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投資>

在股市裡沒有笨方法,也沒有聰明的方法,只要能賺到錢就是好方法。

很多人耗盡精力去研究股票的走勢基本面,K線,但最後還是虧錢,在熊市的時候想賺錢很難。

巴菲特有一句名言,在別人貪婪的時候我恐懼,在別人恐懼的時候我貪婪,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別人都害怕的時候我就大膽買進,在別人大膽買進的時候我就賣出,去年大盤最低點跌到2400多點,還依然有很多人看空,那個時候買進的話,目前應該十幾個點的收益有了,如果一年能看中幾波行情,操作一次,行情下跌的時候就賣出守得住心不操作,每年哪怕賺個百分之五,積累下來,都是一筆不小的收益。

但很多炒股的人就是守不住,覺得到底了,結果抄底抄在半山腰,股市裡沒有最笨的方法,進入股市的人都是貪心的,很少有人能做到一年只操作幾次上升的波段,不要一直在股市裡掙扎,最後只會越陷越深。

給自己制定明確的交易法則:

一、減倉減少操作

前期,在牛市中,散戶只管選擇熱門的股票,哪隻漲得好就購買那隻股票,甚至可以不斷做多,也會賺得越多。不過,目前股市處於震盪期,由快牛向慢牛轉變,此時散戶可別犯傻,繼續做多,而應減倉兌現,減少操作才行。

二、要避空頭陷阱

在股市上漲至一定的點位時,比如5000點或以上,此時股市已處於較高位,風險很大,如果此時散戶們對風險置之不理,仍繼續買入“熊定會一掌拍死你”。此時散戶應跳出習慣性思維,別被套在支撐線上的“空頭陷阱”中。

三、不可輕易補倉

下跌趨勢中,買入了個股被套,為了能攤低成本,就在低位買入,最終反而越陷越深。補倉往往是無奈之舉,由於很被動,反敗為勝的機率很小,股價每次的反彈基本都是暫時的修整,此時反而會越補損失越大。所以,震盪期不可輕易補倉。

總得來說,在故事裡生存,不得不接受一些遊戲規則,在遊戲過程中,我們要了解我們的對手是誰,最後我們自己要怎麼把自己完全融入到遊戲中去。

對一個行業來說,所謂行業的邏輯,無怪乎是指金字塔底層的失意之人托起了金字塔頂端的寥寥得意者,金融投機的世界裡這種金字塔邏輯表現的更為明顯,要麼賺錢要麼虧錢,結果就在那裡明擺著,財富永遠都是由金字塔的底層向頂端的極少數人集攏,因此,參與金融投機,註定對大部分人來說是一場苦旅。

交易市場的巨大財富誘惑足以把人性中的貪婪和恐懼等人性弱點放大到極致,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的手裡,用金融投機的邏輯來解釋的話就是,所有的交易都應該是反人性的,比如當福斯越狂熱的時候,說明市場離蕭條就越近了。

其實,大多數的交易者並不缺乏智慧,但是在金融投機市場智慧往往並沒有像在其他行業那樣無往不利,許多其他行業的精英照樣在金融投機市場輸個底掉足以證明這一點,甚至很多優秀的人會陷入到一種強者的陷阱裡面。

反人性往往是痛苦的,我們說交易心態不能培養只能磨鍊,就算在學校裡面學習十年怎麼交易,也不如切身在交易裡操作一個月來的深刻,所磨鍊的就是自己的人性修為,近代醫學認為,人的大腦分為下垂體控制的潛意識區域和大腦皮層控制的有意識區域,兩個區域相互抑制,只能有一種佔據主導,控制人體做出不同的決策,醫學中已經證明當人面臨恐懼的時候,人體的血液會湧向下垂體,此時動物性的潛意識會主導人的決策,大腦皮層受到壓制,理性的有意識被抑制,人就會變得患得患失,急功近利。

也正是這種對痛苦的承受能力不同區分了成功的和失敗交易者,逃避痛苦也就意味著主動放棄了往金字塔頂端攀爬的機會,每一個成功的交易者一定是經歷過鳳凰涅槃般的痛苦的,“我的人生是一場失敗”,誰曾想過曾經叱吒市場幾十年的交易之神,以此總結和了斷了自己的一生,一生所追求的輝煌,最後卻得到一個失敗的結論,這是何等的悲涼。

當經歷並且能夠承受這種痛苦之後,不再隨便急功近利,不再患得患失,市場的波動不再能夠隨便掀起心態波動的漣漪,大腦皮層能夠時時抑制下垂體,每一次下單都在理性和規則的要求之內,盈利反而成了一種附屬品。

炒股就是炒人性

長久以來,有一句話在股民中流傳並被反覆提起:“投資是反人性的,克服人性的弱點才能賺錢。”

股市中很多人輸都輸在心理,與技術無關。

那麼,所謂的人性的弱點是什麼?

•舉個簡單的例子

比如說你去賭場賭錢,帶著一萬塊錢進去,然後贏了一萬塊錢,這時候很多人都會產生一個心理現象,就是把帶進去的那一萬塊錢放到一邊,把贏了的這一萬塊錢放在桌子上作為賭資繼續賭博。

很多人的心理活動是這樣子的,帶進來的一萬塊是我的辛苦錢、血汗錢,我先放起來,保證它的安全;贏了的這一萬塊錢其實是白來的,我即便輸了也沒什麼大不了。

怎麼樣?聽起來是不是很有道理?很多人是不是都會有這樣的心理活動?

但是這裡面其實有非理性的成分。

只要你把這一萬塊錢和另外一萬塊錢都帶出這個賭場,這兩萬塊錢是完全沒有區別的,都可以去買同樣的東西,你為什麼做這樣的區分呢?無非就是你設立了不同的心理賬戶,把錢分了類。

這裡我們就要提起行為金融學。

這是一門將心理學尤其是行為科學的理論融入到金融學之中,力圖揭示金融市場的非理性行為和決策規律,從而解釋、研究和預測金融市場的發展的新興學科。

在我們日常的投資中,時常有很多心理和決策是不理性的,今天就要列出一些我們比較容易陷入的誤區,希望大家能夠避免。

1、自騙機制

佛洛依德曾提出的“心理防禦機制”中的“自騙機制”似乎非常符合股市中部分投資者的心理特質。

自己騙自己是一種非常常見的行為反應,當事人對一件事持有高估的態度,很容易將事實的真相扭曲和美化,以致脫離了現實。

•比如很多人說起某隻股票:

XX股票行業龍頭,題材好,業績好,市盈率低,政策扶持,未來趨勢,就是好就是妙就是呱呱叫。

前途看似一片光明,然而投資者並沒有對這些政策進行審慎的研究和了解,去思考到底會給公司盈利帶來什麼樣的影響、會不會反應在股價上。

•還有一類人,買入的股票股票大幅下跌,就各種責怪。

怪莊家打壓股價,洗盤、怪朋友、怪證券老師、怪證監會、怪星星怪月亮。

股票出利空,說是“利空出盡是利好”。股災來了自己沒賣,說“別人恐懼的時候我貪婪”。買入的股套牢到現在,說我堅持巴菲特的“價值投資”。

2、處置效應

處置效應,也就是所謂的“止盈持虧”。即過早賣出上漲的股票,而持有下跌的股票過長的時間。

投資者之所以不願意儘快止損,是因為只要不止損就只是賬戶上的浮虧,並沒有真正兌現,只要繼續拿住就會漲回來。

•你在買賣股票的時候,是看你整個投資組合的收益,還是看每個單個股票的收益呢?

其實不管是哪支股票掙來的錢或者賠掉的錢都是一樣的錢,你關心的應該是整體的收益。

可是現實當中,很多人都會關心每一支個股的收益,這個股票如果賠了錢就不願意去賣掉,要等著它反彈,另外一個股票如果掙了錢,可能就會把它賣掉,落袋為安,這樣的心理行為其實非常地普遍。

當然,這個例子並不是要告訴大家虧了就賣。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是人經過漫長的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進化的過程中養成的心態平衡的潛意識。

人會在逆境時,用希望鼓勵自己堅持下去。只有這樣,人才能生存下去。所以,“止盈持虧”也算是“希望”在股市中的體現。

3、錨定心理

錨定心理是人們對事物做出判斷的時候,容易受到第一印象的支配,就像船上放出來,然後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人們的思維給固定住,用成語總結即先入為主。

•比如一姑娘25歲時找過一個高富帥,因為情感上的原因沒談成,之後每找一個男朋友都要和那個高富帥比,心想當初那麼好條件的我都沒要,後面要找的起碼不能比那個差。

姑娘沒有看到自己年齡漸大的現實,眼睛就盯著25歲時拋下的那個錨,這就是典型的錨定效應。

•錨定效應在股市交易的時候也很常見,4900點的時候為什麼捨不得賣?是因為看到前幾天5100點的價格,覺得不甘心,心裡想著等漲到5100的那個價格我再賣,結果再也沒等到。

4500點的時候被4700點錨住。

4000點的時候被4200點錨住。

3500點的時候被3800點錨住。

一路下跌,一路被錨定,一路不甘心。

這就是為什麼連續暴跌的時候股民往往呆若木雞,喪失操作能力,而當大盤開始反彈的時候如夢初醒,紛紛揮刀割肉。

因為一反彈,股價容易達到之前錨定住的位置,於是就很有割肉的衝動。

4、羊群效應

在資本市場上,“羊群效應”是指在一個投資群體中,單個投資者總是根據其他同類投資者的行動而行動,在他人買入時買入,在他人賣出時賣出。

在投資股票積極性大增的情況下,個人投資者能量迅速積聚,極易形成趨同性的“羊群效應”,追漲時信心百倍蜂擁而至,大盤跳水時恐慌心理也開始連鎖反應,紛紛出逃。

•回想07年中國股市的紅紅火火,當滬指衝到4000點以上時,已經有人指出股市市盈率過高,擔憂股市泡沫的破裂帶來整個股市的大崩盤。

當股指迅速躥升到5000點時,貪婪的股民開始嘲笑那些提出擔憂的人們是在杞人憂天。當股市更迅猛的站上6000點後,更多人開始堅信股市站上10000點絕無問題。

然而是泡沫就終有破裂的時候,當實體經濟終於無法支撐股市過快的增速時,股市的崩盤開始了。

在迅速的崩盤中眾多股民又開始了新一輪的“羊群效應”,紛紛拋售手中的股票,甚至直到2000點以下,股市的平均市盈率僅有15倍左右都不敢再入場。

贏家眼裡只有規則,輸家內心常存意外

2:8規律是大家熟悉的規律,它告訴我們無論在長期交易中還是短期交易中,輸家總是大多數,贏家總是極少數。在市場極端情況下輸贏家的比例可以上升到9:1或者更高。在市場總體走好的情況下輸贏之比接近7:3。統計 表明,即便是2000年的所謂大牛市中,輸贏家的比例依然高達8:2。這表明,牛和熊市不能改變對交易技術缺失的人的失敗命運。

有一種謬論告訴我們心態是決定交易成敗的關鍵。這種說法是輸家檢討自己的失敗後的所謂“總結”,他的潛臺詞是:“其實我的水平很高,就是我的心態不好”。推卸責任是人性使然,所以,政體建構中人們強調監督和制衡機制,企業管理中需要有外部的第3方審計和內部的制監管。對於交易人而言,決策、執行、監督都是一個人的事情,你對失敗責任的推卸,沒有人會跳出來警告你告訴你這樣做不對,因此,相對企業而言個人交易具有先天的劣勢。

在這個例子中,本人不反對心態對交易的重要性,但是一個人的良好心態是怎麼形成的?是天生就來的嗎?顯然不是。我們知道沒有誰可以生而知之,良好的交易心態不是每天高喊幾句誰誰誰的語錄就可以形成的,它需要我們事前的訓練和長期的交易實踐。再大多數交易者中,事前的訓練幾乎沒有,這樣的後果是:在可能的贏利到來之前已經把自己的最為稀缺的兩樣資源消耗殆盡,這兩樣資源就是:金錢、信心。如果你成為了這樣的一個人,那麼,你最好的選擇是退出市場,重新學習。否則,你不要指望你會有良好的心態。良好的心態來自於事前的準備和實踐中的持續的勝利。

那麼,是什麼使大多數人在交易中失敗呢?關鍵點在於,這些人不懂得交易規則,我說的不是交易所的買賣規則,而是說這些朋友不懂得交易的贏利規則。在他們的眼裡,規則是不可靠的,是會經常出現意外的。例如很多人交易虧損了,他們不選擇砍倉,而選擇被套。我問他們錯了為什麼不砍倉?他們通常的回答是:萬一我砍了又長上去呢?但大多數情況下這些朋友的股票會一跌再跌。

贏家心態

贏家的行為模式是遵從於他的交易體系,這個體系至少包括3個體系:買入訊號體系,賣出訊號體系,糾錯體系。這個體系在過去的交易中已經證明了是有效的,穩定的,所以贏家們在大多數情況下,不會懷疑自己的體系,這也是為什麼贏家總是固執的,總是堅持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總是不理會外在的訊息而只相信自己的判斷。這種堅持在什麼情況下會出現變化?市場證明他出現了錯誤的時候,證明他的體系出現了錯誤的時候,證明他的體系已經不能再靈敏的隨市場而動的時候,這個時候,他會修正他的體系。

在贏家的眼裡牛市和熊市並不重要,這就象一個以土地為生的農民,他不在乎豐收和歉收,因為無論是豐收還是歉收他都要春耕秋收,這是他的宿命和天職。贏家的宿命也是如此。贏家不會放棄熊市中的贏利機會,當然也不會對牛市失之敏感,否則還談得上什麼贏家呢?

我們通過贏家和輸家得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得比較就會讓問題更清楚了。請看下錶:

交易之路,你能走多遠?

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不是每一個人的嘴可以回答的、也不是每一個人的心中的所謂的決心或雄心壯志可以回答的 -- 因為,這些回答都屬於主觀的臆想。

真正能夠回答這個問題的是:一個人的悟性、性格和心理素質 -- 這是客觀存在於一個人身上的固有的東西。

有人說,人的悟性和性格是可以通過學習和實踐來改善的。我以為這樣的理解是錯誤的,因為 -- 人的悟性和性格是與生俱來的、是具有一個極限的。所謂的改善(即變化)是一種假象,確切地說,是把埋沒的悟性和性格通過學習和實踐漸漸地挖掘出來、即發現固有的存在的一定限度的悟性和性格。

如果說,悟性和性格真的可以通過學習和實踐去不斷地突破與生俱來的限度,那麼意味著人人皆可成佛了 -- 可能麼?

俗話說:木分花梨紫檀、人分三六九等 -- 什麼意思?很明白,就是每一個人的悟性和性格是有限度的和有差異的,你不承認不行。而佛陀為了鼓勵人,教人不要有分別心,但是,我們學佛要了解佛陀的話語背後的真實意思。

回過頭來,我們再來看一個人在交易之路上究竟能走多遠這個問題。

每一個人,從事交易這件事,都是從懵懵懂懂開始的,沒有例外!這是在交易之路上的第一步。

稍有悟性的人,在經歷了一段虧多盈少的交易之路之後,漸漸覺得這樣的交易行為不行,需要學習如何正確地交易 -- 於是,開始學習交易。這是第二步。

走出了第二步,看起來比處於第一步的人進步了,的確是進步了。但是,更多的、更大的問題也隨之而來了 -- 學什麼?因為,這個社會上關於交易的教育資訊太多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這可以從這裡的爭論交流反映出來這樣的事實。

交易,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 理念和方法多種多樣,而且,即使是不合理的、甚至是錯誤的理念和方法也可以在某個交易事件上、或斷斷續續地賺到錢 -- 這樣就給學習者帶來了混亂,不知道究竟該學什麼、不該學什麼。

在這個社會上,對真理的認知,永遠只在少數人的腦子裡,換句話說,社會上絕大多數流行的東西,和真理相比較,都是屬於相對錯誤的東西,只是在量上有點差異 -- 有的東西錯得多一些、有些少一些而已。

福斯,一般來說,是沒有鑑別能力的、尤其是那些初學者。在學習的過程中,由於真正對真理的認知的人很少、而且一般也不願說出來(俗話說悶頭髮財),絕大多數人遇到的只能是那些相對錯誤的東西,由於某個時候也可以賺到錢,就以為是正確的理念和方法。學了一定的時間和實踐,就會發現問題,不能穩定盈利,又開始尋找其他的東西,一般人會有這樣的想法:再學一點其他的東西,就可以彌補原來的技術的不足,這就是所謂的完善。如此,學的東西越來越多、越來越雜,原本乾乾淨淨的心隨著既多又雜的技術也變得越來越複雜,最終還是沒有找到穩定盈利的聖盃。

基本上,很少有人能夠從這第二步走出來。

能夠走出第二步的人,是很少的,因為它需要一個人具有慧眼 -- 而具有慧眼的背後是具有慧根。具有慧根的人,漸漸地發現問題的根源在於“該學什麼”和“不該學什麼”-- 也就是要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不能人云亦云。這是第三步。絕大多數人一生在第二步的路上徘徊。

走到第三步,已經很不容易了。但是,在第三步和第四步之間,還存在著巨大的一條鴻溝,這就要看一個人的悟性有多高了。走到第三步的人,一定是有悟性的人,但悟性的高低有著差異。只有那些具有相對更高悟性的人,才能走入下一步,而更多的人也僅僅是在這一步上打轉 -- 他們想明辨是非,但是似乎在實踐中無能真正做到。

走出第三步的人,已經開始有能力明辨是非了,但是明辨是非的能力是沒有窮盡的,這就看每一個人的與生俱來的悟性了。

有較高悟性的人,會走出第四步而進入第五步、第六步……,甚至更遠,但是沒有盡頭。

伴隨著走進第四步後,一個人的最終的交易能力的高低不僅僅決定於一個人悟性了、而且更依賴於一個人的個性了。因為,到了這些階段,認知越來越成熟了,但是,交易是一件動手實幹的事情,一個人要想把認知化作行動,就必須動手下單做實盤交易(實踐),而動手的能力是和一個人的與生俱來的個性息息相關的。有的人做事果斷、有的人優柔,本質上這是無法改變的。

所以,一個人在交易之路上究竟能走多遠,和一個人的悟性和個性是有極大的關係的。

除了一個人的悟性和個性的因素決定了一個人的最終的交易成就,另外還必須關注另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 一個人的心理素質。

前面,僅僅從一個人的悟性和個性談一個人與生俱來的素質和交易成就的關係。而心理素質,是又一個重要的因素。有的人,悟性極高,性格特徵也極為果斷,但還是成不了大事,為什麼?

性格特徵的最終發揮,是依賴於心理素質的。比如說,有的人用幾萬、幾十萬做交易,可以做得很好,但是交易金額上了百萬、千萬、甚至上億,就不行了,這就是心理素質的問題了。原理是一樣的、比例也是一樣的,可就是不行了,同樣的行情,原來小資金可以做對盈利的交易操作變成了錯誤的虧損交易操作,為什麼?資金量大了就扛不住了。比如說,一手股指期貨的反向50個點的波動是賬面抹去15,000元,那麼100手呢,就是1,500,000元,在現在波動快速的情況下,這樣的波動可能發生在1分鐘、甚至10幾秒內,你能經受得住嗎?如果是更大的交易金額呢?

所以,在交易之路上能走多遠,每一個人都要去思考這些問題。

不要稍稍有了一些進步就沾沾自喜!

交易之路,是一條永無止境的路……

投資市場的初段是勤奮和技藝,中段是智慧和心態,高段是人性和道德。很多朋友炒股虧損一買就跌一賣就漲,想學習方法炒股的朋友,關注筆者的微信公眾號:戚思易(yk60830),了解股票資訊,掌握最新操作內參。

  • 交易者的交易(一)
  • 中國永遠賺錢的一種人,做一個安靜的投資者,此文無價,很短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