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投資>

定了!阿里香港上市定價176港元/股,股份代號9988。港交所20日宣佈,阿里巴巴預計將於11月26日開始在聯交所主機板上市交易,也將於同日納入可進行賣空的指定證券名單。

時隔7年,阿里巴巴正式殺回香港,昔日阿里巴巴首次上市時遺憾地錯過了香港,風風雨雨數年來,到底是阿里變了,還是香港市場也變了?

在香港上市,是20歲阿里巴巴一個全新的起點

阿里巴巴CEO張勇

香港,我又回來了!

11月20日,阿里巴巴在港交所釋出公告稱:國際發售與香港公開發售的最終發售價格均為每股176港元,共計發行500,000,000股普通股。

此外,根據阿里巴巴集團於紐交所上市的每一份美國存托股代表八股普通股的比率,發售價約合每份美國存托股180美元。

阿里巴巴已於2014年登陸紐交所,不算是新上市,本質上也不算IPO,這次港股認購港美平價,且可以港股美股自由轉換,相對於不滿定價折扣公募和私募基金、機構來說,長線投資人和散戶卻更為熱情參與,阿里新股認購也是非常火爆。

本月15日,阿里巴巴CEO張勇向投資者們釋出了一封公開信,信中說:“我們今天啟動了在香港的上市,這是20歲年輕的阿里巴巴一個新的起點。”張勇還表示,阿里巴巴要“做一家活102年的好公司”。今年9月,是阿里巴巴20週年。

馬雲和林鄭交談中

公開信中,張勇也提及7年前阿里上市和香港“失之交臂”往事。

今年6月13日,阿里向港交所遞交了上市申請的訊息傳出,無疑是一記重磅財經新聞,很多人說阿里巴巴“不差錢”,因何在此時二次上市,其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反正,市場從來不缺乏想象力!

更多的人關注,馬雲和阿里巴巴再次將上市目光鎖定香港市場後,阿里回A的路還會遠嗎?

香港錯過了阿里,還是阿里錯過了香港?

港交所Quattroporte李小加

《喜羊羊與灰太狼》動畫片有句經典臺詞,灰太狼:“我一定會回來的。”

對於港股市場,阿里巴巴像“灰太狼”一樣,有一種“執念”。2013年,馬雲攜阿里巴巴謀求香港整體上市,但受限於“合夥人制度”而止步,只好轉身赴紐交所IPO。

2014年阿里啟動赴美IPO路演時,馬雲將亞洲的首站還是定在香港。

當時,與機構投資者午宴時,時任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感慨道:“不是香港錯過了阿里,而是阿里錯過了香港。”

阿里在紐交所上市

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在美國紐交所成功掛牌交易,這也是當年美股史上最大規模的IPO。阿里在美成功上市後,馬雲因持有的股權使其總身家一躍超過200億美元,榮登中國首富寶座。那時,不少人玩笑說:三星堆“國寶”復活,那是外星人馬雲上演的“神話”!

上市鈴聲過後,馬雲激動的流淚,那天,馬雲給大家的“雞湯”是:“人一定要有夢想,少抱怨,一定要堅持自己的夢想!”

阿里巴巴啟動赴美上市,馬雲仍不忘赴港上市,那年3月16日下午,阿里巴巴官方微博釋出轉戰美國IPO訊息時還稱,如果未來條件允許將積極迴歸國內資本市場;同時,感謝香港各界人士對阿里巴巴的關心和支援。

其實,阿里巴巴放棄在港IPO ,轉戰美國啟動上市事宜是“不得已而為之”的選擇,也算是無奈之舉。

港交所

那七年之前阿里巴巴為什麼會放棄在香港IPO上市呢?

當年,阿里赴港IPO上市觸礁,主要是香港聯交所一時難以滿足阿里巴巴的“特殊化要求”,香港交易所與阿里巴巴在股權架構這一關鍵節點上意見相異。

一邊,阿里巴巴仍堅持自己那套“合夥人制度”,另一邊,香港不想改變既有的上市原則,儘管那時很多人希望透過阿里在港上市來改善港股市場流行性和情緒,並且也是馬雲希望港交所“改變”規則的砝碼。

合夥人制度,在歐美市場並不鮮見,特別是很多法律、資訊類的服務性公司,多會採用這種股權結構。那時,馬雲和阿里管理層也以為,赴港IPO申請的合夥人制度,是一種新興企業的治理結構創新,那為什麼沒有上演在港上市敲鐘的那一幕呢?

小米在港上市

2018年7月9日,請大家記住這個對港交所來說具有歷史意義的重要日子。

您可能會說,那天不就是雷軍的“獨角獸”小米集團在香港上市嗎?是的,沒錯,是小米在港上市的日子,那一天更是香港交易所重新開啟“同股不同權”潘朵拉盒子的標誌性時刻。

小米,是29年以來香港股市首家採用“同股不同權”架構的上市公司。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同股不同權”AB股架構曾在香港資本市場風行一時,但因擔憂其隱含風險,香港於1989年正式廢除了“同股不同權”制度。

和小米一樣,阿里巴巴所採用的合夥人制度,也是“同股不同權”架構,即擁有小數股權的高層對公司有更大的控制權。而這,和港交所已沿用多年的“同股同權”IPO上市制度相左。

昔日,香港之所以廢除“同股不同權”,並施行“同股同權”IPO上市制度,主要從保護普通小股東的利益出發而制定的原則。

這裡也要提及七年前阿里赴港上市時的社會輿論,那時,在阿里巴巴丟擲“同股不同權”架構赴港IPO上市問題上,已引發各種爭議和質疑。有人認為,阿里合夥人制度,決定公司的重大決策會帶有更多的主觀性,並不等同於歐美合夥人制度架構,這種“以人而非制度”公司治理模式,是一種“倒退”。

此外,社會上也有這樣的擔憂:一旦香港聯交所、香港政府和香港證監會滿足了阿里巴巴“特殊化”要求,會導致現有香港證券秩序出現混亂,進而影響其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挑戰司法精神。

阿里巴巴主要創始人馬雲

合夥人制度,美國市場是認可的,這也是日後阿里巴巴轉戰美股的主要因素方面。美國市場主要是注重“監管”,證券監管較為嚴格,有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和嚴厲的法律訴訟來約束違規。

相比於美國的“嚴管”,香港股市則側重於較為嚴格制度上,監管相對於美股市場會顯得寬鬆一點。

李小加,港交所行政Quattroporte,他對於馬雲轉身赴美上市是很惋惜的。李小加曾表示:對於香港而言,丟掉一兩家上市公司可能不是什麼大事,但丟掉整整一代創新型科技公司就是一件大事,而未經認真論證和諮詢就錯失了這一代新經濟公司更是一大遺憾。

時任香港財政司司長曾俊華也認為,對香港是否應當修改現行上市規則持“開放的心態”,聽取市場參與者的意見非常重要。李小加、曾俊華兩位關鍵性人物的表態,事實上也表明香港對阿里巴巴在港上市並非都把“門”關上,但需要時間,也就是要看香港證監會是不是有更改上市規則的意願。

“上帝在關上一扇門的時候,也會為你開啟一扇窗。”可當香港將那扇窗開啟時,走進屋子的是小米的雷軍,卻不是馬雲。七年前,阿里在官方“宣告”中丟擲二句“隔空喊話”:一句是“我們尊重香港現時的相關政策和出發點”,另一句是“將一如既往地關注和支援香港的創新與發展”。

阿里巴巴

香港證券市場發展需要創新,但其制度為先的原則也是其必須堅持的。過去,馬雲通過網際網路模式殺入金融業時,曾高喊“如果銀行不改變,那麼我們就改變銀行”,可這種“如果XX不改變,那麼我們就改變XX”行事風格並不是到哪裡都行得通的,有時也需要時間來磨合。

香港證券市場之所以能在全球資本市場佔有重要地位,與其“透明在細節中”香港股票發行制度有著很大關係,它所具備的市場化、可控性、透明度、融資效率等制度長處,一直是香港資本金融市場發展的基石,不可能發生多大的逆變。

時代變了,香港證券市場的發展也需要創新,也會隨著市場趨勢變化在制度變革上有所破題,並對香港相關制度、法律基礎進一步增繕,今天,阿里巴巴二次赴港IPO,事實上是這種變革的結果。

數年前,馬雲在香港“90分鐘面對面”說了一段話:“如果所有的動物都相同,那就是農場;如果所有的動物都不同,那就是動物園。我們想要的是動物園,這也是為什麼一般人沒辦法想像,阿里巴巴可以讓消費者買到任何想要的東西,裡面有好的東西,也有不好的東西。”

11月26日阿里巴巴登陸港交所時,上市首日可以做多也可以賣空的,市場投資者會給阿里巴巴什麼樣的股價行情?阿里巴巴究竟是“好的東西”多,抑或是“不好的東西”多?且交給市場來檢驗吧!

最新評論
  • 交易者的交易(一)
  • 巴菲特是“股神”?不,他是個投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