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房產>

公司的九零後同事小張,買房了。

地鐵口,公園旁,規劃學區,總價260萬。

這麼貴的房子,首付三成,也要接近80萬了。

同事小張剛剛工作才第三年,月薪也就一萬多,顯然不可能拿得出。

所以,問都不用問,這肯定是小張的父母幫忙掏的首付。

同事們都很默契,只是在群裡紛紛祝賀:

“恭喜啊小張,裝修好了,記得帶我們參觀你的大豪宅。”

中午的公司茶水間,這件事果然成了熱議的話題。

這時候,角落裡忽然冒出一個很小、但是很刻薄的聲音:

“呵呵,你們至於嗎。

他不就是剝削他父母的養老錢買的房麼,有什麼好酸的。

一家子上上下下所有的錢,全部砸到這個房子上,這種槓桿你們也羨慕?

他工資也就一萬多,而且又不是體制內,又不穩定。

等到他35歲的時候,找不到工作,一萬多的房貸,呵呵,哭去吧。”

當時在聊天的同事裡,也有靠父母贊助買房的,聽了這話,頓時臉色難看,拂袖而去。

反正買房這種事,都是買個樂意,大家都是成年人,自己做的選擇,自己就要承擔結果。

現在有這樣一種共識:

面對如今高企的房價,除了天之驕子、人中龍鳳之外,幾乎沒有年輕人可以在工作幾年之後,靠著自己工作的收入去買房。

但現在只要結婚、生娃、落戶、交社保,買房是不可繞過的一座大山。

沒有車,你還可以乘坐公交地鐵出行;

但沒有房,在社會意義上,幾乎是寸步難行。

所以,多數人年輕人,把目光瞄準了父母的錢包,以及那錢包裡的“剩餘價值”。

當然,“剩餘價值”這個詞,原本的意思並不是這麼用的。

“剩餘價值”原本是一個經濟學名詞,指的是“勞動者創造的價值”與“勞動報酬”之間的差額。

但這“剩餘”二字,放在“已退休父母”和“成年子女”之間,卻被解讀出了新花樣。

現在的老年人,幾十年前還是在外幹工作,養家餬口的中年人。

當時他們辛苦工作,養育小孩,趕著掙錢趕著花,直至將孩子撫養長大,孩子使用的是他們“新鮮價值”;

而現在,父母逐漸老去、退休,他們不能再為子女提供“新鮮價值”,而是由存款、退休金等內容組成的“剩餘價值”。

這就是在當代語境中,所謂家庭內部的“剩餘價值”。

從“啃老可恥”到“不啃不正常”

還記得,十幾二十年前,那時候,社會主流聲音是嚴厲批判 啃老的。

那時候有一個詞叫做“家裡蹲”,還有一個現象叫做“畢業即失業”。

都是在批判大學生或者年輕人,二十幾歲不出門工作,在家裡讓父母養著,或者拿父母的錢,去買這買那,說出來要被人使勁戳脊梁骨。

在那個時候,一個二十幾歲的正常年輕人,生活中還需要靠父母的經濟支援,被認為是既不體面、也不光彩,而且也很不道德的事情。

而時間到了今天,任何一個年輕人,都可以輕而易舉地說出“父母給買的房子”,或者“父母幫忙掏了幾十萬的首付”,沒有任何人覺得不妥。

偶爾如果有個二十來歲的年輕人主張,不跟家裡要錢,要靠自己的收入買房,聽的人多半會驚訝,或者表現出不太相信:

“這很難吧?應該做不到吧?”

“當年臉皮多厚,如今就多富有”

我有個遠房表哥,從小不學無術,高中畢業後,去省會城市上了一個很差的大專。

大專剛畢業,就張羅著要跟女朋友結婚。

他那個女朋友也不是省油的燈,開出了條件:

一定要買省會城市,市中心的房子,120平方以上,精裝修,一步到位,總計需要150萬。

女朋友給表哥施壓,表哥給他父母施壓:

“打錢。150萬。一分不能少。”

表哥家就是一般家庭,他父母辛辛苦苦工作多年,也就存下五十多萬。

我至今還記得,他父母到處求人借錢的樣子,別提多心酸了。

最終還是湊出來了這150萬,給他們買了房,裝了修。

當時我們家族裡的親戚都說,這兩個孩子(表哥和他女朋友)臉皮真是太厚了,哪有這樣剝削父母的呀。

兩年後,房價起飛。

又過去幾年,他們的房子直接翻了三倍。

當時頂著斥責、嘲諷和不屑的表哥夫妻倆,現在坐擁接近450萬的房產。

曾經批評他們的親戚,如今都在嘆息:

一個普通人,大專畢業的“學渣”,這輩子還能透過什麼途徑賺到300萬?

誰能想到,當年厚著臉皮“啃老”的年輕人,如今帶著一家人階層躍遷了,哎……

“掏空原生家庭,也拿不出首付”

但話說回來啊,就算是厚臉皮,就算是啃老,那也得你父母有“資本”可啃才行。

朋友本就沒打算留在大城市,大學一畢業,就回了老家縣城。

但卻悲涼地發現:

縣城房價也直逼七八千了,而自己的工資只有三千多。

別人都以為在小縣城買房置業很容易,但這容易也是相對的。

你要是家裡有個十幾萬的存款,或者自己本身工資高一點,倒也有可能;

但像這個朋友的情況,“家裡沒錢”+“自己工資低”,這簡直是無解的困境。

結語

時至今日,“房子”依然是每個年輕人走進社會之後,都無法輕易繞過的一個大課題。

房子是年輕人美好生活的希望,但同時也讓一部分年輕人感到絕望。

因為對房價感到絕望,繼而對愛情、婚姻、生育、事業都漸漸失去了上進的動力,階層間的流通,可能會變得越來越少。

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真心希望:

每個認真工作的年輕人,都能找到那個令自己心安的家。

-The End-

31
  • 為什麼有人會想花5萬/月,去租奧邸國際?
  • 出差兩個月回來,房子竟被租出去,中介:我們實在沒辦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