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投資>

簡評一句:我們見證了年內最壯觀的換手,而另一方面顯示市場面臨的真實拋壓和主動兌現收益的量能不容小覷。

昨天大家算圍觀了年內最壯觀的一次換手,相當刺激。

11月27日就是A股入摩第三彈擴容正式生效的日子,所以按照之前慣例,26日尾盤就是國際被動資金為了減少跟蹤誤差,必須下手買入建倉的時機。

這次擴容是年內規模最大的一次,A股大盤股納入係數從15%提升至20%、中盤股一次性納入20%,累計涉及315億美元資金。 根據指數調整的歷史經驗,主動資金有更多空間提前建倉,而被動資金為了減少跟蹤誤差,通常在生效日收盤附近調倉。

參考之前幾次納入,指數都表現出了尾盤拉昇效應。正現在年5月28日,MSCI納入第一步生效當天,北向資金在收盤前大幅集中流入。

昨天尾盤3分鐘就相當刺激,集合競價期間(14:57-14:59)北向資金加速流入,一度流入總量近530億資金。

注意,東財這個北向資金淨流入的計算規則,淨流入是按“買入申報額金額”-“賣出成交金額”計算。所以買入只要申報了就算,不管是否成交,賣出需要成交了才算。而集合競價期間3分鐘,只允許申報,等到15點統一撮合成交。

所以,尾盤3分鐘,一瞬間湧入大量資金,說明有大量被動外資掛了買入的單,必須買入一籃子股票實現建倉。

而尾盤最後一分鐘,15:00也就是集合競價成交的時間,淨流入外資一下減少到243億,意味著北上賣出成交資金有250多億元。

按照wind的統計則是今日淨流入214.3億元:

那麼問題來了,外資為何買入又賣出呢?

其實很好理解,跟隨過去幾次經驗,套利資金知道被動資金必須在尾盤建倉,所以都想薅羊毛。這裡麵包括國內資金,也包括外資的主動資金。它們之前已經建倉,就等著尾盤把股票高價賣給接盤的被動同伴。

這個策略多次上演,如8月27日MSCI二次擴容於當天收盤後生效,大盤A股納入因子從10%增加至15%,北向資金掃貨240億、砸盤120億。

所以外資也不是一家的,只要能賺錢都是互相博弈的。到15點的時候北向資金瞬間又流出200多億元,一是因為15:00集合競價統一成交,之前只是買入申購而已;二是因為外資一部分主動資金掛了大量賣單,賣出成交。 這裡面有兩個問題是:

1)大家不知道實際被動資金能接多少,都在掛低價賣單,但被動資金不是都能承接,所以有的股票就因為賣單超量,就被砸下去了。

2)同一個策略,大家都知道了,或者多次重複使用就會失效。

簡評一句就是:我們見證了年內最壯觀的換手,而另一方面顯示市場面臨的真實拋壓和主動兌現收益的量能不容小覷。

這也是我們之前提醒的,警惕短期獲利回吐的壓力,泥沙俱下。

再潑個冷水,這次外資擴容是年內最高峰了,目前看明年最近一次就是3月的富時羅素。高峰之後就有回落,建議調低明年A股納入國際指數程序的預期,外資量會階段放緩。但長期趨勢仍在,我們大A股價效比槓槓的。

昨天還有個大戲是,週期股上演集體回撥跳水,鋼鐵、煤炭、水泥、地產板塊全線回撤,從昨天的大反彈領漲變成領跌,回顧昨天文章說的這個時候接週期股猶如接飛刀,玩不好就性命不保,《風格切換來了怎麼辦?》。

影響股票的因素很多,姑且不論業績在當期是否能提升,週期股的估值就很複雜,一是週期股的估值需要跨越週期,第二,一旦越過了週期的拐點,就很難操作。

這輪地產週期還沒有衰退,也就談不上覆蘇。這波行情可以說是階段性估值修復一陣,能修復多少不好說。

在地產韌性較足的背景下,週期板塊存在一定的上漲空間。如老金之前寫的基建投資邏輯,地產韌性還有望維持1-2個季度。基建政策一般在四季度到明年1-2月份會比較密集,基建、地產新開工增加需求,疊加超低排放改造政策。不過,長期來看,鋼鐵這類的需求還受到人均 GDP、城市化率、基礎設施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

這波鋼鐵行情有點隨意,已經獲利的可以見好就收。還沒上車的就不必追啦。

倒是科技股的回暖幫助企穩,大金融地產也還算穩,目前公募基金考核臨近結束,機構贖回壓力,市場核心抱團鬆動的情況下,最佳策略正如我昨天所言,左手低估價值為盾,右手科技成長為矛,有守有攻,進退都有打底。

這樣也不必跟隨熱點,瘋狂追逐,結局可能如打骨折的週期股……

  • 交易者的交易(一)
  • 瘋狂利好襲來!一股作價6.06億,連板行情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