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月即將收官之際,北京時間10月31日02:00,美聯儲將公佈10月利率決議。據芝商所(CME)的美聯儲觀察工具顯示,有93.0%的概率顯示美聯儲將會降息25個基點。
早在今年8月1日,美聯儲提前結束縮表計劃,並自2008年12月以來迎來首次降息。不足兩月,9月19日凌晨,美聯儲公佈年內第二次降息,兩次降息均下調25基點。目前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為1.75%至2.00%。
降息or不降息
早在9月19日,美聯儲主席鮑威爾曾表示,“若經濟明顯下滑,將進行更多降息,但當前沒有看到這麼做的理由。” 一個月過去了,美國的經濟表現如何?
據美國商務部資料顯示,經季調後的美國9月製造業耐用品新訂單初值環比下跌了1.1個百分點,弱於預期0.7個百分點的降幅。
10月17日,美國政府公佈了消費資料和經濟景氣報告,資料疲軟令市場失望。資料顯示,9月份零售銷售資料意外下降0.3%,為7個月來首次下降,汽車和線上購物支出下降等因素拖累了零售額。
美東時間10月30日週三上午8點半,美國將公佈三季度GDP初讀資料,市場主流預期為增長1.5%,明顯弱於二季度的經濟增速2%和一季度的3.1%。而在週一的貿易帳資料公佈前,經濟學家對三季度GDP年化增長率的預估為1.6%。
雖然消費資料和經濟景氣報告表明美國經濟面臨疲軟,但有跡象表明,10月降息並不是一件“鐵板釘釘”的事。鮑威爾表示,資料並未顯示目前降息的風險升高。偏鴿派的芝加哥聯儲主席埃文斯稱,將美聯儲聯邦基金利率維持在1.75-2%的區間是不錯的,再次降息25個基點需要理由。
同時,美國商務部公佈,9月美國的商品貿易逆差初值從8月的731億美元收窄至704億美元,環比降幅3.7%,逆差額小於市場預期的735億美元,超出市場預期。貿易逆差出人意外的收窄或給美聯儲“降息”再添變數。
美聯儲降息引發全球降息潮
美聯儲的一舉一動可謂牽動著全球央行神經。據資料顯示,截至9月19日,今年以來,全球已有近三十個國家或地區先後宣佈降息。
全球主要央行政策利率(Policy Rates)
2019年調整情況
注1:國際清算銀行跟蹤政策利率的央行共38個,其中阿根廷央行實行資本管制,未被BIS納入計算,克羅埃西亞央行利率資料不完整,本表剔除阿根廷和克羅埃西亞。
注2:有降息的國家和地區數量:22個。
注3:有升息的國家和地區數量:4個。
而且在9月19日美聯儲公佈利率決議後,沙特央行和中國香港金管局先後宣佈降息25個基點。隨後巴西央行也宣佈降息,將基準利率下調50個基點至5.50%。與此同時,沙特、約旦、阿聯酋的央行也緊跟著降息。而日本央行則選擇按兵不動,維持政策利率在-0.1%不變。可見,美聯儲降息掀起了全球央行的降息潮。
對全球資產如何影響?
對於投資者而言,最為關注的,莫過於美聯儲降息對全球資產產生的影響。
降息作為增加流通貨幣的手段之一,從邏輯上看,首先,降息將動搖強美元格局,其次,降息釋放的資金會尋找價值窪地,流向具備估值優勢及成長性的新興市場。
但是,降息的潛在風險也不容忽視。堪薩斯城聯儲行長Esther George說,現在為了防範經濟增長風險而降低利率,也可能導致過熱,並在債務水平居高不下的情況下危及金融穩定,可能在以後造成經濟傷害。
根據IIF的統計,截至2019年一季度,包括政府債務、企業債務、家庭債務等在內,全球債務水平已達到246萬億美元,佔全球GDP的比重達到320%。近三年新興市場正面臨償債高峰期,根據IIF的資料,2019-2021年約有5萬多億美元的貸款和債券到期。新一輪降息會刺激經濟主體繼續增加借貸,使債務水平繼續攀升,進一步增大債務違約風險。
中國央行會行動嗎?
當前國內貨幣政策"以我為主"特徵凸顯,早在上一次美聯儲降息之際,中國央行並沒有跟隨降息,也能反映出這一特點。
8月,央行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推廣運用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在8月-10月已經三次釋出新機制下的LPR,10月21日最新LPR報價為:1年期LPR為4.20%,5年期以上LPR為4.85%,與上月報價持平。三次報價合併計算,一年期的LPR比同期限的基準利率下降了15個基點,5年期以上的LPR比同期限基準利率下降了5個基點。
央行貨政司司長孫國峰曾在10月15日的第三季度金融統計資料新聞釋出會上表示,當前中國並不存在持續通脹或通縮的基礎,但是也要防止通脹預期擴散,形成一個惡性迴圈。所以,中央銀行需要關注預期的變化,更多是通過改革的辦法來降低融資成本。2019年9月份企業貸款利率是5.24%,比去年的高點下降了36個基點,可見LPR運用的推廣對於緩解信用收縮、促進實體經濟發展起到了比較好的效果。
孫國峰還表示,人民銀行通過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貨幣供應量M2和社會融資規模的增長與名義GDP增速基本匹配,釋放出穩健的訊號。同時,目前存款的基準利率保持穩定,貸款的利率通過改革主要聚焦在LPR上,也有利於穩定預期。
免責宣告:以上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具體操作建議,據此操作盈虧自負、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