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K上週五提到,大盤在下探60日均線後,大概率是會有反彈的,只看以何種方式。今天大盤的確也反彈了,不過選擇了“東方不亮西方亮”的方式,這讓大多數股民不太舒服。
我們可以觀察到,今天支撐指數的主要是一些週期性的二線藍籌,比如資源股、建築股等等;而金融、消費等一線藍籌,雖然沒有下跌,但活躍度比較低,漲幅也有限;至於那些所謂的科技龍頭,則是繼續集體回撥的節奏。
於是,有觀點開始叫囂,稱“科技牛”已經終結,“週期牛”即將拉開帷幕。
科技股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前面漲太多,一方面投資者擔心業績增速跟不上股價漲幅,另一方面則是到了年底,大機構止盈保業績排名的意願比較強,拋壓自然不小,此外,外資今年對A股的擴容告一段落,來年的想法還不明確。
但正如老K上週五所說,目前看起來還有價值的,也只有今年這些大漲過的個股了。至於說長期低位的品種,一沒有周期性驅動,二沒有政策性驅動,三沒有產業升級的驅動,很難憑一句“跌夠了”就判斷這些品種即將反彈。
所以,老K認為市場的大邏輯並不會就此發生改變,科技股整體調整一下,洗一洗,終究還是會回來的,現在大力拋盤的機構會後悔的。
當然了,洗盤之後,分化也會很明顯:業績好的,繼續向上走;業績一般的,大概率圍繞年線做波動;業績差的,自然被邊緣化。
事實上,今天科技股中分化效應非常明顯。同為消費電子產業鏈,前期同樣也漲的很多,比如立訊精密、歌爾股份這樣的,跌幅都不到3%,而深南電路、移遠通訊這樣的都是大跌近7%;再比如ETC概念的金溢科技、萬集科技,跌幅都是超過了5%。
很明顯,生命週期更長的機會更大(比如ETC的生命週期明顯短於消費電子產業鏈),流動性越大的機會更大(流通股規模越大,估值誤差越小,即便有溢價也會偏小)。換句話說,如果科技股調整過後捲土重來,這些就是調倉換股的方向。
至於說今天大漲的二線藍籌,有可能是機構調倉的結果,也有可能就是一種變向誘空的行為:砸科技拉週期,讓散戶誤認為市場邏輯改變,引發恐慌性的拋盤,機構從而能獲得更便宜的籌碼。
具體是哪一種,還需要繼續觀察,比如說週期股短線上至少還沒有看到行業回暖的跡象。很顯著的一點:在期貨市場上,黑色系的表現是要弱於股票市場的。比如說熱卷、螺紋主連漲幅都只有1.5%左右,和漲幅超過5%的鋼鐵板塊相比,小巫見大巫。
基於這些,老K認為即便週期股最近能夠有所表現,也只是基於短線邏輯,並不是行業性的中長線邏輯,所以老K並不建議此時繼續追高。
至於目前操作,老K建議要麼保持觀望,等這輪調整結束,要麼有計劃的低吸回調的科技龍頭和消費龍頭。
注意,不要一次性重倉,而是以定投的思路執行:雖然我們認為科技股還會有一波行情,但目前趨勢並不太好,誰也不確定這次調整的底部在哪,所以一次性抄底是很危險的行為。大家可以考慮做一個5到10個交易日的低吸機會,每次回撥,都可以買入1/10左右的倉位,攤低成本等待市場反彈。
總而言之,年末可能並不是一個好的賺錢時機,但通常會是一個建倉的時機。不要每天都想著都能從市場盈利,這種想法既不切實際,還會嚴重影響你的大局觀,炒股一定要把視野拉大,才能走的更遠更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