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投資>

作者 | 蛋總

責編 | 林中

在中國,一家成立20年的科技公司應該是什麼樣子?

10月28日,在攜程20週歲“生日趴”上,“攜程四君子”重聚,一起回顧了當年從火車站髮卡開始的創業歷程,其中的艱辛難以言表。

現在,攜程已成為市值184.65億美元的OTA龍頭企業。

雄關漫道真如鐵。能熬過20年的企業,勢必經歷一些“腥風血雨”或“刮骨療傷”的時刻,幸運者才能在業內登頂並有故事值得講述。

除了攜程,弱冠之年的企業還有阿里巴巴和噹噹。前者剛剛歡送馬雲退休,後者則上演了俞渝李國慶互撕大戲,令人唏噓。

或許另一家企業更令人扼腕——創立20年來,在智慧語音技術領域“跋山涉水”的科大訊飛,舉步維艱卻也沒能登頂“人工智慧”這座大山,還深陷於“盈利疲軟、靠政府補助”的質疑聲浪之中,每次發財報都會經歷一次輿論場的“拷問”。

去年,科大訊飛遭遇了上市以來的“最大噩夢”——市值從2017年11月22日的最高峰1565億元縮水到600億元,蒸發近1000億元;隨後又陷入“同傳造假”和“賣地疑雲”,引發市場的劇烈反應。

當前,科大訊飛的市值徘徊於600億元至700億元之間。

經歷了“去泡沫”後,科大訊飛交上了一張怎麼樣的成績單?

增長虛高:增收不增利的AI公司

10月24日,科大訊飛釋出2019年第三季度財務報告。財報顯示:報告期內,科大訊飛營業收入為23.45億元,同比增長13.10%;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1.84億元,同比增長108.06%。截至報告期末,科大訊飛總資產為192.05億元。

從主要經營資料來看,科大訊飛三季度可謂是“全面飄紅”:

資料顯示,科大訊飛前三季度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較去年同期增長 70.51%,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較去年同期增長183.49%。

客觀上來講,這種增長主要受益於人工智慧產業的持續發展,科大訊飛源頭技術驅動的戰略佈局成果逐漸顯現,開放平臺業務以及涉及到民生支出的教育、醫療等行業的確保持了較快增長。

然而,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深挖歷年來的財報情況不難看出,科大訊飛目前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公司整體呈現增收不增利;二,以營銷驅動為主,研發投入低於銷售費用;三,“To B+To C+To G”模式受詬病,依靠政府大額補貼。

雖然財報出來後,科大訊飛解釋稱,“受巨集觀經濟環境影響,2019 年部分政府財政支出收緊,銀行、運營商等行業經營壓力增大,對公司的部分業務增長速度帶來一定影響”,但對比近年來科大訊飛營業收入和淨利潤的增長情況,其營業額一直在上升,但今年的增速卻有所下滑。而淨利潤方面,儘管今年的增速比往年高出一半以上,但數額並不大。

科大訊飛2019年三季報資料顯示,其2019年營業收入已經達到65.73億元,而淨利潤只有營收的十七分之一不到。橫向對比發現,2019年前三季度營業收入是2016年的3倍,而淨利潤僅2016年的1.3倍。

據科大訊飛財報資料,2019年前三季度銷售費用13.07億元,同時高於研發費用的12億元。自2014年開始,科大訊飛便加大了對營銷的投入力度。

由上表所示,2019年的銷售費用是2016年銷售費用的3倍,說明這幾年公司的經營理念非常進取,大有造勢的意味。

遺憾的是,銷售費用的增長並沒有帶來企業淨利潤的增長——2016年至2018年科大訊飛的銷售費用同比增長72.78%、71.31%、55.30%,但同期的歸母淨利潤增長僅為13.9%、-10.27%和24.71%。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科大訊飛在釋出業績預告後,10月25日二級市場並沒有給出正反饋,反而股價一度下跌超過4%,最終收盤跌幅也達到了3.22%——投資者心裡清楚,科大訊飛目前還是一家增收不增利的AI公司,三季報表面上的“全面飄紅”或許只是2018年暴跌後的一次反彈,其持續性還需時間驗證。

然而,投資者和福斯對科大訊飛的質疑並不止於此。

發展受阻:“To B+To C+To G”模式被詬病

2015年前後,一大批像劉慶峰那樣“從科學家轉型為創始人”的AI創業者湧現——例如商湯科技創始人湯曉鷗、雲從科技創始人周曦和雲知聲創始人黃偉。

巧的是,他們都是中科大畢業的。這個領域的確是為AI科研者量身定製的一條“黃金賽道”:高門檻、最前沿、大挑戰。

自2017年移動網際網路的紅利消耗殆盡以來,AI無疑成為創投圈最受重視的新技術。資本進場,巨頭入局,一時間AI領域戰火紛飛。

科大訊飛既嚐到了“苦守寒窯終成功”的甜頭,同時也面臨著不小的壓力。

被譽為“AI四小龍”的商湯、曠視、雲從、依圖這四家公司的進攻異常凶猛,分別以語音識別和影象識別技術形成了各自的業務包圍圈。

其中,輪番融資的商湯估值速度和估值水平都走到了市場前列,而曠視在智慧安防、線上刷臉驗證服務FaceID等B端生意也做得風生水起。

科大訊飛不僅要與同行爭奪市場,還要警惕BAT的圍剿。

百度一直是國內人工智慧賽道上的“急先鋒”,全力打造“百度大腦”,重金押注Apollo和DuerOS;阿里則建立阿里雲、達摩院和平頭哥,劍指“城市大腦”,專注於智慧網聯和高精地圖;騰訊則在智慧校園和智慧醫療上頗多建樹。

相比起科大訊飛這類純AI公司,BAT不僅有頂級研發人才、超強資金實力,更重要的是其佈局的產業鏈、產品體系和流量王國,天然擁有大量場景落地的優勢。

這也是科大訊飛望其項背的地方——BAT擁有高頻的C端語音場景和海量資料積累,或許很快便能追平科大訊飛的技術優勢。

客觀上來說,AI玩家的技術和產品總有交叉競爭的地方。AI領域普遍的投入成本極高,而B端客戶的客單價較大,因此大多數公司做的是To B業務,B端可謂是AI公司的“必爭之地”。

如果科大訊飛僅靠B端的訂單,在目前有限的語音識別技術研發和產品落地的情況下,難以獲得長足的優勢。

更棘手的是,自AI千團大戰打響後,B端使用者要麼成為了競爭對手,要麼成為了其他競爭對手的客戶。

例如,科大訊飛曾為高德、攜程、騰訊等公司提供技術服務,然而隨著更多頗具實力的語音識別創業公司進場,如出門問問、思必馳、雲知聲等,它們正成為阿里、小米、騰訊、魅族、聯想、360等企業的技術方案提供商。

B端受阻,客戶流失;C端孱弱,市場窄小——科大訊飛面臨著雙面困境。隨後,科大訊飛開始“自救”,2017年宣佈集中發力C端,全面轉向“To B+To C”雙輪驅動的戰略。

在消費者領域,陸續推出了訊飛聽見會議系統、訊飛轉寫機、聽見M1、錄音筆、智慧辦公本等語音轉寫系列產品。

截至2019年上半年,科大訊飛To C業務在整體營收中佔比達37.28%。看上去科大訊飛的C端業務確實增速喜人,但要實現副Quattroporte江濤希望的“To C業務未來能佔80%”的期望值,還相差甚遠。

相比之下,To G的營收似乎更出眾,雖然這個模式並不太被二級市場接受——畢竟,作為安徽省的龍頭企業,科大訊飛能得到的政府扶持力度實在不小。

翻看科大訊飛2018年年報,在主營業務收入中,教育產品及教學業務佔比25.45%和1.63% ,智慧城市佔比21.42%,政法業務佔比13.08% ,三項合計61.58%。

這種收入來源多屬於政府或地方採購,因此被市場稱為“To G”模式。這也是市場質疑科大訊飛技術本身實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科大訊飛在教育領域的智慧教育產品已覆蓋全國2.5 萬餘所學校;在政法領域,“AI+政法”產品與解決方案已廣泛應用於各級司法行政機關,高院、省檢覆蓋率均超90%。

現在,AI行業中的玩家開始深耕於垂直細分領域,構建從技術到行業的全方位壁壘,想爭取在這一波AI紅利中最先佔利。

然而在科大訊飛財報上呈現出的是:主要增長在於教育產品和服務,次要收入是資訊工程、智慧硬體,並且在財報中對業務收入行業分類和產品分類比較模糊,“To B+To C+To G”的業務模式,目前確實很難與其宣傳的AI願景及AI實力互相匹配、印證。

當務之急:保持領先與開闢新業務

“今年是科大訊飛創業20週年,而已經20歲的科大訊飛,也有了新的思考與責任。”在科大訊飛2019全球1024開發者節上,劉慶峰的聲音有點激動,甚至略帶嘶啞。

每當提及“人工智慧的應用”“效率提升百倍”“大資料”等,他揮舞著雙手,做出斬釘截鐵的手勢。他還成了訊飛翻譯機的“最強帶貨王”,走到哪兒就把訊飛翻譯機帶到哪兒。

這20年來,他一直身兼科學家與創始人的角色,穿梭於學界與商界,幾乎算得上國內為人工智慧發展而奔走呼告的第一人。

回顧20年前,劉慶峰創立科大訊飛後,一開始的定位是做電腦軟體,推出的第一款消費者產品是“話王98”。

無奈當時盜版滿天飛,在劣幣逐良幣的市場狀態下,科大訊飛的營收慘淡。他們很快意識到,在版權意識薄弱且個人電腦並未普及的年代,做個人產品是不現實的,因此轉向做行業。

在連續跟華為、聯想等50家客戶合作後,2001年,聯想、英特爾、上海復星陸續投資進來,做了IFLY Inside,科大訊飛終於在2004年首度實現盈虧平衡。

接受投資後,科大訊飛從業務架構、研發方向、人員管理等方面幾乎“重啟”。有意思的是,投資方復星幾乎不怎麼管科大訊飛,而聯想的負責人每個月都會去參加科大訊飛內部的月度會議。

在這種寬嚴相濟的模式下,科大訊飛也加快了發展與上市的步伐。

2008年,科大訊飛上市,從語音識別到語音測評再到語音雲平臺,在智慧語音識別領域中展開了包圍圈。它應該慶幸比BAT早起跑了十年,否則贏面不會有現在這麼大。

目前,科大訊飛的主營業務的確有優勢——主要在教育領域。

科大訊飛將其語音技術嵌入教育產品中,將其資訊化,再把教育軟硬體產品賣給學校。去年,科大訊飛甚至一度被網友笑稱為“一家教育公司,最大的競爭對手可能是新東方”。

事實上,科大訊飛代表了全世界頂尖的語音技術水平,但僅憑這一項技術優勢並不足以形成高技術壁壘。在一些重要的領域,其他AI公司正奮起直追,假以時日或許也能替代它。

例如:在影象識別技術和多模態語義理解技術裡,科大訊飛並沒有什麼優勢;雖然科大訊飛開放平臺目前是國內最大的人工智慧開放平臺,市場佔有率達50%以上,但是也缺少成熟的變現模式,正處於探索階段。在財報中,這部分的收入增長只佔總體收入增長的一小部分。

更尷尬的是,這兩年來,科大訊飛幾乎成了媒體圈和創投圈的“話題王”,沒有哪家A股公司能比它更“熱鬧”了。

2019年,科大訊飛受到裁員傳聞與計提商譽減值傳言影響,導致股價曾於1月30日盤中大跌9%。此外,關於科大訊飛內部管理、企業文化等負面資訊也曾被揭露。在知乎、微博等社交媒體上輸入“科大訊飛”關鍵詞,能檢索出不少相關話題。

“看起來很熱鬧,但就是不賺錢。”這是IDG資本全球董事長熊曉鴿在2000年對科大訊飛下的評判。彼時,科大訊飛才創業第二年,IDG資本的合夥人林棟樑希望投資科大訊飛,但最終雙方並沒有談攏。

現在,科大訊飛在宣傳上的確還“很熱鬧”。但在熱鬧背後,如何保持AI技術領先,開闢B端新業務,研發受歡迎的C端產品,最終改善盈利能力……這些都是科大訊飛要打的硬仗。

唯有用真實可靠的盈利實力,才能打消外界的質疑聲。

科大訊飛總部園區中心有一塊巨石,石頭上刻著四個大字:頂天立地。

在劉慶峰、胡鬱這些創始元老眼裡,這四個字幾乎等同於科大訊飛的企業精神和發展使命:他們希望在技術上“頂天”,在產品上“立地”。“這是我們從1999年創業以來,一直堅持的發展戰略。”

作為A股中“根正苗紅”的語音智慧技術公司,科大訊飛現在的財報成績和發展表現難免讓福斯有些失望。這家走過20年曆程的科技企業,或許還要繼續歷經風雨並洗盡鉛華,才能離自己的“野望”更近一點。

文中題圖來自:pixabay,基於CC0協議。

最新評論
  • 交易者的交易(一)
  • 十一月份是賺錢的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