維持一個家庭運轉的消費、育兒、養老、旅遊、娛樂的資金,必然會被大大壓縮。

此消彼長之下,整個家庭的負債都會向房子傾斜。

資料顯示,從2009年1季度至2019年1季度,槓桿率從18.96%上升到54.28%,上漲了35.32個百分點,平均每年上漲3.5個百分點,而且2013年後還在加速。

國際上,一般把70%作為居民槓桿率的極限,現在近60%的住戶槓桿率,意味著購房者能夠透支的空間已經不多。

但是,房子之所以能長期增值,與負債推動是分不開的,有了槓桿,才能讓一名工資幾千塊錢的剛需,撬動動輒百萬以上的房產,有了槓桿,我們才看到了樓市能膨脹到15萬億的體量。

很明顯,現在離70%的關口已經越來越近,即便購房者和房企都想讓房子越來越貴,肩上的高額負債卻不答應。

其次,看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

只有年輕人,才是推動房價上漲的核心動力,那些在大城市打拼紮根的80後、90後們,那些為了孩子上學發愁的“新市民”,那些千方百計想買賣房產賺差價的投機客,那些上有老、下有小卻不敢失業的中年人,有他們的存在,才會催生學區房、剛需房、地鐵房、改善房種種需求。

長期來看,年輕人的減少是大勢所趨。

從1978年到2013年,中國平均每年新增1300萬年輕勞動力,就業人口年均增長2%,單純就業人口的增長就足以貢獻每年2%的GDP增速。

而在2014年,2000年左右出生的人口開始加入勞動力大軍,這批人口的數量,遠低於以往任何一個時期,甚至抵不上每年變老的人口數量。

也就是說,勞動力人口數量在2014年以後首次出現了負增長,就業人口增速也逐漸降至了零增長,甚至在2018年首次出現了負增長。

最近,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中國老齡協會編印的《奮進中的中國老齡事業》釋出了一組資料:2035年前後,中國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將超過1/4,2050年前後將超過1/3。

當社會的年齡中樞不斷上移,房子,不再是一個家庭的首要選擇。

不過,我們討論的是未來5年的期限,按經濟學家樑中華的預測,未來五年,25-44歲的勞動力人口每年減少375萬人,2025到2030年,每年會減少500萬人。

5年時間,減少不到2000萬的勞動力人口,對目前近10億的勞動力總量來說,影響並不算太大。

這個過程中,房子的總需求是呈現緩慢減少的,房價更便宜確實是趨勢,但熱點區域依然搶手,其他地方的不動產,即便貶值,也是以“穩中有降”的緩慢速度來完成,不會太快。

在這一點上,馬雲與任正非的觀點不謀而合。

在今年5月份時,馬雲在公司的一場集體婚禮中說,“如果都像今天這樣大家買房子,將來我們的孫子、孫女,一個人至少要管5套房子,要養8個老人”。

這不是他第一次對樓市擺明態度,前幾年,當他說出那句著名的“房價如蔥”時,就惹得一片熱議,儘管這個預測並未變成現實,我們卻看到了越來越多人口流出的小城市,房子出現了無人問津的狀態,加上他對老齡化的深刻認識,未來房子更便宜的大勢很難改變。

而任正非曾說:高房價會影響企業生產要素成本。這些都會導致企業的競爭力下降,任何企業都是需要土地的,但是一昧的炒高地價只會導致企業的倒閉率增加。

他還曾表示過華為不會去做房地產,只會選擇科技這一條道路,即使最累、最笨,依舊不會去走捷徑。

馬雲與任正非都是令人敬佩的企業家,在各自的領域都取得了旁人難以企及的成就,他們的看法,或許能夠給購房者帶來更多的思考。

有人會說,勞動力人口減少了,居民槓桿率提升的空間又不大,房地產如果走下坡路,那建材、施工、建築、傢俱、家電這些關聯行業,乃至我們的生活,豈不是也要不景氣了?

有經濟學家指出了問題的關鍵:時代不同,路徑也不同。

經濟學家姜超日前發文指出,在數量發展時代,最為受益的是房地產,因為房地產只與貨幣的數量有關,而與各行業發展的品質關係不大。

展望未來,中國經濟將迎來工程師紅利、城市化以及研發創新等三大新動力的支撐,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越來越高,人口繼續從農村和鄉鎮向城市轉移,研發投入持續增加,這意味著我們有望迎來高品質發展的時代。

至於房子,依然是人們生活必不可少的東西,但是會完成從“金融投機品”向“自住消費品”的過渡,對購房者而言,一套足夠,兩套多餘,三套只能砸在手裡。

  • 為什麼有人會想花5萬/月,去租奧邸國際?
  • 土地市場悄然入冬,房企會否割肉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