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房產>

“賬面浮盈只是財富幻覺,賣出套現的才是真金白銀的收益。”

文章很長,但是看完絕對有所收穫

1、流動性凍結

樓市調控已近三年,可絲毫看不出要放鬆的跡象,直至年中政治局會議再次明確“房住不炒”、並首次提出“不把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後,眾人直呼樓市要涼涼,過往經驗得出的“樓市三五年一個週期”的鐵律正在瓦解。

當下,樓市正面臨著流動性凍結的困局:交易量銳減、貸款融資受限。

前段時間,各大地產公司在釋出半年報業績時紛紛表示:下半年將縮減拿地、甚至停止拿地。隨著而來的是一系列的降價促銷,新一輪裁員也相繼開啟。

這一切為什麼呢?很簡單啊,因為新房不好賣。這也就是大家的切身感受:特價房/團購房/工抵房等層出不窮、低首付/首付分期等時隱時現、電話/微信/朋友圈的賣房資訊輪番轟炸……不怕你新房撿漏,就怕你不為所動。

新房難賣,直接關係到收益兌現的二手房市場更是交易停滯。只要去二手房門店實地探訪轉一轉、詢問一下身邊有房產買賣需求的親友、甚至觀察一下房管局的二手房過戶大廳……就能感受到這種交易是多麼的冷淡。

樓市調控的關鍵手段——資金,在本輪調控中發揮的淋漓盡致。有錢的流入聚集,才會有價格上漲,如沒有呢?

限購——就是不讓市場中存量的資金流入樓市;限貸——就是不讓信貸資金、也就是增量資金流入樓市;限融——就是不讓資金供給給地產商、從而推高土地價格……當資金流入樓市受限時,房價怎麼會漲呢?

再具體到我們個人的親身感受就是,新房按揭貸審批慢、且利率上浮提高,二手房按揭貸不僅審批慢、甚至個別城市還傳出“因額度用完暫停放貸”的資訊。

房產的流動性除了出售變現外,還有一種變現方式——融資,即以房子為抵押物從銀行等金融機構獲取貸款資金。可現實情況如何呢?並不好。

各個城市對居民的房產抵押消費都有一個額度的上限——一般情況下為100萬,個別城市會放款到150萬,也就是說不管你房子價值多少錢、哪怕值1000萬,去銀行辦抵押貸也只能最高貸150萬,而不是大家理解的貸房產價值的七成——700萬。

當然也有破解方法,就是以房產抵押去做經營貸。可經營貸得有企業配合啊……或許有操作做假的空間,但總會有成本付出並由此篩選掉一批人,並且隨著調控監管的加強,這種灰色操作模式將越來越不可靠。

種種跡象表明,政府在有意淡化、甚至去除房地產的金融屬性功能。

出售賣不出去、抵押貸不到款……房產的流動性被停滯凍結。你買房收益翻倍?你房產增值300萬?你名下房產千萬?……可換不到錢,這些財富也只能是紙上富貴呵。

2、紙上的財富

房價的高低、資產的多少隻是一個數字,這個數字是漲跌起伏的……但卻由此給人一種財富的幻覺,要麼直上雲霄、要麼墜落地獄。

舉個例子:

一個小區有200套房子,若按照平均一套100平計算,則該小區共有2萬平的房子。假設每平1萬元,則該小區房產的總價值就是2億元。

突然一波樓市行情到來,某套房子以1.5萬每平的價格成交,請問該小區總價值多少?3億元。每個房東的房子因為這一套房價成交,房子還是那個房子、卻平白無故的增值50%,人人看似都賺了一筆錢。

忽然一波樓市下行,某套房子又以1萬元每平的價格成交,該小區的房產總價值又跌回到2億元。每個房東的房子也因為這一套房子的成交,房子還是那個房子、同樣又平白無故的貶值33%(0.5萬/1.5萬),賺到的錢就此消失了。

請問:賺的錢來自哪裡?消失的錢又跑哪去了呢?只是紙上財富數字的波動罷了。

我們經常看到各種財富排行榜上的富豪,幾年後又跌落神壇,原因何在?就是因為以前股價高、而後股價跌了唄;一次股指大漲,人們會說市值增加多少個億,一次股指大跌,人們又會說市值蒸發多少個億,增加或蒸發都是簡單的加減乘除運算啊。

持有一堆玉器文玩、一箱字畫筆墨、一屋普洱黑茶……甚至不少的數字貨幣,你說它們值多少多少錢……對不起,那只是紙上財富、只是一個估價,更確切的說只是一個財富幻覺,它們並不是實打實的現金貨幣。

因很多人分不清紙上財富和現金財富的區別,也就有了套利的可能。

前些年每到採茶時節,總會拍出天價的茶葉,可真值這麼多錢嗎?當然不會。價格是自拍自買抬轎子上去的,根本不是真實的成交,但卻無疑贏得了新聞噱頭和不明真相群眾對該品種茶葉的追捧。

另一個例子就是前些年比較流行的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

啥叫市值管理?一定程度上就是把股價拉高唄,當然不是短炒和熱錢,而是一些私募基金。私募基金先低價買入(股票配售/戰略投資等),上市公司再資訊配合,就這樣股價一路走高、市值增加。

結果就是:因股價變高,大股東就可以質押股票進行更多的融資;因股價持續上漲,普通投資人會覺得公司業績穩步上升、很具有投資價值……一旦時機合適(基金配售的股票限售期結束且利潤合理),私募基金就出貨套現離場,接盤的當然就是不明真相的普羅福斯了。

實際上,真正能兌現紙上財富的只能是一小部分人……兌現收益的價格,是邊際成交的價格。

3、賺錢的少數人

每一次大行情來臨,只有少部分人能賺到錢——那部分逃頂兌現的人;每一次蕭條期到來,也只有少部分人能抄到底——那部分底部買入的人。這一小部分的成交,就是邊際成交,其價格也就是邊際價格。

就像上文中小區房子成交價格的例子,1.5萬成交的價格是邊際價格,以這個價格賣出的人就是套現鎖定收益,相應的以這個價格買入的人也就成了接盤俠、得高位站崗了。

同樣的,1萬元成交的價格也是邊際價格,以這個價格買入的人就相當於抄底成功,對應的以這個價格賣出的人也就是含淚割肉離場。而其他絕大多數沒有賣出的業主,也就隨著這種成交價格的波動而不停的坐電梯——資產價值上上下下。

不管是收益兌現(對應面就是高位接盤)還是資產抄底(對應面就是割肉離場),只能是一小部分人,不可能全部人、甚至絕大部分人都能實現。

原因也簡單:如果所有人都想買,那就沒有人賣,在股市中就是漲停、在樓市中就是價格暴漲,此時是買不到資產的;如果所有人都想賣,那就沒有人買,在股市中就是跌停、在樓市中就是價格下跌,此時是賣不出資產的。

只有一小部分先知先覺的人(或許僅僅是運氣好)提前賣出或買入、且正好在行情反轉的前夜,以此鎖定收益或抄底資產……

絕大部分人都是打醬油的路人甲或路人乙,只是隨著行情漲跌玩了一局資產泡沫的遊戲,增添了一個分母數值、成為湊熱鬧的看客。

就像本輪樓市行情一樣,在2017年高點入場的絕大多數都是虧錢的……或許從房價上看沒有虧錢,但若算上資金成本那是鐵定虧的,相應的在那個時點賣出的人幾乎都是本輪行情(幾乎也是歷史上)賺錢最多的人。

大賺的人和暴虧的人都是極少數的一部分……賺錢的人賺的超額收益是虧錢的人虧的額外損失,這本質就是存量財富的轉移,而其他絕大多數人賺的或虧的都是市場的平均收益或平均虧損。

還在為自己的房產增值而沾沾自喜?請記住:在套現離場之前,房價只是一個數字!

  • 為什麼有人會想花5萬/月,去租奧邸國際?
  • 房地產開發投資9連增 商品房銷售小幅回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