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股市只需“三招”,熊市有取勝之道
本週,由於加快新股擴容節奏、放開再融資新規,導致上證50,滬深300、中證500、上證綜指、深成指、中小板、創業板周線大跌2.41%、2.41%、2.4%、2.46%、2.5%、2.52%、2.13%,並相繼擊穿20天線、五週均線、60天線、120天線,並收盤跌破2900點整數關。
管理層一再強調的“有活力、有韌性的股市”,“為投資者創造財富保值增值的機會”,“檢驗改革成果有兩條標準,一是能否穩定市場預期,二是能否真正給市場帶來信心”,再次化為泡影,令廣大投資者非常失望。
主要是這些改革措施不接地氣,沒有對A股市場長期熊市的癥結對症下藥,避重就輕,離廣大投資者的心願相距甚遠!
在我看來,監管層真正想要穩股市,只需三招,便能立竿見影!
第一招:安民告示,給市場明確的擴容預期。
資本市場最本質的關係就是供求關係。A股之所以長期熊市,熊冠全球10年,與全球股市10年牛市、連創歷史新高的大勢背道而馳,原因就在於供嚴重大於求,導致股市跌跌不休。這個廣大投資者都顯而易見、心知肚明的金融常識,唯獨監管層認識不到。反而始終認為:擴容的快慢與股市的漲跌無關;市場規模大了,加快擴容節奏抽資有限;估值很低了,加快擴容節奏無關大局。
然而,本週(11月13日)的薊門法治金融論壇上,吳曉求、曹鳳岐、賀強、劉繼鵬、胡俞越5位教授,繼10年前在股市低迷之際,上書中央救市之後,又共聚一起,深情共話“如果振興股市”,對監管層的擴容大躍進提出了尖銳的批評。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吳曉求尖銳地說:
“監管的唯一職責是保證市場的透明度,只要確保市場是透明的,上市公司乃至市場的資訊,能夠公開披露、及時披露,相信投資者的行為是理性的”;
“資本市場缺的不是錢,而是一個未來預期、一個信心。當預期發生紊亂,或者說不知道怎麼做預期的時候,市場一定會混亂”;
“市場的核心是財富管理功能,而不是融資的功能,各國無一例外”;
“一些政策真正把中國資本市場變成了單方面的融資市場”
“最應該被教育的不是投資者,而是融資者”。
年過七旬的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常務副院長曹鳳岐感慨地說:
“我對股市又愛又恨,恨的是很多投資者在30年股市上,並沒有賺到錢,投資者也沒有保護好”;
“沒保護好中小投資者利益,如何振興這個市場?”
“中國股市一開始定位就是錯的,國企改革沒錢,通過上市進行融資。其中一些企業要垮臺了,就包裝上市,進行融資;一些企業只知融資,不知道給股民回報;還有一些通過拉昇股價,讓大股東套現離場,這些充滿投機和炒作的行為,使得少數人賺錢,多數人賠得血本無歸”。
中央財經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所長賀強認為:
“要想救股市,從理論上講很簡單,供和求要平衡,最起碼你要出臺兩方面(擴大供給與擴大市場資金)政策。如果出單方面(加大供給)的政策,必然導致股市的失衡,必然要下跌”;
“股市需要創新,但不能只考慮IPO擴容和融資,更應該考慮如何保護投資者利益”。
在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院長劉繼鵬看來,
“中國股市不是投資的市場,而是融資的市場、圈錢的市場。無論熊市、牛市,大批企業跑步上市,只要上市,身價就是十億、甚至百億。有人可以花七八個億買兩幅畫,有人可以捐650萬送女兒去讀該所國外大學,還有身價千億的人,訴說減持的理由竟然是補貼家用”!
“這個市場有可能成為圈錢者的天堂,投資者的地獄”!
幾位專家的發言,充分反映了廣大投資者的心聲,應該引起監管層的高度重視,並果斷採取糾偏措施!
鑑此,我認為,監管層穩定市場預期的最好辦法,就是像國家制定的13個五年計劃,以及各種產業發展規劃都非常透明一樣,將每年的擴容規劃,提前向市場安民告示,以便讓市場各類投資者,都能根據供求關係來做投資預期和計劃。例如,2014年5月,時任證監會主席肖剛就向市場宣佈:“下半年新股發行不超過100家”,吸引了場內外廣大投資者積極投資股市,引發了一年多的大牛市。
根據A股已是全球第二大資本市場、連年的擴容已使A股股票家數與第一大資本市場美國股市相當、而股票發的太多太爛、造假地雷層出不窮的現實,當前A股主要任務不是繼續快速“增肥”(擴容),而是加強基礎制度建設,給市場休養生息的機會,即使發高科技新股,擴容也應保持適度,考慮市場的承受力。
然而,目前監管層再擴容節奏上隨意性太強,有點不顧一切的味道。
剛剛過去的10月份,普通板稽核了24家企業,科創板稽核了28家企業,上會企業達到52家,單月過會47家,發批文30家,是5倍的提速,把上交所和證監會的上市委的委員們都累壞了。
再看11月份,擴容的節奏更快。本週已經發了7只新股,下週還要發10只新股。市場反映,易主席的擴容節奏已超過了他所有的前任,更超過了全球各國股市,堪稱史無前例了!尤其是渝農商行、浙商銀行、郵儲銀行、京滬高鐵等大盤股的發行,更被視為“高壓抽血機”,令市場不堪承受。
建議監管層能從A股國情和市場實際情況出發,提前宣佈每週發行新股4—5家,每年發行200家左右。只要資訊透明了,就根本無需竭盡全力地去引進外資來抄A股的大底,國內的投資者在明確了供求預期後,就會有大量的場外資金積極入市,完全有能力讓A股走上慢牛的軌道。
反之,若監管層不將擴容節奏透明化,不給投資者穩定的預期,那麼,不僅連全年發行200只新股都很困難,而且市場風聲鶴唳,怨聲載道,大資金都不敢做,股市必然陷入長期低迷。
第二招:新老劃斷,化解大小非減持的衝擊。
隨著新股的不斷髮行,並且總股本4億股本以下的新股,僅流通25%的股份;總股本4億股以上的上市公司,僅流通10%。遂造成了75%—90%的大小非,在1—3年中解禁,沒完沒了地減持,成為衝擊A股市場股價中樞的“最大殺手”,使投資者驚恐萬狀!
為此,我和許多市場人士一再建議:儘早採用“新老劃斷”方式,從新股開始進行股權結構改革,即規定控股股東持股比例不得超過三分之一,多餘股份隨新股發行。此舉即可擴大流通盤壓低發行價,防止上市後的過度炒作,股價虛高,又可一勞永逸地避免新的大小非產生。
這是國際股市通行的、符合現代企業制度下公眾上市公司要求的標準和規範。如財通社11月13日訊,“阿里巴巴招股書披露,最後實際可行日期的股權結構為,軟銀持股25.8%,馬雲持股6.1%,蔡崇信持股2.0%,其他董事和高階管理人員合計持股0.9%,其他公眾股東持股65.2%”。而A股的新股卻倒了過來:公眾股東僅佔10%~25%,75%—90%都成了大小非。這是A股上市公司最大的股權結構缺陷和制度缺陷。
當然,對於已上市的公司的大小非減持,隨意改變遊戲規則,從嚴減持標準,也有違背契約之嫌。但是,不等於不能進行改革和完善。
例如,11月13日新浪財經發表了署名“中國證監會方重”的文章:《關於上市公司大股東定向減持的思考》,是一篇非常有價值的好文章,提出了緩解大小非減持壓力的一個新思路:大小非禁售期滿後,不能跑向二級市場,必須定向減持給,在證券公司設立專用賬戶的專業機構,並且受讓方也須鎖定一年。
此舉的好處是:1、相當於將大小非鎖定期分別延長一年。2、找不到接盤的機構的大小非就無法減持。3、因受讓方有一年鎖定期,定向減持價必然遭壓低,避免了高價減持所造成的市場資金過度流失。4、減持價遭壓低,必然有許多大小非不願減持。5、可消除目前遍存在的大小非通過大宗交易過橋式減持的情況。6、大小非要想賣個好價錢,必須把業績搞上去。7、績差的大小非很可能沒機構要。若要的話,就可能想借殼或併購重組。8、承接定向轉讓大小非的機構,一年禁售期滿,也未必會拋向市場。
本文作者方重前面,特地加上中國證監會全稱,表明不是代表個人意見,而可能是監管層初步的政策意向或方案,在提前向市場打招呼。
如果監管層能採納證監會內部人士的“大小非定向減持”的方案,將是市場的重磅性利好,很有智慧、有力度的高招,定會受到廣大投資者的強力支援和歡迎,各類資金必將會踴躍魚貫入市,A股走上慢牛軌道則大有希望亦!
第三招:各路機構對“核心資產”進行轉型升級。
記得5—10年前,A股的機構抱團取暖的“核心資產”是週期性傳統性產業為主線的“五朵金花”,即金融、石化、地產、有色(包括鋼鐵)、煤炭,它們曾經讓市場激情澎湃,成為一面面迎風招展的旗幟。
而現在,這些曾經的“一哥”們都涼了,“歇菜”了!如“鋼鐵一哥”寶鋼,現在的市值不敵愛爾眼科;“建築一哥”中國建築,市值不如邁瑞醫療;“港口一哥”上港集團,市值已低於藥明康德;“電力一哥”華能國際,市值已輸給瀾起科技。“科技醫藥一哥”恆瑞醫藥一隻股的市值,就相當於寶鋼、中國建築、華能國際加在一起的總市值。
隨著市場擴容的加速,國家產業政策的調整和新興產業股大批上市,這兩年,機構們紛紛調倉換股,擁抱“喝酒、吃藥、抱家電、買保險”等以大消費為主的新的“核心資產”。儘管大盤指數處於區域窄幅震盪、百點糾纏,而週期性傳統產業的各行業“一哥”們,如中石油、寶鋼、中國神華、華能國際、上港集團、中國建築、中國鋁業等,卻一路單邊下跌,紛紛創出了歷史新低。07年的48.6元的“亞洲最賺錢公司”大牛股中石油,股價僅跌剩1折多。在今年指數漲五六百點時,這些往日“一哥”們的漲幅竟然為負,明顯地跑輸了大盤。這也是大盤指數漲不上去的一個原因。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最近,不僅這兩年機構抱團取暖的醫藥、大消費等“核心資產”的龍頭股,在大盤調整之際,仍然保持著45°斜率上攻,而且高科技股也開始被機構們納入“核心資產”,一批高科技龍頭股湧出“江湖”。
近期,A股的高科技板塊火爆,成為市場一道最亮麗的風景線。其中市值最高的是恆瑞醫藥,其上市後市值實現了上百倍增長,已接近近4200億,可以與美股最大的30家高科技公司媲美。長春高新股價近500元,儼然是大牛市走勢。晶片概念股市韋爾股份、華為和晶片概念卓勝微、深南電路等也是扶搖直上。38只百元以上股,90%都是晶片、5G、資訊科技、積體電路、雲端計算、人工智慧、生物醫藥、網際網路等行業高科技股,它們代表了A股上市公司結構的一次規模性的轉型升級,高科技股受到了機構看好明年行情的重要依據!
隨著越來越多的高科技股上市,如果未來高科技股在滬深300指數中的比重,能像美股高科技股在標普500指數那樣佔到40--50%,如果機構把高科技股在“核心資產”中佔據半壁江山,如果MSCI、富時羅素、標普導致也擴大對A股高科技股的投資,那麼,不僅高價股能不斷往上拓展空間,而且中價股也水漲船高,還可將節節走低的、質地還不錯的低價股帶動起來,把中小盤高成長股也激發起來,A股的價值中樞能有所上移。
當整個市場能保持供求平衡、擴容適度,大小非減持不再是市場最大的恐懼,同時推崇價值股和高成長股,把高科技股成為A股的領頭羊,便會在市場形成強列的財富效應,“穩股市”、走慢牛的目標,便可通過市場力量得以實現。這既要靠監管層的大力倡導,也要靠眾多機構的齊心協力!
投資者熱切地期待:什麼時候中國股市的監管層也能為國爭一口氣,將A股由熊轉牛,讓最高層也能象特朗普幾十次因美股一再創歷史新高而誇“美國經濟強勁、美國偉大”那樣,也來通過中國股市良好表現而誇“中國經濟強勁、中國偉大!”,那該是多麼令人揚眉吐氣的事情!
那麼,如果管理層依然不能採納前兩招怎麼辦?
我的結論是:A股就永遠無法終結熊市,更不要說轉為牛市或大牛市;人們當做好大盤指數長期低迷,在低位糾纏的充分思想準備。並且應減量操作。
但是,熊市有熊市之道。由於A股大盤市盈率不足13倍,為全球最低的估值窪地,系統性風險較小,熊市反而是更容易出牛股。
面對大盤跌破半年線和2900點,下方只剩年線2864點的支撐。我認為投資者策略應是:控制倉位、自我縮容、調倉換股(高科技股)、波段操作。
在個股選擇上:
(1)科創板:耐心等待新股破發率達到30%以上,平均市盈率降到50倍以下,百元股大批被消滅時,可選擇被錯殺的優質股適當操作。
(2)主機板和中小創中的高科技股:優先選擇晶片、華為概念、5G、積體電路、人工智慧、雲端計算等板塊中,被錯殺、估值在30倍以下市盈率、處於低位、股價相對較低,跌幅大、縮量的優質潛力股,逢低吸納。
(3)國改股:鑑於國務院已出臺國資改革三年行動綱領,可重點尋找已經或者有望轉型升級為高科技的個股。
(4)重組可能性大的低價股和ST股。受監管層的重組新規和再融資新規的利好刺激,近期低價股、ST股開始萌動。如st皇臺12板,st鹽湖累計8板,st九有累計7板,st慧球累計7板,st中絨6板。由於它們的股價超低,一旦博中,漲幅可觀。
-
1 #
-
2 #
真是難為這些老學者、老學究了,為民請願的一片好心,可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呀!我想說一點,股改後上市的公司理應進行二次股改對二級市場的小股東對價,然後再解禁。
-
3 #
老李別紙上談兵了,同事幾年前聽了你的策略,買了上海國資改革股,現在還深套呢!
-
4 #
只為融資和老闆們創新不為廣大股民創新
-
5 #
這才是有良知的真專家。
-
6 #
外行指揮內行,出“十招”都沒用
-
7 #
老股民都知道說了白說,只有錢圈不到了才會修正一下
-
8 #
手裡的股票跌破三塊,好像失去流動性,半天不成交 ,日k線畫方塊
-
9 #
保護投資者你也信。
-
10 #
真正的管理層天生是與股民為的
-
11 #
要不要直接點,換了證監會試試看,估計4000點很快吧。
-
12 #
股市好了,房市咋辦,管理層不比你明白,所以不能用老眼光了,現在是游擊戰,等有總攻就是給基金套現的。讓你永遠在糾結中交易。。。
-
13 #
現在有這麼一個邏輯:經濟不理想是因為企業融資難,只要給企業融資經濟就能轉好!好像很有道理 ,但是它忽視了資本“利己主義”的原罪,如果融資不能賦予企業發展的動力和社會責任,而是出現企業主個人造富效應,那經濟不下滑就見了鬼了。
-
14 #
為了眼前利益,自打耳光算什麼?大股東無度減持算什麼?我會狂發新股算什麼?散戶虧錢算什麼?你們說三道四算什麼?…那根本統統都不是個事!
-
15 #
一招就夠了,上市公司的當年利潤要80%分紅,為什麼監管層做不到?
-
16 #
這三招某會早想好了,不用大家操心,第一招,多發新股,第二招,多融資,第三招,多罰幾個60萬。
李教授為中小散戶講話,戳到股市要害。為李教授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