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房產>

中國家庭的負債到底高不高?這是很多人在爭論樓市前景時,總會提到的問題。

從消費角度看,確實不算高。

西南財大最近剛剛發了一個報告,叫《中國家庭金融調查專題——中國居民槓桿率和家庭消費信貸問題研究》,報告顯示,中國家庭債務佔GDP比重為49.2%,遠低於美國77.1%的水平。同時,在信貸參與程度上,中國的信貸參與率只有28.7%。其中家庭消費信貸的參與率更低,2019年只有13.7%的水平,更是不到發達國家的四分之一。

說白了,國人還是不敢大膽借錢去消費。不敢消費,那錢都跑哪去了?當然是房子。

從房貸角度看,相當高。

同樣還是這份報告披露的資料,在2013年到2018年,住房貸款佔家庭債務比重高達55.6%,多套房負債的佔比逐年遞增,以2017年-2018年為例,多套房的住房貸款佔比從62.9%上升至65.9%,超過了首套房貸款,貢獻了60.0%的住戶部門消費貸款增量。

另外,有47.1%的存量房貸在空置房中,造成大量的信貸資源浪費。

也就是說,近6成的家庭債務都是房貸,這些房貸中,又有60%是多套房的貸款,還有一半的房貸集中在空置房屋。

看來,一說到消費,大家都省吃儉用不敢負債,一說到買房,所有人都爭先恐後去負債。

這種觀念不能說不對,畢竟我們兒時都經歷過擠在小房子中的痛苦,但是,當我們的人均居住面積已經達到了39平米,當全國各類新城區覆蓋近4000個,還有必要為了大房子、多套房拼盡全力麼?

當然,一個典型的心理是,別人有的,我也要有,別人從房子上賺錢了,我也要賺錢,我同學留在北上廣了,我也要在大城市裡紮根。

夢想總是要有的,可惜大部分人往往很難實現。

別看現在人們這麼愛追逐房子,再過10年,房子、車子、現金或“過時”,有兩樣東西可能更“貴重”。

房子為什麼變得“不稀罕”?

第一,老年人口增多,勞動力人口下降,整體需求降低。

前段時間社科院發了個報告,預測到2050年,老年人會達到總人口的三分之一。

當現在的70後乃至80後都步入老年生活,房子不會成為這類人的優先選擇,養生、健康、養老的壓力更大,房子大小,房價多少並不重要。

更重要的是,下一代的勞動力數量遲遲無法跟上來,北大教授蘇劍在10月20日舉辦的第三季度巨集觀經濟形勢分析會上稱,中國的人口峰值可能出現在2017年,大概是12.813億,峰值勞動力人口出現在2013年,大概是8.557億,去年可能已經開始出現了人口的負增長。

沒了勞動力,誰還會去買學區房,剛需房,改善房?

第二,空置的房屋數量在增多。

房屋的空置數量雖然沒有明確資料,但我們可以通過其他資料發現,空置率在進一步走高。

前段時間,經濟學家任澤平披露了一組資料:在全國336個城市中,既有73個城市人均住房建築面積小於30平,也有46個城市人均住房建築面積大於40平;既有17個城市的套戶比小於1,也有51個城市的套戶比大於1.2。

也就是說,70多個城市住房面積依然緊缺,40多個城市房子多得“住不完”,17個城市居住空間異常狹窄,50多個城市住得寬綽有餘,分化非常明顯。

這些房子多的“住不完”的城市,隨著年復一年庫存的積壓,閒置的房屋會越來越多,長此以往,誰還“稀罕”房子呢?

車子也是一樣,過了需求的猛烈增長階段,下滑是大勢所趨。

資料顯示,今年9月全國乘用車市場零售178.1萬輛,同比下降6.5%。今年1-9月狹義乘用車零售同比下降8.6%。

回顧近一年多中國汽車市場的銷量表現,汽車產銷連續15個月同比下滑,這樣的趨勢,不能簡單的用短週期眼光來看待,更應該理解為長期的走向,尤其在各大城市人口持續湧入的情況下,公共交通更加完善,停車難、養車貴成為很多家庭頭疼的問題,需求的降低也在情理之中。

現金更是如此,購買力的折損不容忽視。

經濟學家姜超之前做過統計,在2007年,廣義貨幣總量是40萬億,而2018年,這個數字達到167萬億,翻了4倍。其實還不止,因為沒有算影子銀行。

10年前,銀行理財規模只有5000億,十年以後翻了60倍,達到30萬億,加上影子銀行以後,真實貨幣總量其實是從40萬億翻了5倍到200萬億,平均每年增速17%。

顯然,年均17%的增速,讓現金的購買力不可避免的產生縮水,這些錢要麼反映到了CPI上,要麼流入到了房地產。

經濟學家劉陳杰指出:“3月份信貸資料公佈後,目前形勢比較微妙,我們做了簡單測算,按每年社會融資總量增速是10%,7年以後,整個社會的貨幣存量是400萬億”。

照此推算,10年後,貨幣存量達到400-500萬億並非是難事,對普通家庭來說,如果堅持持有現金,把錢放在銀行,似乎免不了購買力要打折。

哪兩樣東西更貴重呢?答案是“健康”和“教育”。

資料顯示,目前中國有70%的人處於亞健康,15%的人處於疾病狀態,慢性病折磨著每一個家庭。與此同時,老齡化的速度非常迅猛,在越來越大的養老壓力下,負債也越來越高,家庭成員的健康問題,要比現金、房產重要的多。

教育行業也是如此,資料顯示,2017年全國普通小學、普通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職業學校、普通高等學校生均一般公共預算教育事業費支出增幅分別為:6.71%、9.13%、11.80%、8.55%、8.27%,足見投入力度之大,優質學區房近幾年也普遍比其他區域高出30%以上的溢價,教育的重要性,已經形成全社會的共識。

有人說,健康、教育跟現金、房產、車子之類的概念不同,二者更多是“無形資產”,不是保值增值的流通商品。

李嘉誠作為知名華人首富,在多個場合都強調了教育的重要性,他曾說過,“一個人事業上再大的成功,也彌補不了教育子女失敗的缺憾”,資助建設汕頭大學,每年的畢業典禮都親自參加,足見對教育的重視程度。

宗慶後曾經連續三年蟬聯內地富豪榜首,多年以來,他堅持贈予教師補貼、捐贈希望小學,還專門提出對貧困大學生實行免費定向培養、大學教育應實行“寬進嚴出”的培養模式,用他的話來說,寒門學子應該有公平的受教育機會。

至於馬雲,更不必多說,把自己的暱稱字首改成了“鄉村教育代言人”,足以證明他對教育的一片熱忱,馬雲曾說過一段話,“今天的我可能跟中國其他老闆、企業家不一樣。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大概是因為我是老師出身”,正因為從事過教育,才最有發言權。

綜上所述,當購房者的置業理念日趨成熟,當房地產市場進入理性發展階段,“穩中有降”的趨勢下,越來越多的人會選擇對自身,對家庭,對孩子的持續投入,而不是把資產固定在房子、車子、現金這幾樣東西上去配置。

最新評論
  • 為什麼有人會想花5萬/月,去租奧邸國際?
  • 黨報罕見表態,開發商手裡還有7.2萬億元"存貨",釋放什麼訊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