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龍頭、新興科技100、科技100、科技50、研發創新,傻傻分不清楚。
最近在思考,該為明年佈局點什麼?一個確定方向就是科技。之前寫過主動科技型基金《科技含量最高的十隻基金》,今天再來說說被動的科技聰明指數基金。
先上個圖鎮樓:
一個聰明的指數,和一個聰明的基金經理哪個更靠譜?
強有效市場,技術分析、基本面分析、內幕訊息全部失效。人腦打敗大盤,產生Alpha概率下降。主動alpha越來越難以獲得,指數投資被更多人接受,是市場趨於成熟的標誌。
現在的A股市場波動率下降、ETF、寬基指數持倉逐年增加似乎也預示者市場在趨於成熟。回顧一季度的牛市,絕大部分的基金經理也難以跑贏指數。
展望2020,機構清一色看好科技。對於這件事情,短期裡(1年以內)一致性預期的觀點總歸讓人心中惴惴,但是長期無法證偽,就像李大霄先生常年看多A股,總有他對的一天,人畜無害。
從總生產函式中也能看出,科技A是比人工L、資本K、人力資本H、自然資源N都要重要重要的因子。
科技因子也被稱為全要素生產率。美國之所以以如此大的經濟體量,在GDP增長方面能夠超過歐洲列強,和在科技方面的投入是分不開的。中國經濟要想長期企穩,要的不是地產基建拖底,而是要在老舊的經濟列車上,裝一臺科技發動機。
老金在前文寫道了,科技行業專業術語太多、門檻高,如果對科技不了解,不敢下注。可以選擇靠譜的基金經理,在自己不熟悉的領域掘金。基金經理看不清楚,還把控不了風格漂移問題,還有一眾科技被動指數可以選擇。
要知道納斯達克指數ETF QQQ的AUM達到7600美金,且在美股十年牛市裡跑贏標普500。要知道,美國絕大部分的主動管理的基金經理是無法跑贏標普500的。
要投科技,相關行業指數我們寫過的《TMT領域行業指數哪家強》),而近期還有基金公司紛紛推出了定製的各種Smart Beta科技基金可以選擇。
Smart Beta,又叫聰明指數。簡言之,就是在賽道內再利用主動選股思想強化選股因子、優中選優,編製成表現更好的指數,被動跟蹤,以求獲得更好的趨勢性收益《一文理解Smart Beta基金》。
見下圖,近半年新出的這5只科技基金投資於廣義的科技領域:
五隻科技聰明指數基金,光看名字已經暈了,有什麼區別?選哪隻上車更好呢?
一、歷史表現對比先上總結表格:
可見它們的投資範圍、成分股的挑選方式、指數編制加權方式都有不同之處,最後成分股分佈中資訊科技行業佔比也不同。
我拉了一下這幾隻基金分別跟蹤的指數歷史表現,如下圖:
因為指數基期不一樣,再統一基準看得更明確:
從歷史走勢上看,創新100(藍色線)曾經在14年大牛市彈性最高,但長期表現比較優異的是新興科技100(紅色線)和科技100(灰色線);而科技龍頭表現墊底。
二、分別來看一下具體差異:1、華寶中證科技龍頭
先說最先成立、目前規模最大的華寶中證科技龍頭ETF。
它的選股範圍是所有屬於電子、計算機、通訊、生物科技板塊的成分股。剔除PE小於0或者PE最高的10%,再剔除掉過去三年研發投入增長率為負的股票。最後,在此範圍裡找出營收在各個細分行業內前10%的股票。
接下來,分別參照總市值和營業收入兩個指標,選出各個行業排名最高的100支股票。然後在這100支股票裡繼續優中選優,選出營收和淨利潤增速最快的50支股票。
最後,按市值加權的方式編制指數。
科技類被動指數能否簡單效仿300/500這類市值加權的指數?也許不是最優解。重市值,不重基本面,在非有效市場是非常可怕的。2000、2008、2015、2018年熊市中最先跌下去的就是估值虛高的股票。
總的來說,華寶科技龍頭對“科技”的定位比較清晰,泛TMT和醫藥合計佔比超過90%。另外在各個領域挑選龍頭,以市值、營收、業績增速為挑選指標,編制方式較為簡單易懂。
不過,我心裡的一個疑問就是,消費投龍頭企業、護城河高這個很好理解,但是科技股本來投的是它的成長性,只買龍頭企業,是否是最優策略我是打問號的。投資科技股,賭的就是成長性,如亞馬遜、特斯拉、拼多多等都是例子。如果說強者恆強,但是否會犧牲最大的成長階段?
2、華泰柏瑞科技100
接下來看看華泰柏瑞中證科技100。
首先它的選股範圍要大上很多。按照中證行業分類,包括化學制品、航空航天國防、電氣裝置、機械製造、汽車零配件、汽車、醫療器械、醫療保健技術、生物科技、化學藥、製藥與生物科技服務、網際網路服務等等等一大堆行業股票作為科技主題空間。
編制方法上,第一步,剔除市值最小和成交最不活躍的20%,再去除掉質押比例最高的5%。第二步,在剩餘股票中對過去2年進行基本面打分,基本面包括四個指標,分別是營收、經營活動現金流、淨資產、毛利潤。剔除掉基本面得分最低的40%。
計算每隻股票的研發強度、盈利能力、成長能力因子,升序排列獲取百分比排名,然後按照給定的股權重對其進行加權平均獲取最終因子得分:
研發強度(40%):
過去兩年研發支出均值/PB(40%)
過去兩年研發支出均值/過去一年日均總市值(60%)
盈利能力(30%):
(過去兩年營收-過去兩年營業支出)/過去兩年營業收入(1/3)
過去一年扣非淨利潤/最新財報淨資產 (1/3)
過去兩年CFO/過去兩年營收(1/3)
成長能力(30%):
過去四個財務季度營業收入滾動增速(50%);
過去四個財務季度經營活動現金淨流量滾動增速(50%);
以上三項因子加權平均選取最高的100只股票。
總的來說,這隻指數較為注重基本面,另外選股範圍大,行業分佈較為平均,在幾支指數中屬於風險分散能力比較強,但是業績彈性相對較差。
3、嘉實新興科技100
而另一隻嘉實中證新興科技100(是的,多了“新興”二字,兩個就大不一樣),編制方法和中證科技100是不完全相同的。以下簡稱新興100。
首先,選股範圍不同。新興100是從中證一級行業分類為資訊科技、電信行業、中證三級行業分類為航空航天與國防、醫療器械和生物科技行業中挑選的。比科技100範圍小上不少。值得注意的是,和其他幾隻基金不同,新興100裡面只有醫療器械,而沒有製藥企業。
然後篩掉市值最小和成交不活躍的20%。下一步,對盈利能力、估值水平、效率提升三方面對股票進行打分,隨後將三項分數平均。選取分數最高的100只股票。其中,效率提升這個很關鍵,就兼顧了科技股的成長性指標,比如不僅考慮業績增速,還考慮了研發投入佔比。
最後,按四項基本面指標進行加權。
總結一下,新興100在選股範圍上別具一格,沒有包含藥企,例如看不見其它基金重倉的恆瑞醫藥。
另外新興成長行業的成長潛力與不確定性並存,盈利能力和成長能力同樣重要,有“戴維斯雙擊”的意思。按基本面投資價值而不是市值權重來編制指數,會給予價值型股票更多的權重,也兼顧科技的成長因子。是目前看著,最兼顧基本面與科技賽道成長性投資思路的。
4、諾德研發創新100
然後再看諾德中證研發創新100。這隻基金的選股範圍包括資訊科技、通訊、航空航天與國防、醫藥、汽車與汽車零部件等科技相關行業。
剔除掉成交最不活躍的20%,以及研發支出佔營收比小於5%的股票。最後在剩下的股票中,以總市值、營收、毛利率三個指標選取100支。
概括講,這隻基金的目標應該也是篩選科技龍頭,但是在編制過程中沒有體現出研發投入的重要性,也沒有體現出例如業績增速之類的成長屬性。和其他基金的區別在於包含的汽車和汽車零部件領域,整體成分和華泰柏瑞科技100比較類似,但是管理費高於同類平均。其他四隻都是0.5%管理費,諾德這只是0.8%。
5、富國科技50
最後一隻基金是富國剛釋出不久的中證科技50策略ETF。
與其他基金從行業類別開始篩選股票池不同,科技50直接通過一系列財務及員工指標,來確定什麼是“科技”,有個性。
在中證全樣本股中去除掉成交不活躍的20%後,通過研發人員和研發投入來定義“科技公司”。第一個指標是研發人員比例超過10%,第二個指標是研發投入佔營收比例達標。
接下來,通過質押、商譽、流動負債、應收週轉、ROE共5個指標剔除高風險公司。
最後一步,分別給予基本面品質、激勵機制、科技創新“226”的權重挑選綜合的分最高的50支股票。
最後按照市值加權編制指數。最後呈現的行業分佈情況:
總的來說,富國的這隻基金編制方式最為新穎,開始不圈定行業範圍,並多出了風控步驟,加入了研發人員佔比、激勵機制等因子。結果看來,重倉持股的位次也和其它基金有明顯不同。可以說是最突出成長型的科技基金。但新興成長的不確定性風險怎麼破?
最後,再一圖總結這5只基金,它們都是主動和被動結合的Smart Beta屬性。
總結:嘉實新興100、華泰科技100、富國科技50指數編制上都有一定程度的創新。其中,富國給成長因子賦予更高的權重,而嘉實和華泰則將成長和價值做出了一定平衡。且嘉實新興科技100是按基本面加權,比市值加權更適合中國非有效市場,兼顧盈利能力與成長能力。華寶更偏重規模上的龍頭,但投科技之選龍頭的思路我是存疑的。諾德管理費最高,相對競爭優勢稍差。
歷史表現看,也是新興科技100和科技100更優。科技龍頭墊底。
體現在重倉持股和行業分佈上,嘉實科技100和華寶科技龍頭更加符合機構明年看好的泛TMT行業,資訊科技佔比都達到的70%左右。華泰和諾德資訊科技、生物醫藥、工業都佔據一定比重,行業分散性更好。富國因為選股和指數編制比較獨特,在重倉持股和行業分佈上呈現出更與眾不同的結果。
以上總結,各花入個眼。
雖然都是名義上的“被動指數基金”,但是都結合了不同主動管理的邏輯,這個邏輯最關鍵。加上費率比主動型基金低1%,說不定中國的納斯達克般成長長虹的指數就藏在裡面呢?
-
1 #
作者辛苦了,感謝感謝,非常有價值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