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裡面聰明人層出不窮,但偏偏虧錢的卻是聰明人居多。
因為聰明人總想著靠聰明賺錢,但股票投資偏偏是個靠智慧才能贏的行當。
可以肯定的是,真正智慧的人永遠鳳毛麟角,因為股市410年,它的八賠一平一賺基本比率沒變。
巴菲特無疑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智慧超群。
他總是在用簡單來對付複雜, 用通俗來應對所謂的高深。
而這背後深藏的支撐基石就是那個“大道至簡”。
一、老手知道規則,大師知道規則後面的真義卡拉曼曾指出,一般投資人只是知曉了基本的公式或規則,或者膚淺的表面知識,但對他們所做之事並未真正通曉。
要想跨越資本市場和實體經濟的迴圈週期取得長期成功,僅僅捧著一些規則和公式遠遠不夠。
投資世界變化太快。
因此,成功的關鍵是理解規則背後的基本原因,以便徹底理解為什麼不照規則就會碰壁。
這個世界上,老手知道規則,大師知道規則後面的真義。
如果你對它們有深入理解後,再去觀察和思考巴菲特的價值投資、巴菲特的能力圈、巴菲特的長期持有、巴菲特的套利……
最後,你會驚奇地發現,它們不無處處暗合這三個專業知識,甚至不誇張地講,這三個專業知識在巴菲特投資哲學的理論基石中佔有重要地位。
這就是規則後面的真義!
二、最怕自己不行,以為別人都不行之前有朋友說,巴菲特是股神,怎麼吹都行。
什麼神奇公式、什麼概率、什麼計算數學期望值,都是你們編的吧!
且不說,巴菲特神奇公式的指標,他自己沒少講,他的兒媳婦還寫進了《巴菲特教你讀財報》一書。
而概率和計算數學期望值,他也沒少講過,特別是在其套利投資中,比如:
“我的工作就是評估這些事件發生的概率以及盈虧比例。”
“我們所要做的全部就是,將盈利概率乘上可能盈利的數量,減去虧損的概率乘上可能虧損的數量。”
“如果我遇到一個機會,有90%的可能賺3美元,同時有10%的可能虧9美元,那麼2.70美元減去0.90美元,從數學上看,我還有1.80美元的賺頭。”
他一生最親密的夥伴——芒格,還將概率、複利、迴歸平均值等寫進了自己的書裡。
並明確表示,他和巴菲特一直都在嚴格遵循,甚至直接舉例如何進行計算。
而且,巴菲特從小就是數學天才,青年時代更是經常在圖書館博覽群書,之後在看到《聰明的投資者》一書後,馬上覺醒,認為這才是最好的投資策略,然後,直接拜在格雷厄姆門下。
格雷厄姆更是數學奇才,概括地講,他的投資策略的核心就是精算概率。
而且,人家在概率方面的造詣之深,就連當年的保險精算師都要將其視為崇拜物件。
想想看,巴菲特作為親傳弟子,甚至被格雷厄姆視為本派最好的衣缽傳人,不精通概率?那才叫扯呢!
自己看書少,見識短,就武斷地認為別人都不明白。
這是許多人慣常的思維方式。
當一個人無法理解高於自己素質和水平的事時,總不願意承認是自己不行,甚至非得往歪的偏的地方陰謀論。
如果想讓自己未來不斷升級,最關鍵的就是改掉這種以己度人的臭毛病。
不要像笑話裡說的,你是樵夫,就認為皇帝用金斧頭砍柴或是躺在龍床上吃窩窩頭,你窮,就以為富人天天豬肉燉粉條,可勁兒造!
再不信,那就去找幾本巴菲特和芒格的書好好看看!
你可以在許多關於他的圖書中看到這個詞。
而巴菲特也在致股東的信以及其他場合不斷言及。
不過,真正將其明確地總結出來的很少。
不管是讀財報,還是考察企業管理層,巴菲特一直堅持拿著這把“可持續競爭優勢”的尺子量企業。
“可持續競爭優勢”這麼簡單的一個詞,卻是巴菲特至少綜合了複利、概率、迴歸平均值三大專業知識,以及在投資實踐中得出的遞進式推導結果。
四、複利對巴菲特的啟迪首先,複利是巴菲特從小明白的財富法則。
正複利很牛,負複利更狠,這個只要會Excel就能算出來。
所以,巴菲特深刻地懂得,複利法則下,超高收益不是重點,正複利和時間才是關鍵。
也正是這個原因,他從來不刻意追求超高收益,而是謹小慎微地保證讓自己的投資回報率最大可能地處於正複利。
深諳複利法則的巴菲特自然也明白,一直保持高複利那就是個天方夜譚,高複利與長週期在現實中根本不可兼得。
最理想的投資就是初期高複利,後面是穩健但極強的持續性。
但是,理想與現實總有差距,高是好,但高往往也意味著不勝寒,蹦的越高,摔落(衰落)的概率越大。
複利的第一關鍵不是收益率,而是能夠持續的時間。
所以,他直接選擇放棄企業前半場的高,甘心地選擇後半場的穩健和持續性。
當然,最關鍵的是,巴菲特從複利法則中學會了投資的最高境界——等待。
“人生就像滾雪球,關鍵是找到溼溼的雪和長長的坡。”
具體到企業的選擇,溼溼的雪就是“競爭優勢”,長長的坡則是“可持續”。
五、關鍵還在概率
1.概率是風險的數學語言,是投資的本質
接著,讓我們再從概率的角度看巴菲特的“可持續競爭優勢”。
重溫一下要點:概率是風險的數學語言。
金融的核心是風險,錢投出去簡單,關鍵是能不能收得回來。
所以,投資就是風險的遊戲,也就是概率的遊戲,這是本質!
而牛人做事都是先抓本質,然後所有操作都緊緊團結在本質周圍,堅定地不跑偏。
那麼,投資最正確的做法就是始終關注概率,也就是風險。
所以,投資大師都認同風險,也就是認同概率,永遠相信風險的存在。
他們會首先確定自己的風險策略。
比如:巴菲特的控制風險,索羅斯的管理風險,格雷厄姆的精算風險。
2.“可持續競爭優勢”保證企業最大的確定性
巴菲特選擇了順勢而為,也就是既然風險永存,那就是盡最大可能控制和降低風險,提高自己的勝率。
大部分事掰開來揉碎了,最後都會分解成兩大組成部分:一部分是確定性,可控,一部分是不確定性,不可控。
確定性部分因為可控,所以它們可以轉化為勝率,不確定性部分因為不可控,所以它們永遠是風險,是賠率。
而巴菲特只關心確定性,從不Care不確定性。
就像他一再強調自己從來不預測,他堅信未來是不確定性的。
所以,他明確表示,不聽不讀不信巨集觀經濟預測,那全毫無道理;就算美聯儲主席和美國佬財政部長都悄悄告訴他未來的具體舉措,他仍然選擇無動於衷,不改變他的任何投資決策。
可以說,巴菲特的竭盡全力都集中在了將確定性做到極致。
當然,確定性和不確定性並不會都明示在表面,顯而易見。
所以,巴菲特要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抽絲剝繭,將確定性和不確定性分門別類整理出來。
這就是他為什麼每天花大量的時間讀財報,讀報刊,打電話聊天蒐集資訊。
對於投資來說,什麼樣的企業,可以最大確定性地保證,投資它可以在未來獲益呢?
從實錘上講,自然是過去賺錢,現在依然賺錢的企業。
從概率上講,上面這樣的企業在未來繼續賺錢的概率會高。
當然,這還不夠讓巴菲特踏實,也就是確定性還不夠強。
於是,他進一步加大篩選條件,不斷一道一道地鞏固確定性。
第一,過去賺錢的時間越長,說明企業的經營能力越強,所以,巴菲特看財報一看就是過去10年。
第二,過去和現在賺錢的能力越強,說明企業必然有著超出同行的特殊優勢。
巴菲特據此設定了“連續10年毛利率>40%”、“連續10年淨利潤率>20%”、“連續10年ROE>20%”、“債務股權比率<0.8”、“淨利潤用於資本開支的比例一直保持在50%以下可以候選,保持低於25%,優選”等嚴苛條件。
而這些條件,倒逼著巴菲特最終聚焦在了具有以下特徵的企業之上:
一,連續10年——意味著企業過去在持續不停地賺錢。
二,連續10年——意味著企業做的生意不太受外部經濟環境的影響。
篩來篩去,也只有吃喝拉撒睡相關的生意,因為和人們生活息息相關,離了誰,都離不開它們,這樣的生意可以做幾輩子,而它們主要集中在消費品行業,最好的則匯聚於其中的快速消費品分類。
而週期性企業基本不符合此標準。
三,幾個>和<——意味著企業有著強大的定價權,也就是行業很高的競爭優勢。
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持續保持著卓爾不群的毛利率、利潤率和ROE。
結果,將上面這些條件一總結,最終就是那七個字——可持續競爭優勢!
這就是巴菲特對企業可確定性的最高標準。
3.價格算來算去,還是“可持續競爭優勢”
過去賺錢的時間長、過去和現在賺錢能力強,這兩關通過,還沒完。
接下來就是重要的購買價格,它關係著未來的收益,買貴了,有可能虧,或是賺得少。
它便是格雷厄姆教給巴菲特最重要的一點——安全邊際,而安全邊際完全依附於價格,出價決定了投資安全。
那麼,如何來保證價格的確定性呢?
儘管估值方法百花齊放,巴菲特堅持認為只有自由現金流量折現估值,才是最科學的估值方法,是能確定股票價值的唯一正確方法。
但是,巴菲特也不否認,這個方法的計算公式中變數實在有點多,大部分要靠經驗預估,因此算出來的結果也千差萬別,“就算是芒格和我也會是這樣”。
怎麼辦?
巴菲特牢記初心,他應對風險的初心就是把確定性做到極致。
當他從價格的確定性、自由現金流量折現的準確性去選擇企業時,最終必然要歸納為以下三個重要條件:
第一,不太受經濟週期的影響,年年都能獲得比較平穩的利潤;
第二,存活的時間要儘量長,既能算得準,又能享受更長時間的複利;
第三,資產投入少,不需要大的研發投入,也不用隔三年差五年對裝置更新換代,這些不僅佔用股東權益,而且使得未來自由現金流難以預測。
可以說,正是基於以上三個條件,巴菲特又被“限制”在了“可持續競爭優勢”,最符合這七個字的結果還是消費類的快速消費型企業。
而且,為了進一步加強確定性,巴菲特還為“可持續競爭優勢”加上了其他苛刻的衡量條件,比如:具備寬廣護城河,最好處於壟斷地位,輕資產,資本支出少,管理層給力等。
也就是說,巴菲特為了保證能夠更加精準地算出自由現金流量折現,不管是主動也好被動也罷,事實是,他的能力圈一縮再縮。
正如他總愛引用的那句來自凱恩斯的話:我寧願對的迷迷糊糊,也不願錯的清清楚楚。
因為只有具有可持續競爭優勢的企業,其未來自由現金流才相對穩定,這樣得出的估值才能“模糊的準確”。
六、複利和概率讓巴菲特只能這樣選綜上可以看出,巴菲特的選擇不是拍腦袋拍出來的,而是專業知識的倒逼與支撐,以及投資實踐的驗證。
正如前面所闡述,不管用複利思維還是風險角度考察企業本身,以及計算自由現金流量折現,最後的勝出者都是具有“可持續競爭優勢”的快消品企業。
而巴菲特另一重要持有行業就是金融。
這個也不難理解,快消品行業人們永遠離不了,不管經濟好,還是經濟壞,但是,在現代社會,哪一樣事情能夠離得開錢!
金錢永遠不眠,金融幾乎是最暴利的合法行業,甚至沒有之一。
就像戴維斯家族第二代的謝爾比所說,金融股大部分都是隱形成長股,雖然沒有科技股那樣的快速增長,但回報相當喜人。
七、用等待和時間破解隨機和運氣概率總有勝率和賠率,也就是不管你贏的概率有多高,永遠都存在著輸的概率。
甚至,還有概率論都不得不承認、也無法解釋的隨機性與運氣。
這麼簡單的道理,巴菲特自然更加明白,他就曾說過不少關於運氣和隨機性的名言。
他堅持少動少犯錯,因為,選擇和決定越多,錯的概率會越多,隨機性越容易頻發。
所以,沒有機會乾脆作壁上觀,耐心地等待好球進入自己的甜蜜區。
如果在大概率的贏面下還錯了,巴菲特從來都是坦然接受,毫不避諱,立即改正,防止錯誤放大。
除此之外,巴菲特最主要用長期持有,用時間,來消除隨機性。
隨機性,誰也治不了,唯有時間是良藥。
那麼,對於企業也一樣,具有“可持續競爭優勢”意味著活得長、活得久。
說一千道一萬,沒有什麼比真正的實力更能抵抗隨機性。
一身浩然正氣,何懼魑魅魍魎!
正應了中國農諺所說的:身正不怕影斜,腳正不怕鞋歪!
就像芒格所勸誡的,想要得到什麼,最好的辦法永遠是讓自己先配得上。
八、指標中直接體現了迴歸平均值
迴歸平均值法則告訴我們,不管曾經增長有多猛,頂級企業的長期增長率只在20%左右打轉。
這樣一看,巴菲特神奇公式中利潤率>20%、ROE>20%這兩條,完全是對迴歸平均值法則的尊重。
同樣,這證明了,他長達近70年的投資實踐也驗證了迴歸平均值法則的存在。
所以,巴菲特才會說:“我們通常只專注在分析個別公司的價值,很少去管整個股市的高低,至於要預測股市下禮拜、下個月或是明年會怎樣,那更是不敢想。實際上股市通常會有好長一段時間偏離其實際的價值,雖然總有一天一切還是會迴歸基本面。”
也正是尊重回歸平均值,巴菲特在獲得較高投資回報率後,就會在致股東的信中一再重申,這樣的高回報率不會持久。
同樣,也正是尊重回歸平均值,巴菲特將大部分精力和時間花在研究企業之上。
因為,迴歸平均值法則告訴我們,條件和事情不強相關,或者說,條件與事情的相關係數很低,並非緊緊圍繞事情的本質,因它而產生的結果不管有多瘋狂,最終都要被打回原形;反之,則不太會受該法則的束縛。
那麼,股票的本質是股不是票,股價的真正提升與企業實打實的業績強相關,與市場的情緒、與所謂的科技啦、概念啦、風口啦……不強相關,所以,被情緒、炒作抬起來的股價,不管有多高,最終都會跌下來。
就像巴菲特所說:“短期來看,會發生許多奇蹟,比如說市盈率,比如說玩弄會計賬目等。但最終你不會得到高於企業本身成長的價值。”
而企業業績的本質是賺錢,一不靠吹,二不靠借,而只與企業的經營管理強相關,所以,巴菲特才會以“可持續競爭優勢”為衡量尺度,並將企業管理者也放入衡量標準中嚴格地過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