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時代的資訊爆炸,每天接觸太多資訊的結果,就是沒有好好梳理,哪些才是有用有價值的東西,也就是傳說中的乾貨。
我曾經看一些年輕人朋友圈的轉發,每日轉發內容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事,要不就是香港社會那點破事。你要知道,你關注的內容,別人並不在意,或者根本就提不起朋友的興趣。也就是說,你和朋友之間幾乎已經沒有共同語言,而微信徹底成為一個通訊工具。
寫巨集觀的經濟學家們信誓旦旦週期,忘記了最貼近市場的是企業。但是這樣的文章喜歡的人真的很多,而且很吸粉絲。
某大V隔三差五就是巨集觀經濟資料的堆砌,洋洋灑灑幾萬字,似乎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都在其文字掌控中。當經濟學家們大肆放言經濟危機深不見底的時候,我只看見玖龍紙業的老闆張瑛,在偷偷抄底回購自家股票。那天我與朋友吃飯聊起這事,朋友頓悟:原來最懂巨集觀基本面週期的人,是大企業的老闆,大部分投行分析師都在瞎掰。
前些年的香港“狼會計”火遍神州,走遍大江南北,到處演講,講課費用還真不低,最後的結果是連空姐都騙。
每日將所有你能接觸的資訊讀一遍,你會發現這世界永遠都是:花錢容易,賺錢難!能告訴你賺錢的內容,或者對你的精神層面有意義的東西,真的很少。滿屏廢話,不如不看。
大名鼎鼎的巴菲特曾經說,我從不把時間和精力花在分析巨集觀經濟上,因為這種想法非常愚蠢。2015年股東大會上,有人追問美國是否有淪為日本的危險時,巴菲特指出:“我實在想不起來,我曾經基於巨集觀經濟因素而決定做過任何一樁買賣,我從來不會僅憑巨集觀因素將收購或關閉一家公司。”
老巴特意表示:“如果一家企業僱用一位經濟學家,那意味著公司費錢多僱了一個人手。”從這個意義上,做投資的核心還是企業本身。
今次為什麼要談這個問題呢?因為香港。香港恆生指數本週下跌了1300多點,原因皆來自社會層面的影響。而大部分的股票價格隨大流沉降,其價值本身並沒有變。只部分場外資金,長期持股的心態變了。
誰都不想把錢放在一個不穩定的環境中進行投資,好在香港並沒有見到資金大規模流走。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港股上市企業中,超過60%的比例的企業實體都在中國大陸,所以企業的核心價值並不受影響的。也就是說,或許我們正處於一個“遍地都是寶”的黃金年代。
告訴我有什麼比二次世界大戰更慘烈?1942年4月30日,道瓊斯指數跌到92點,比1941年年初的132高點跌了31%。唯一的安慰是英美兩國都有堅決作戰的決心,卻也充滿絕望,對人類的未來感到幻滅。
對美股來說,當時的股票真是物美價廉。1942年4月,紐交所的股票中,有30%的股票市盈率不到4倍,許多股票都是以大幅折價的價格出售,三分之二以上的股票價格只有4-6美元。600只具有代表性的股票中,市盈率中位數為5.3倍,只有10%的股票市盈率超過10倍。
美股在1942年第二季度的底部,是從1929年開始的大熊市的真正終結,新的長期大牛市在那年春季展開,持續近20年;戰後的蓬勃發展,把美國股市帶到難以想象的高度。
香港股市經歷過多次暴跌,金融體系已經沒有以前那麼脆弱。但是每一次殺跌,其實都給了市場耐心吸納內地優質資產的機會。
稍微有點細心的人估計已經發現,恆生指數對港股的失真度已經變得相當有趣。“你跌你的,我漲我的”成為新常態。由於投資主體的逐年變化,內地資金這些年加大了對港股的介入,優質中資企業表現出弱市中的韌性十足(也就是跌無可跌)。
開啟52周新高的港股看看,聖誕前夕的蛋糕依舊豐盛。而恆生指數的每一次下挫,那些只有幾倍PE的行業龍頭中資股,總是有源源不斷的資金在悄然佈局。尤其是部分行業的強勢,已經讓港股變得更加多元化而有意義。你比現在年漲幅最大的物業股板塊、中資體育用品板塊、生物醫療板塊、中資啤酒板塊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港交所提供的官方行業板塊,其大部分資料並不適合內地投資者的習慣,往往需要投資者自己多做功課來研究記錄。
學會收集有實際用處的自媒體號,並能自己主動思考,才算真本事。畢竟財經自媒體,說外行話的多,談賺錢的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