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投資>

2014年11月26日,陸港股票交易互聯互通機制試點正式開通,這是中國資本市場的歷史時刻,資本的對外開放前進了一大步。

陸港通在當時宣傳的陣勢挺猛,但也沒太多人當回事。

畢竟在中國的投資者看來,A股就是個爛賭場,外國人怎麼會瞧得上,更別說買了。

但接下來的事實超出大部分人的想象。

11月底,外資正式通過香港這個便捷的渠道進入A股,到12月底,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持股總市值超過300億。(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作為外資機構的股權代持方)

增持之路還在繼續。

2015年上半年是中國股市泡沫狂歡時刻,上證指數從3000點一路到了5178,從鑽石底到了地球頂,從地球頂再到股災1.0上半段,雖然期間歷經肉眼可見的高估和瘋狂的泡沫破滅,但外資持股總市值一點沒減,反而增長1.78倍,至836億。

如果有人說外資傻,在高位瘋狂增持,但卻沒看到幾年後他們的超額收益,此時他們買的都是估值剛剛修復的大白馬。

按現在的主流說法是“核心資產”。

以上海機場為例,2014年11月底滬港通剛剛開始,外資就開始增持,2015年5月18日,港交所釋出公告,由於境外持股比例超過28%,暫停該股票買盤,賣盤仍會被接受。

因為中國對證券監管的規定,境外機構持有中國內地股票數量不得超過該股票股本總額的30%。

也就說,半年的時間,上海機場被“買爆了”。

接下來,只能賣,不能買。

外資,尤其是外資機構,作為專業的投資者,從建倉到大額加倉必然是經過嚴謹的研究,甚至實地調研,最後才下決定購買股票的,這個過程長達幾周甚至幾個月。

但我們看到,滬港通11月底開通,12月底外資整體持倉市值就到300億,如果不是之前做好功課,斷不可能貿然大額買入,更不可能在不到半年的時間把當時400-500億市值的上海機場買爆。

這說明,外資對中國優質資產覬覦已久。

​ 1

外資持有中國上市公司的股票主要有以下四種,產業資本、戰略投資者、QFII以及RQFII、陸港通。

通過QFII及RQFII、陸港通渠道的外資,基本上都是財務投資型。

產業資本投資的物件基本上都是圍繞自己的主業打轉,目的是為了擴大生產經營以及保證自己的原材料供應。

在這期間所投的企業有融資需要又滿足上市要求,趕巧就上市了。

戰略投資者所投的企業不以短期盈利為目的,因為到了這個級別一般體量極大,他們投資的目的是為了防止行業地位被顛覆或者被時代所拋棄,投資產生的效益對他們來說是九牛一毛。

國內的戰略投資者如BAT、美團、滴滴等網際網路企業,本身作為行業巨頭的同時,投資了大量新興行業,這些行業很多與他們主業關係不大。

QFII的全稱叫做合格境外投資者,基本上都是國外的機構,RQFII也是類似,只不過前者是通過將美元在境內兌換成人民幣的方式投資,後者是直接在境外獲取人民幣然後再進行投資。

在陸港通開通之前,通過QFII渠道進來的外資雖然不斷增長,但是非常緩慢,甚至停滯了一段時間。

因為QFII這個渠道很麻煩。

首先需要獲得證監會的審批,得到QFII資格,然後要向外匯管理局申請投資額度,最後需要與銀行或者券商單獨接觸,開設代持賬戶。

這還未考慮境內換匯和投資的額度上限問題。

而通過陸股通這個渠道,外資直接在香港開立證券賬戶,開通陸股通資格,然後直接向交易所發出指令即可,流程簡單,操作方便,還可自動換匯。

過去產業資本和戰略投資者佔整個外資持股比重很大,因為想要通過其他途徑投資A股非常難,渠道單一。

2014年年中,中國接近3800億的外資持股中,超過70%的佔比是以產業資本和戰略投者構成,再到現在,這個情況剛好反轉。

目前外資中,最主要的構成便是通過陸港通渠道進來的外資,佔外資持股總市值的70%。

極大的便捷帶來的是大多數外資的使用。

2014年之前的12年,中國通過各種渠道只吸引了不到4000億的國外資本,而之後只用了5年,便有8000億通過港股通渠道流入。

不管從持股市值的佔比,還是從資金淨流入上,陸股通這個渠道都以絕對數領先,可以這麼說,陸股通就是中國與世界資本對接的主流渠道。

2

因為渠道管控太嚴會讓外資產生疑慮,進而影響參與意願,而寬鬆的渠道能夠打消這種疑慮。

外資如果單純的使用QFII這個渠道,首先不能自由投資,受到管控,其次投資金額的多少還不能自主決策。

這個通道的入口和出口都被嚴格把守著,進來了就等於被一隻手掐在了脖子上,哪個外資把頭伸過來時不得考慮考慮?

但陸港通不一樣,通過陸港通這個渠道,想要進來隨時可以,也可以隨時離開,幣種是外幣先變成港幣然後再變成人民幣,中間有一道防火牆。

這也是為什麼,陸港通一開通,外資的流入速度會這麼快,因為小命最終能夠掌握在自己手裡。

其實,外資快速的流入和中國為迎合外資進行積極的改革,根本原因是雙方的真實需求。

全球頂尖的投資者,如鄧普頓、巴菲特、瑞達利歐、羅傑斯等人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都表示非常看好中國。

國外許多著名機構投資者也曾公開表示,MSCI應該對A股敞開大門。

不管是私下還是公開探討,都顯示出眾多國外投資者對A股的青睞。

《這一次,最有可能是慢牛》中,我們曾簡短的介紹過MSCI,因為MSCI的嚴謹、專業,其所編制的指數獲得全球超過10萬億美元的投資者跟蹤,在全球前100個最大資產管理者中,有97個都是MSCI的客戶,是全球最大的指數公司。

其盈利的方式是通過向客戶提供編制的指數收取服務費,因此當客戶向其提出建議時,MSCI公司都會給予參考。

因此獲得MSCI的認可,就等於獲得全球資本的認可。

作為一個大國,中國的資本市場在國際主流指數中竟然一點分量都沒有,不符合大國身份,同時作為一個世界上最有活力的國家,外資急切的想分享中國的成長紅利,但礙於極端狀況的發生,遲遲不敢大規模投入。

雙方迫切的願望剛好促成需求的重疊,這也是雙方在困難的磨合期中最堅實的推動力。

3

2011年10月,MSCI指數執行長亨利·費爾南德斯來到中國訪問,說是訪問其實還帶有考察的目的。

通過調研了解,亨利·費爾南德斯向中國傳達了他的兩個疑慮。

1、國際投資者能否無障礙、足額地買到他們所需配置的A股股票

2、在中國的資本管制下,境外投資者的權益能否得到保障。

這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渠道單一,而且進入中國資本的入口和出口管控太嚴,外資大規模進入可能會在極端情況下太過被動。

這一趟訪問雖然丟擲了問題,但更多的是傳達西方資本世界對A股的投資意向。

中國證券監管部門在感受到這樣的意向後,立馬做出反應,在半年不到的時間,將QFII的投資額度從300億美元上調至800億美元。

這次調整之前,額度在過去5年一直沒有變。

中國人講究的是禮尚往來。

額度上調至800億美元后,又過了5個月,2012年的9月份,中國三大交易所,上交所、深交所、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的高層領導組團進行全球路演,反向遊說海外基金通過QFII渠道進入中國股市。

在2013年7月,QFII額度在800億美元的基礎上又翻了將近一倍,達到1500億美元,至此額度不足問題已經緩和。

同一年,MSCI將A股納入觀察名單。

大考發生在2014年的6月,這個月MSCI指數公司將公佈是否正式將A股納入。

結果是,眀晟暫緩將A股納入,並給出三條理由,1、市場額度分配問題;2、資本利得稅不明確;3、資本流動限制。

此時中國才開始注意到,外資除了對投資額度有要求外,最重要的是怎麼保障投資權益的問題,也就是不被“卡脖子”的問題。

為了解決這個疑慮,監管層在當年給出積極的解決方案,年底推出滬港通。

但這樣的方案還不能徹底打消外資顧慮,尤其是A股在開始慘烈的去泡沫階段,又產生了更多的問題。

因為股災,這期間出現了千股跌停以及千股停牌。

上市公司的實際控制人因資金需求將股權質押給券商、銀行,一旦股價大幅度下跌有強制平倉的可能,因此應對下跌的方式是,找個理由停牌。

MSCI公司看到這麼隨意的停牌制度,又開始擔心流動性的問題,本來蠢蠢欲動的心又按耐了下來。

在接下來2015-2016年的兩次入摩大考中,不出意外,中國又被暫緩納入。

中國監管層針對這些問題再次進行修改,完善了上市公司停牌制度,陸股通額度擴容,由原來的130億調整為520億,是原來的四倍。

終於,MSCI在2017年的年中宣佈,將A股納入MSCI主流指數中,並於2018年開始執行。

中國資本市場對外放開的大考終於結束了,至此,開啟了外資加速流入階段。

【跟蹤MSCI指數的絕大部分資金都是通過滬港通渠道流入的】

​ 4

內地人去香港旅遊一般都會帶一兩包奶粉回來,甚至有一段時間把香港商鋪裡的奶粉買空,導致香港本地市民買不到奶粉。

然後香港政府出手干預,限制內地人購買的數量,以防止香港市民“斷奶”的情況。

搶購的情況不僅發生在中國人身上,還發生在外國人身上,而且是被視為聰明人的外資機構投資者身上。

除了本篇開頭所講的上海機場外,同樣被買爆的還有大族鐳射。

今年的3月5日,大族鐳射釋出公告。因外資持股比例超出28%的上限,深港通將暫停接受該股票的買盤。

其他股票雖然沒有到買爆的程度,但外資持股比例卻是大幅提升。

目前北上資金所持單隻股票數量佔這隻股票總股本比例超過5%的有93家,持股比例超過10%的有26家,還有5家股票處於超買的狀態(持股比例超過15%)。

而且從這些股票的股東變化來看,基本上是被北上資金一路買上來的,用搶購來形容一點都不誇張。

以北上資金的前五大持倉股來看,分別是貴州茅臺、中國平安、美的集團、格力電器、恆瑞醫藥。

這些公司在國內要麼是稀缺品種,要麼有獨特的競爭優勢,要麼規模龐大已形成壁壘,總之是中國的最核心資產。

目前通過陸股通這個渠道,持有的A股總市值在11500億左右,但其中一半以上的資金竟然集中於20只股票當中,超過70%的市值分佈在50只股票裡。

上萬億的資金只買了少部分的股票,這說明資產很貴,但從這些資產近幾年的回報來看,又非常的值。

這就像國人去境外買奶粉、藥品一樣,這些產品價格同樣比中國產的貴,但價效比卻很高。

所以,外資看似在高位接盤,但一點都不傻。

那麼我們看看聰明的外資這幾年的持倉結構,然後嘗試了解外資的投資風格。

從持倉行業來看,主要是以相對成熟的行業為主。

截至 2019 年 9 月,陸股通持倉的前五大行業是食品飲料、家電、醫藥三大消費類行業,以及非銀金融、銀行。

持倉佔比分別為:23.77%、6.5%、9.86%、10.02%、11.41%。

三大消費類佔比近50%。

消費品行業歷來都是大牛股頻出的地方,畢竟幾十萬億的市場規模,單一個細分行業就有幾千甚至上萬億的市場,並且消費品行業的市場規模隨著消費者財富收入的增長還會繼續提高。

原有已經成熟的行業會緩慢增長,新興產品或者出現顛覆性的商業模式又會帶來極大的彈性。

因此這個行業,兼具創新和行業壁壘的公司往往能夠帶來持續業績增長。

從持倉個股來看:

【北上資金前20大持股市值】

前二十大的持倉中,不管是地產的萬科,還是工程機械的三一重工,還是安防的海康威視,奶製品的伊利,家電的美的、格力、海爾,水電的長江,水泥行業的海螺等。

這種持倉結構再配合這幾年的外資快速流入,給人的感覺是,外資搶購的國內資產幾乎都是各個行業的龍頭,不管是什麼樣的行業。

看著這種股票池,一句穩如泰山不知不覺就冒了出來,哪怕再糟糕的事情發生,似乎也不會讓整體持倉產生太大的損失。

但明顯的是,對於成長股的配置相對較少。

通過滬港通渠道持股佔比超過5%的93家上市企業中,僅有8家公司市值低於100億,數量佔比不到10%,外資對於小市值的成長股持有率很低。

因為小市值的成長股存在幾方面的問題:

要麼格局不穩定,股價波動大,對極端關注資產安全性的大基金來說,要謹慎;

要麼是行業空間還比較小,即使有成長性,但也無法容納大基金的龐大資金體量。

對於大型外資機構來說,這樣的股票買幾個億,持股就佔比10%了,實在是愛在心口難開。

第三,股票市值小、行業空間小對應的是公開的研究資料會比較少,從獲取國內上市企業的資料和接觸企業高管的渠道來說,與國內的投資者相比,這恰恰是國外機構的短板。

費了老大勁研究,最後買入的股票佔其總持倉比例可以忽略不計,而且研究的深度還比不過國內的投資者,只能乾瞪眼。

因此,綜合來看,國外投資者不是不想買成長股,只是實在有心無力。

這恰恰給了本土投資者在投資成長股方面的一個絕佳機會。

首先,由於缺乏大資金的關注,許多優質的成長股本身就處於潛在的低估狀態,給與了普通散戶佈局的好時機。

其次,在當下時間段,中盤股正成為各大資金博弈的一個關鍵戰場。

這裡普及一個概念,什麼是中盤股機會。

在A股,除了極少數優質大白馬和大多數小市值的成長股外,還有許多具備一定成長,而且競爭優勢相對突出的中盤股。

在過去MSCI將A股的納入歷史中,納入的物件一直是大市值白馬股,也被稱為大盤股,納入的過程分為幾個階段。

從2018年6月份到2019年8月份,對大盤股的納入比例從2.5%到15%總共分成三個階段。

而在最新的2019年11月擴容計劃中,MSCI指數計劃再對大盤股納入比例提高5%至20%,同時開創性的將中盤股納入。

最重要的是,這189只的中盤股納入比例直接是20%。

很明顯,外資在加速流入,流入的物件將從“核心資產”轉至大量兼具成長及壁壘的中盤股裡。

看到這,不少投資者應該會產生這樣的問題,這種流入什麼時候結束,會產生什麼影響,短期流入的資金是多少?

5

目前MSCI納入的264只大盤股中,納入比例是15%。

假設這264只股票的市值是10萬億人民幣,納入比例是15%,那麼這264只的股票實際僅以1.5萬億的市值納入至MSCI中,如果MSCI全球指數涵蓋了全球100萬億市值的股票,那麼A股在MSCI中的權重佔比僅1.5%。

因此,納入的比例越高,則中國在MSCI指數的權重佔比就越高。

佔比高的好處是,外資流入的金額會更大。

因為有大量資金是跟蹤MSCI指數的,包含了主動資金和被動資金。

被動資金類似於ETF之類,一旦某一國股票權重增加,被動資金也會增加同等量資金,而主動資金則根據其決策進行選擇性的配置。

A股的納入比例具體可以借鑑南韓和臺灣。

上個世紀末,MSCI相繼將南韓、臺灣股票納入,初次的納入時間分別是1992年、1996年,都是經過6年的觀察期後,最終兩國標的股票被全額納入。

兩個地區的納入時間相差不多,只不過第一次的納入比例有所差別,臺灣是50%,南韓是20%,A股初次納入比例僅2.5%,但一年後也提至20%。

如果不出意外,未來幾年A股也將100%納入。

這樣的納入能夠有多少資金流入呢?

其實,各大券商都給出了答案。

那就是以A股在MSCI全球指數、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權重佔比×跟蹤這兩個指數的資金量,這就是外資流入的資金。

唯一要考慮的是主動型的資金是否會等比例流入,因為思考決策型基金不會像被動資金那麼無腦,需要根據倉位狀況、是否看好該國市場等主觀因素進行配比。

最終流入的比例甚至會與預想的有較大的差距。

畢竟有人看多中國,就有人看空。

本次擴容後,納入比例是20%,A股在MSCI全球、MSCI新興市場兩大指數的權重佔比分別是0.46%、3.83%,而跟蹤這兩大指數的總金額是3.2萬億、1.6萬億美元。

那麼毛估約有5300億左右的人民幣流入(按7的匯率計算)。

一般來說,MSCI宣佈提高納入比例時,往往一些資金會提前佈局,尤其是被動資金,因此MSCI擴容前後是境外資金買入的高峰期。

所以,本次擴容雖然將在11月26日正式執行,但在9月、10月已有部分資金先行買入。

去年6月陸股通持股市值是6500億人民幣,今年十月份是11500億,剛好是5000億左右,與毛估的5300億相差無幾。

去年6月份上證指數在2800點左右,今年10月也差不多這個點位,雖然考慮到陸股通所持股票在今年表現不錯,市值增長高於整體,但考慮到A股還未正式擴容,之後還會有資金陸續進場。

因此可以說,這增加的5000億市值基本是中國在MSCI指數中權重佔比的等額配比的結果。

MSCI指數中的資金結構是,主動型:被動型=9:1。

主動型佔主導權。

也可以說,願意等比例投資,這是主動型資金對A股的一致性認可。

外資對A股的積極性一直都在,而我們又有什麼好悲觀的呢?

問:那麼未來,隨著納入比例越來越高會有什麼結果。

答:散戶、國內機構、外資三足鼎立。

以去散戶化最為突出的美國來說,目前散戶持股佔比也有35%。

南韓為50%、臺灣為55%。

雖然中國散戶持股比例不是特別大,但貢獻的成交額超過80%,未來在激烈競爭環境下,散戶對A股的成交貢獻下降是比較確定的。

尤其是在更多國內、國外的聰明資金參與下,散戶生存條件之一便是同比例進化。

話題迴歸。

在本次MSCI擴容中,大盤股僅有5%的提高,而中盤股卻直接提高至20%。

在2014年滬港通開通之後,過了半年上海機場被“買爆”,在2018年入摩之後,過了8個月,大族鐳射被“買爆”。

那麼在MSCI再次擴容,中盤股首次大比例納入後,哪隻股票將會被“買爆”呢?

  • 交易者的交易(一)
  • 下週大盤有望放量上攻!000048業績暴增10倍!速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