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各方都應有“本領恐慌”的危機感
週五,在不實傳言的助力下,A股各大指數均出現了單邊跳水,市場又一次陷入極度恐慌。
照理說,今年指數漲得還不錯。至本週五,上證50,滬深300、中證500、上證綜指、深成指、中小板、創業板分別漲了27.43%、29.86%、17.65%、15.72%、32.97%、22.77%、34.32%,算得上是一個小牛市的漲幅。創業板和深成指還排在今年全球股市漲幅的第三、第四位(第一位是俄羅斯)。
那為什麼市場普遍感到A股依然是熊市,還處於危機狀態。那是因為,各指數漲幅雖不小,但指數的中位數僅漲了5%,漲幅超過10%的個股還不足四成,絕大多數個股是新低復新低,比股災最低點跌得還要慘,滿市皆是輸家。尤其是今年三四月份在3000—3288點高位衝進去的人,虧損更為嚴重。
由此我認為,目前市場的恐慌,不是像94年325點、05年998點、08年1664點、13年1849點、19年年初2440點那樣的指數性恐慌,而是所持個股持續暴跌的恐慌。如果用一個新名詞,那就是11月21日易會滿主席對證券基金和機構提出的“要有‘本領恐慌’危機感”中的“本領恐慌”。
一、監管層也應有“本領恐慌”的危機感
易主席“本領恐慌”這個詞用的很好、很新鮮。但是,不能光以此要求證券基金和機構,同樣應要求監管層自己。具體而言——
1、新股“堰塞湖”屢疏不解。
記得前幾年,新股“堰塞湖”中有多達800多家排隊待上市企業。經過上任證監會主席發了773只新股後,其卸任時,“堰塞湖”中只剩140多家企業。但是,新證監會主席上任不到2年,又發了近300只新股,然而“堰塞湖”卻越變越多大,至今還有420多家,科創板有170多家,共計近600家企業在排隊上市。
雖然,股市發揮融資功能是正常合理的,但是,市場很有意見的是,新股“堰塞湖”屢疏不解,反而沒完沒了地在擴大,竭澤而漁,擴容的速度大大超過了市場的承受力。
儘管靠白馬股上漲維持著指數並不難看,但絕大多數的老股卻不斷地被擠壓,投資者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市場延續了30年的“擴容恐懼症”日益加重,到了談新色變的程度。
而管理層卻沒有認真研究:為什麼美國、歐洲個國和日本股市連續10年大牛市,卻很少發行新股,企業都不願上市?為什麼中國企業年復一年地千方百計,擠破頭也要爭取上市?僅30年曆史A股股票家數已經與有250年曆史的美股相齊,何時是一個盡頭?市場長期供嚴重大於求,如何能解決?為什麼不能在新股擴容商業高透明化,將普通版和科創板年度擴容家數提前安民告示,以穩定市場的供求預期?用什麼辦來法形成一二級市場共同繁榮的局面?
我認為,這應是監管層加強“本領恐慌”危機感的首要問題!
2、大小非解禁和減持構成對市場的最大沖擊。
其源頭就在於新股一股獨大的股權結構缺陷。上市時僅有四分之一和十分之一的股份進行流通,人為地造成供不應求,股價虛高,為以後大小非高價減持衝擊市場埋下了禍根。
為什麼監管層遲遲不能新老劃斷,從新股開始,限定控股股東的持股比例,上市時就將50%以上的股份一起流通呢?
雖然新股流通股迅速增加會造成市場的短痛,但同時也必定會使發行價大幅降低,一勞永逸地避免了大非減持的隱患,以後只有小非會減持,從而大大減輕了對股市的衝擊力,市場就不再恐懼大小非減持。
例如,本週阿里巴巴在香港發行5億股新股,發行價176港幣,募資900億,為今年全球最大的新股融資,但是卻遭到了港股市場超40倍認購的熱烈歡迎。一個重要原因是,其股本機構中,第一大股東軟銀持股25.8%,馬雲持股6.1%,蔡崇信持股2%,其他董事和高管僅持股0.9%,而65.2%都是公眾股東,今後就沒有大小非減持問題。
阿里的股權結構,應該是監管層徹底解決大小非減持問題的一個榜樣。
若不同意讓大非留的這麼少,或者,可以將大非減持改為場外定向減持,也不失為一種化解市場對大小非減持恐懼的一種方法。
在我看來,這是監管層解決“本領恐慌”危機的第二項重要任務!
3、劣質大盤股恐懼症。
近期市場對新股擴容的恐懼,主要集中在劣質大盤股的接連上市。
渝農商行上市第10個交易日就跌破了發行價,嚴重打擊了投資者申購大盤股的積極性。於是,在浙商銀行發行時,網上和網下就有一批機構和中小投資者,因擔心上市首日就破發被套,遂中籤後放棄繳款認購。接下來,是下週盤子更大的郵儲銀行發行,市場更為恐懼。
市場對大盤股的恐懼,還反映在上市一年後的小非解禁。中國人保去年上市時,因為僅流通10%,上市後便遭到市場的爆炒,儘管管理層予以“特停”,仍累計8個漲停,股價漲到13元。但上週只因45.5億股的小非解禁,股價便一路暴跌腰斬至6.74元,跌了近50%。
週五的大跳水,尤其是抱團取暖的白馬股的機構,爭相殺跌出逃,很大程度上是恐懼這些大盤股的集中過度抽血對市場的接連打擊。
如果大盤股發行時流通股不是10%,而是50%,想必發行價可能會降一半,市場反而不那麼恐懼了。若上市公司堅持高價發行,就很可能導致市場不認購,發行失敗,這倒是新股發行市場化的充分體現。排隊企業的上市積極性也就不會那麼高了!
其實,A股市場也並非一概排斥大盤股上市,只是排斥股本結構不合理、盤子大、質地劣、行業屬性差的大盤股。如果讓大盤股阿里巴巴到A股上市,由於其質地優,沒大小非減持後遺症,照樣能受到A股廣大投資者的熱烈追棒,並進行中長線投資。
監管層為何不放棄渝農商行、浙商銀行、郵儲銀行以及後續排隊的16家地方農商行上市,去竭力爭取阿里巴巴、騰訊等好公司來A股上市呢?
這便是監管層增強“本輪恐慌”危機感的第三項內容!
4、對“打擊上市公司造假”遲遲不落實。
雖然監管層對上市公司造假進行嚴厲打擊的輿論不絕於耳,調子很高,但至今只停留在口頭上。就連在“加快修改證券法、刑法,建立集體訴訟制度”這句話前面,僅用了“推動”二字,就沒有下文了。
以致於造假公司的地雷不斷引爆,就連業績造假800多億的康美藥業也不予以退市,僅頂格罰款60萬元和董事長終身禁入的處分,逃避了法律的制裁。儘管股價跌成了狗,投資者虧損累累,也得不到賠償。如此低廉的造假成本,反而使監管層實際上變成了造假上市公司的庇護者似的!
再以新近搞註冊制試點的科創板為例,它以堅守定位、上市前反覆問詢、確保資訊披露真實、充分而聞名,並經上交所、證監會兩道把關。但容百科技在上市前還是刻意隱瞞了其應收賬款中有84.19%、96.05%處於逾期狀態的財務問題,涉嫌誤導性陳述和重大遺漏,屬造假上市。然公司董事長、財務負責人、董祕,以及保薦人、會計事務所卻沒有被被嚴厲問責!
其上市僅3個多月,股價就從69.46元跌到今日22.50元,跌幅高達67.61%。小非固然賬面損失1.6億,但二級市場投資者卻虧的更慘,如果有集體訴訟制度,投資者完全可以依法起訴進行索賠。唯有網下配售70%的機構,上市第一天就獲得了近3倍的暴利,逃之夭夭!難道這就是註冊制的優越性?
對市場如此迫切期待的淨化上市公司誠信風氣、保護投資者利益的集體訴訟制度,監管層卻至今沒有“本領恐慌”的危機感,讓投資者十分寒心,其他表面形的改革措施再多也無用。
隨著市場的高速擴容和大小非的減持的加劇,A股破淨數量在持續增加。Wind資料顯示,截至11月20日收盤,A股共有378家上市公司破淨,佔所有A股上市公司總量的10.14%。破淨上市公司數量和比例都接近2005年以來的歷史高點。
2005年6月998點時,有176家上市公司破淨,破淨率達到13.42%;2008年10月1664點時,有208家上市公司破淨,破淨率達到13.5%;2013年6月1849點,有182家上市公司破淨,破淨率達到7.5%;2018年12月2440點時,有395家上市公司破淨,破淨率達到11.1%。在上述破淨高峰之間,大盤點位均出現較大幅度上漲尤其是。2005年和2013年破淨潮後,大盤漲幅均超過100%。目前“破淨數量”378家的數量,已是歷史上破淨數頂部!如果按大跳水的週五收盤資料,破淨數量還要增多。
尤其是眾泰汽車0.32倍市淨率,為目前A股市淨率最低的個股。ST銀億市淨率也只有0.38倍,東旭藍天、供銷大集、*ST北訊、ST天寶等6股市淨率低於0.5倍。在破淨股中,ST中南、山東鋼鐵、永泰能源、天廣中茂等20只個股股價低於2元,存在跌破1元面值而退市的風險。
銀行股是破淨的重災區。截至週四,36家上市銀行,有25家跌破淨資產,破淨率逾69%,行業總體市淨率約在0.85倍左右。市淨率最低的華夏銀行2019年三季度末每股淨資產13.09元,週四收盤7.4元,市淨率僅有0.57倍。民生銀行、交通銀行市淨率均為0.6倍。
除了銀行板塊,煤炭行業也是破淨的集中地。36只煤炭股有20只,破淨率為55.56%。行業平均市淨率約為1.02倍。冀中能源市淨率最低,三季末每股淨資產5.92元,市淨率只有0.56倍。中煤能源、平煤股份、上海能源、蘭花科創4股市淨率低於0.7倍。
而上述破淨股的主流是中字頭的國資股,同時,地方國資股也普遍比股災最低點時還要低一半,導致國有資產、民營資產和個人資產的大幅流失。
股價大面積跌破淨資產,是市場極度低迷的表現,也意味著監管層對供求關係的嚴重失衡,沒有引起高度的重視,採取有效的措施來加以扭轉。難道要把大批跌破淨資產的國資股,把全球股市的估值窪地的A股優質資產,以廉價拱手相讓給北上資金等外資嗎?這是愛國行為嗎?
本週,外資正在瘋搶破淨的銀行股,有的迅速漲了30%多,實在令人感到不堪!我想,解決大面積破淨問題,比新股擴容還要緊迫。這也應成為監管層“本領恐慌”危機感的重中之重。
綜上所述,監管層要有的“本領恐慌”危機感,一點也不比證券、基金、機構來的少。
二、投資者同樣要有“本領恐慌”危機感
值此,我將今年投資者因缺乏“本領恐慌”的危機感而導致的投資失誤和虧損的情況,羅列如下:
1、盲目高比例融資,過度投資。
許多投資者明明知道監管層擴容大躍進的方針不會變,大小非減持的規則不會變,市場嚴重供大於求不會變,但還是傾其所有,滿倉投資。甚至在行情高漲時,加槓桿高比例融資、配資、抵押借貸,進行過度投資。以致在股市的連續下跌中,疲於應付,動輒斬倉平倉,加重了虧損。
2、大戶在科創板鎩羽而歸。
7月份,科創板作為高層欽點的新生事物而誕生。
許多大戶只看到科創板50萬以上的投資門檻、上市首周股價上不封頂、日常交易漲跌停板幅度為20%、上市的都是小盤高科技股這幾個較於主機板的優勢條件,卻忽視了科創板新股發行市盈率高於主機板1--2倍,70%新股是網下配售給各路機構,在上市半天內便會拋光,後市新股源源不斷,基金、機構和廣大中小散戶不會參與等不利因素,便摩拳擦掌、頭腦冬烘,滿以為一開始就追逐新生事物,必贏無疑!
於是,在首批25家新股集中上市和第二第三批新股上市時,在幾倍漲幅的開盤價上,網下配售70%新股的機構們將籌碼全部拋光,獲取暴利,而大戶們去奮力承接,並高舉高打,屢創新高。卻發現沒有機構和新人來追捧和推高股價。而殺跌又找不到大的接盤,只能跳水出貨,在震盪中互相多殺多。短短3個多月,就有10%的個股破發。普遍從最高價被腰斬。
跌的最慘的是容百科技,從69.46元跌到今日22.50元,跌幅67.61%;中國通號股價就從15.21元跌到今日6.40元,跌幅58%。
尤其是那些那些滿倉並融資的大戶,均被消滅。持科創板股倉位較重的大戶,也損兵折將,元氣大傷。
僅三個多月股價就被腰斬,那麼,當一年後小非解禁,豈不要跌70%,並大面積破發?
參與科創板的大戶們,為何不能等網下配售機構將新股拋完,再交易一段時間,待其回到離發行價不遠、市盈率在50倍以下,再去逐步逢低吸納?
3、爆炒上市之初的次新股。
根據A股以往的經驗,小盤次新股,由於盤子小,又有多次10送10或10送20的高送轉機會,如愛爾眼科就是靠這種方法,10年股價漲了40倍。因此市場炒新之風十分興盛。
但是,市道變異。眼下小盤次新股的高送轉日益大幅減少,加上中籤機構在高位拋售次新股後,便不再參與小盤次新股的炒作,遂使次新股的價格不斷走低,通常在小非1年解禁期滿的前幾個月,股價便創出新低,幾乎都已被腰斬。
上市初炒中國人保便是一例。但13元跌到現在6.74元、跌幅48.2%,套牢者損失慘重。鑑於其小非成本只有3元,港股H股股價只有3.2港幣,可見其還有下跌空間。若是碰到業績變臉的次新股,那就跌幅巨大了。
4、追漲妖股,在頭部被套。
今年從年初起,短期內漲5-10倍的妖股層出不窮,如東方通訊、市北高新、順灝股份為代表的工業大麻概念等。頭部被套者,現在股價都跌幅巨大。市北高新從20.27—7.95元,跌幅61%;順灝股份從23.77—5.8元,跌幅76%;東方通訊從41.88—16.85元,跌幅60%。
5、高位追漲白馬股。
許多人在屢買屢虧後,清醒過來,發誓從此只買機構抱團取暖的白馬股,進行長線投資。便割掉所有的股票,換成高位滯漲的白馬股。如茅臺、中國平安、海康威視、愛爾眼科、歌爾股份、藍思科技等,以為買進機構的“核心資產”股,就等於進了保險箱、避風港,可以高枕無憂。
豈知,當整個市場對白馬股形成高度一致的共識時,抱團取暖的機構中便會有人率先發難,砸盤變現。如上週北上資金就帶頭出清中國平安,打響了拋售白馬股的第一槍。本週5天,各路機構便聞風而動,堅決出貨。尤以週五為甚,機構出貨白馬股毫不手軟、十分堅決,爭相出逃將豐厚的獲利盤落袋為安。
6、對機構調倉換股高科技反應遲鈍。
隨著政府高層將自主核心的高科技作為國家戰略,並且新股擴容以小盤高科技股為主流,越來越多的機構便開始在大擴容市道進行自我縮容,對“核心資產”進行升級,紛紛調倉換股到高科技股中去,優化投資組合,重點是5G、晶片中國產化、中國產軟體、華為概念、積體電路、雲端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智慧音箱、無線耳機等。
在人們不經意中,據資料寶統計,科技股板塊的市值由去年末的4.8萬億,上升到7萬億以上,增幅2.2萬億、超48%,平均股價漲幅50%以上,遠遠超過7大指數的漲幅。
但相當多的投資者沒有看到市場熱點的轉換,沒有再低位隨機構一起調倉換股,因而在今年資金卡很難有好的表現,遠遠跑輸大盤指數的漲幅。
大擴容市道是嚴峻的,很難跑贏市場的。但是,在我看來,人們不能改變市場,就只能適應市場。歲末年初時段,投資者尤其需要增強“本領恐慌”的危機感。這就需要不斷地加強學習政策取向的轉變,認真研究市場的新變化、新動向、新特點,更新思維、與時俱進,在低位及時調倉換股,改善倉位結構,以便在來年,在高科技(包括轉型升級為高科技)新熱點中,把握住更多的機會!
-
1 #
-
2 #
不斷的IPO製造富翁,上市後大小非套現,錢拿到手離開中國。2017年以來已有15000名富翁離開中國,創全世界之最。不可想象10年,20年後中國將會有多少富翁離開中國,帶走多少股民的血汗錢?而中國股市,中國經濟又會留下什麼?
-
3 #
重融資的市場!一聲嘆息!
-
4 #
建議此文傳送證監會
-
5 #
老易,你自己是不是也應該有“本領恐慌”的危機感?
-
6 #
老李這次說的實在好,他們根本就是想的圈錢,不在乎股市好壞
-
7 #
難得一見的好文章,希望能夠喚醒那些裝睡的人,希望投資者不會再一次的被保護
-
8 #
股民只有自己救自己,離開股市,離開這個吃人的市場,斬斷與市場的一切聯絡,有尊嚴的活著
-
9 #
股市就是這樣,再說還是老樣子,虧損還是小股民。圈錢的還是圈錢的,虧損還是虧損的。
-
10 #
你分析的原因證監會的管理層都清楚
-
11 #
就算現在發五千家也是一樣大把排隊,堰塞湖就是偽命題。
-
12 #
分析的極其深刻,切中要害,如何變革?誰來變革?或許僅僅是吶喊而已
-
13 #
新股必須爆炒!要不發新常態化怎麼繼續?想讓新股發行常態化化,就必須控制新股上市的流通比例。最後還有就是,誰都知道供過於求的結果是什麼。
-
14 #
先生文章宜宣於各大報刊
-
15 #
良心教授,其實中石油從48跌到7元,沒有人為此負責,應建立案例,責任追究制,類似問題就不會再犯。市場缺少糾錯機制。機構割韭菜,頻繁作波段,機構短線操作散戶化,哪象箇中長線價值投資,合法搶錢,機構以散戶為對手盤,盈利模式靠波段靠收割散戶。
-
16 #
分析的極其深刻,切中要害,如何變革?誰來變革?或許僅僅是吶喊而已
本文所講的,條條擊中監管層“本領恐慌”問題的要害。長期存在的這些問題及其危害,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可為啥這麼多年了都得不到解決,而僅僅是來來回回折騰一些不痛不癢的問題?這些問題並不一定很難解決啊!如一股獨大的股權結構問題,若考慮國企方面,也可以規定控股股東持股大於30%的,其解禁期不少於10年……。若真想解決問題,辦法總比困難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