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阿里巴巴正式成立房產部門,推出“天貓好房”平臺,那個曾勸年輕人不要買房,對錢沒有興趣的馬爸爸,進地產圈了?
其實,不算是,因為馬爸爸也強調過很多次了,他已經退休了。
但此次阿里巴巴和易居聯合推出的“天貓好房”,還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唱興唱衰的都粉墨登場,我中介要亡了,銷售要失業了。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反向推導原因,誰不能找上個十個八個呢?
線上賣房,相信大多數人對這種模式仍然是存疑的。疫情的大半年裡,做線上狂歡的不少,重倉抖音也有,但大浪淘沙之後,也是後繼乏力,沒有再聽聞房企在這上面追加投資。
這就更讓人不由得懷疑,房產的線上模式能走通的可能性。
畢竟作為大宗消費品,房產的屬性特殊,不存在消費者權益的7天無理由退貨,專案制導致的產品差異,也沒有品控的說法,畢竟你不能在同一塊土地上,修兩個一樣的專案,就如你不可能踏進同一條河兩次一般。
一旦買錯,可能就是數年,甚至數十年的深坑。所以眼見為實,仍然是房產置業的第一要義。
至於天貓房產,這不是阿里第一次進入房產市場。早在2010年時,阿里旗下淘寶,就和口碑網聯合成立了淘寶房產頻道,當年也是轟動一時,現在也還能搜到許多報道。但早在2004年,淘寶和口碑就在這方面有所接洽。
時間僅過去一年,淘寶房產便宣告失敗,業務部門被關停。
2014年,淘寶房產計劃重啟,頻道聯合萬科做了一場“賬單抵扣房款”活動,淘寶使用者一年花銷,可在購買萬科指定樓盤時衝抵房款。
記住這個指定樓盤,之後還會說到。
創新的玩法,又掀起了一波線上高潮,但頻道本身還是不溫不火。之後的線上玩法,基本上只剩下雙11的折扣。
而這一次阿里與易居的合作,成立的天貓好房業務板塊,聲稱至少在未來3年內不賺錢,所有收入100%補貼購房者,並計劃觸達4億家庭,並打造房企第二官網和第一營銷平臺,實現天貓好房“讓天下沒有難賣的房子”的願景。
而頻道的首次發力,便是今年的“房產雙11”活動,號稱百億大補貼。
百折不撓的阿里,擠破腦袋想往房產裡鑽,是要革中介的命嗎?這樣的舉動有意義嗎?
首先來解答第一個問題:阿里真的是要革中介的命嗎?
肯定不是,這個格局不會這麼小。
首先房產這個商品,現場體驗是很重要的,雖然是所有環節的最後一環,確實不可或缺的一環。品控這個東西,很難在房子上用,即使同一房企的同一產品線,也會因為地產不同,配套不同,施工方不同,甚至操盤人的不同,把一個精品產品線做出屎來。
假如你從網購這個邏輯裡跳出來,你會發現在房產這個領域,線上其實是一個渠道效用,資訊的釋放渠道。
21世紀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什麼最重要?資訊。
你抬頭看一看身邊的公交站臺、戶外高炮,電梯轎廂,什麼廣告最多?
對,房產,這個廣告、媒體界的絕對金主,每年在廣告上燃燒以億為單位的經費。
所以,資訊是很貴的。
為什麼這幾年,房企都願意和渠道、中介機構合作?因為渠道散發資訊,比廣告媒體鋪得更廣,更精準,也更有粘性。
至於粘性這個詞,被中介粘上過的人應該都知道。
中介掌握了大量的客戶資源,房企需要付給中介渠道費用,以成交的金額提成。而這邊廣告的支出仍然是大頭,客戶成交的費效比卻遠不如渠道,慢慢地房企開始有所偏移。
當費用逐漸由廣告挪向渠道時,大量的經濟投入會刺激更多的人進到中介這個行業,客戶越來越多的被中介拿在手上,房企就更發現廣告支出的不划算。
至此,房企被渠道綁架了,現在很多房企,幾乎停了渠道,就很難有客戶上門,更不用說成交。
舉幾個資料,從2014年到2019年這6年時間裡,中國通過中介完成的銷售和租賃從3.2萬億增加到了10.5萬億。二手房和新房市場增長率分別為21.6%和43.1%,中介在所有房屋交易總體滲透率從33%升至47.1%。
47%,這已經是一個非常可怖的資料了。
被渠道綁架的房企,資訊權,產品的資訊釋放權和客戶資訊權,都在中介手上。作為渠道,是要收渠道費的。所有啟動渠道的專案,渠道的費用,都是要出在羊身上的。
假如你到啟動渠道前後的同一專案上訪,可以明顯地覺察到幾天之內有一次很微妙的調價。
當企業被渠道,被平臺綁架,那麼終端是拿不到實惠的。
那麼回答第二個問題,阿里的天貓好房有意義嗎?
毫無疑問是有的,畢竟網際網路時代,縮簡訊息傳達的距離,優化傳播結構,所有通過結構調整省下來的費用,最終都有一部分會到消費者身上。
房企是要盈利的,成本是要算的,地價、建安成本、廣告費、營銷費、渠道費,而3-5個點渠道費並不便宜。
所以每一個對原有產業鏈條有衝擊,向著優化而去的嘗試,都是有意義的。
當然,中介不會消亡,但肯定會有影響,特別是中小型中介。
那麼如果線上渠道迅速成長,消費者能拿到多少好處?如每次大促所說的8折?5折?
真的,想太多了。早在初中政治我們就讀到過馬克思的名句: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
大多數人不知道,企業的利潤率,其實沒有大家想象得那麼高。包括三星、索尼等很多世界知名企業,利潤率都在5%以內,利潤超過10%的公司少之又少。
恆大疫情期間先是75折,最近又7折殺回市場,房產這種商品,同一地段,品牌溢價10%已經很了不起了。若7折能賣,之前至少高出同地段競品價格30%,但這是不可能的。
所以,房產行業,優惠的包裝已經是個公開的祕密了。
每個房企,每個專案,細到每個房號,在房產局都是有備案價的,所以其實銷售的底價,早已暗中標好。
這個折再如何打,只是說辭上的差異,包裝的藝術。
所以大家看到的很多促銷,限制房型,限制專案,就像萬科和阿里搞的賬單衝抵房款活動,限制專案是實實在在的。
至於限制的是哪些專案,有什麼特質,大夥可以自行研究研究裡面的門道。
最後,唯一的實惠,便是百億補貼,跟拼多多的百億補貼是一個道理,資本的進入,燒資本的錢來補足差價,那麼這個商品就能真的以超低的價格賣給你。
但房產這種百萬級的商品,一套即使補貼2%,也是2萬,百億看上去很多,放在全國範圍內,也是不夠看的。
至於最後能真正補多少?要看資方願意拿多少錢往裡砸,對未來平臺成長的期望有多高,盈利的看好程度有多有信心。
最後這場雙11,究竟是優惠包裝上的狂歡,還是實實在在的實惠,就要看具體的價格了。
所以,大家要明白的是,便宜是很難撿的,對於自己看好的專案,一直在看的專案,熟悉價格的專案,如果合適,是可以買的。
買房這種事,大概也不會為了2%、3%這樣的補貼去胡亂下手,畢竟買不起的地段,補貼了10%也照樣買不起。
而買得起的地兒,得,優惠?搖號中不中都另說,還要優惠?
主編:王小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