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依舊不敗,炒新卻已降溫。近期A股走勢相對平穩,但“炒新”卻已經不像以往那麼熱絡,部分新股上市之後漲幅不如預期,引發市場驚呼連連。炒新整體有所降溫是不爭的事實,無差別的炒作已經暫告一段落。
在市場整體平穩的情況下,炒新降溫是個值得重視的現象。
近年來新股的無差別炒作已經成為A股市場的常態,甚至還有“弱勢炒新”的現象,也就是在股指相對低迷的階段,新股的炒作力度不減,反而容易出現相對老股的超額收益,吸引市場活躍資金的關注和參與。而近期的新股走勢出現明顯分化,不僅炒新族容易踩雷,中籤的幸運兒的預期收益也大幅縮水。特別是像麒盛科技(603610)那樣業績不錯的小盤股漲幅也大幅收斂,反映出的訊號卻是值得高度關注。
最直接的原因自然是新股供求關係的微妙變化。首先是IPO的提速,主機板、科創板、中小創的上市速度加快,其中不乏類似郵儲銀行等“巨無霸”品種,造成炒新火力分散,市場無差別承接新股漲停板的能力有所下降。
同時,近期可轉債的發行速度也比較快,近期浦發銀行500億可轉債的發行,相比“巨無霸”新股的融資規模有過之而無不及,都對市場形成了實實在在的“抽水”效應。除了“近憂”之外,和新股相關的“遠慮”也不少。其中,新三板的改革方向已定,部分新三板優質公司有望獲得轉板上市的“綠色通道”,增加潛在的擴容壓力;此外,新股上市滿週年之後限售股減持現象突出,部分個股甚至因此出現大幅回落,也造成炒新資金有所收斂。當然,市場上熱門概念的出現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市場的炒新熱情,像上週一(10月28日),區塊鏈概念成為市場熱錢關注的重點,上百隻概念股漲停吸金效應明顯,第二天則高開低走套牢巨量資金,某種程度上也是導致炒新降溫的原因之一。
導致無差別炒新降溫的另一個重要原因,還在於此前的炒新行為並未給市場帶來中長期的賺錢效應,而在很大程度上淪為一場“大魚吃小魚、快魚吃慢魚”的博弈遊戲。去年以來,儘管炒新仍在延續,但大部分新股在連續漲停開啟之後,很容易形成中期頭部,僅有少數品種能夠在震盪之後走出大牛行情。除了市場整體在低檔的大環境因素外,新股上市之後連續漲停透支投資價值、上市後業績“變臉”以及限售股解禁流通的現實壓力,讓新股很難在中長期走出脫離“地心引力”的走勢。2017年多個違規炒新的機構被曝光並處以鉅額罰款,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威懾力,降低了新股炒作的力度。
無差別的炒新降溫,是過去數年監管層打擊違規炒作的成果之一,也是A股更加市場化、成熟化的標誌,更有望成為未來註冊制擴大試點範圍的常態現象。表面上看,炒新降溫是市場活躍資金相對新股供應減少的結果,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市場上漲的高度;但從中長期的角度來看,炒新的降溫會倒逼投資者理性思考上市公司的投資價值,而不是以籌碼的稀缺性來決定炒作力度。以往,A股的非理性炒新造成大量投資者在高位進場,12年前上市近期仍在持續創新低的中國石油(601857)就是深刻的教訓。
在降低炒新追高者中長期的損失概率和幅度之外,在炒新降溫的背景下,擬上市公司IPO籌資也會更加慎重,可能因此適當壓低發行價格,對投資者來說自然是一大利好。這對已經實施註冊制試點、發行價不受23倍市盈率限制的科創板來說,這一制約會更早、更明顯地體現出來。從近期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在接受媒體訪問時的表述來看,儘管科創板新股近期的炒作明顯降溫,但監管層認為“上市以後整個股價的變化是比較合理的”,顯示在註冊制條件下科創板的發行節奏並不會因為炒新的一時降溫而暫停,這對科創板估值迴歸將有明顯的引導作用。
實際上, A股近期的炒新降溫也僅僅是“降溫”而已,新股破發的現象尚未出現,依然處於“新股不敗”的狀態,中籤者的利潤儘管縮水依然還有。相比之下,境外成熟市場新股上市破發不足為奇,甚至有公司會因此而推遲甚至取消發行計劃。比現在年港股的“集資王”百威亞太,今年尋求上市的過程中一度中止,在削減募資規模之後9月30日成功在港上市,上市首日的漲幅也僅有4%左右,而A股上市首日表現最弱的新股也有27%的漲幅,差別巨大。顯然,A股的無差別炒新有所降溫,但和境外成熟市場相比仍屬於“高水位”,所謂的“資金不足”一說值得商榷。
對投資者來說,在A股不可逆轉地走向國際化和更加市場化的趨勢下,炒新的進一步至破發現象出現,都是十分正常的市場現象,不值得大驚小怪。讓投資者有機會以合理的價入有潛力的新股,才是A股整體提升的正道。在這一過程中,盲目炒新或許會付出較大的代價,投資者需要高度關注這一趨勢的演變,提前應對、未雨綢繆,特別是對於那些發行市盈率顯著高於同行業上市公司、未見明顯競爭優勢的新股,更應當注意上市之後大漲帶來的炒作風險。同時,新股價格顯著高於已上市的H股,特別是溢價率在100%以上明顯超出合理範圍的品種,也需要高度關注其中的投資風險。
表1:最近一年上市,AH股溢價率超過100%股票(截止2019.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