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投資>

11月26日,阿里巴巴集團(09988.HK)正式在港交所掛牌上市。開盤價187港元,兩個交易日以來一路看漲,截止到11月28日股價已經漲至199.8。阿里也順利超越騰訊,以4.2萬億港元市值登上港股第一寶座。

阿里與港股的二次結緣

2007年11月,阿里巴巴的B2B業務在港交所上市,之後於2012年6月退市

2014年9月,阿里巴巴集團整體在紐交所上市。

2019年11月,阿里集團重回港交所。(也就是這次阿里上市)

阿里巴巴為什麼要老折騰這上市呢?原來這裡還有一段曲折的故事:

2005年時,雅虎中國業務發展不順利。於是雅虎當時的CEO楊志遠找到馬雲,以10億美元+雅虎中國的籌碼換取了阿里巴巴40%股份和35%的投票權。這筆交易在現在看來肯定不可思議,但用馬雲的話來說“在當時,處在創業階段的阿里巴巴無法拒絕這筆交易”。但如此一來,雅虎和軟銀成為了阿里的前兩大股東。

網際網路公司在創業階段需要持續燒錢佔領市場,數輪融資下來創始團隊的股份被稀釋也是稀鬆平常之事。為了繼續掌握對公司的管理權和話語權,創始團隊往往會和投資機構簽訂協議,賣出股份的同時保留一定比例的投票權。以此來維持對公司的實際掌控。

2007年11月,阿里巴巴的B2B部門在港交所上市,掛牌價13.5港元,上市當天,阿里的股票飆升 122%,漲到了30美元。

但好景不長,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到來。阿里的“現金牛”B2B業務遭遇寒冬。加之當時的2C(淘寶)和支付寶業務都需要B2B業務輸血。阿里巴巴的股票一跌再跌,甚至跌到過4塊以下。在之後的幾年中,阿里的B2B業務增速一直不理想。但阿里旗下的其他業務(比如淘寶和天貓業務)卻在不斷壯大。

於是2013年,阿里回購了在港股的阿里巴巴股份(當時的回購價格是13.5元與07年發行價正好持平)。在這之前,馬雲團隊又斥資76億美元從雅虎手中回購了21%的股份,並向雅虎支付了一筆5.5億美元的技術和智慧財產權許可費。這一系列動作都是為之後的整體上市做準備。香港依然是阿里整體上市的首選方案,然而香港的資本市場不肯接受“同股不同權”。沒有辦法,阿里選擇遠赴紐約上市。

2014年,阿里巴巴在紐交所上市,馬雲找了8個電商代表來敲鐘。募資250億美元,成為當時全球規模最大的IPO。

痛失阿里讓港交所也開始反思,2018年4月,港交所改革後宣佈接受雙重股權結構的公司上市。於是這兩年來,港交所迎來了大量中國網際網路公司集體上市。像小米、美團、映客、寶寶樹等。最熱鬧的一天,有8家公司在港交所集體敲鐘。盛世空前……

在這樣的背景下,阿里迴歸港交所也被提上計劃議程。好事多磨,直到今年的11月26日,阿里正是迴歸港股。

阿里為什麼要回港?

通常來說一般公司選擇上市是為了募集更多的資金。然而對於阿里這樣的公司選擇港股上市融資肯定不是第一目的。因為阿里並不缺錢。

目前阿里巴巴正在佈局的業務包括:新零售、雲端計算、物流、本地生活服務等領域,近期又接連出手收購了考拉海淘、菜鳥等多家公司。但財報顯示,過去四季度阿里的稅前利潤仍然高達1318億元。通俗點說就是“往海了花錢,仍有不少錢進賬”。

正常情況下優質上市公司是不會通過出售股權方式融資,這是“最貴,也最不划算的方式”。象蘋果和微軟,一有機會就回購自己公司的股票,有資金需求時則通過發債券形式來融資。

另一方面港股的環境也是今非昔比,雖然解決“同股不同權”障礙之後,港股迎來了大量內地網際網路公司得青睞。但這些公司在港股上市之後的表現都不盡如人意。除了美團表現比較搶眼外,別的公司均處於股價“破發”甚至“腰斬”的狀態。

根據資料顯示,2019年第三財季,港交所日均成交額環比下降19% ,同比下降16%。港交所的營收和利潤同比分別減少了9%和12%。2019年前三季度,港交所IPO募集資金總額為1339億港元,較2018年同期下降了45%。

在這個時候阿里巴巴IPO空降港交所,港交所全年IPO募集資金較2018年同比有望收窄至15%左右。說“阿里救市港股”也一點不為過。連港交所新政Quattroporte李小加都說:“特別感謝,在香港這麼困難的時候,阿里巴巴還是選擇回家!”

阿里此次回港當然不是馬雲置氣,也不是單純為了幫助港交所。從10 位為阿里敲鐘的代表的身份中,可以反映阿里回港的目的。這十位代表有新加坡電商創業者、土耳其母嬰電商、馬來西亞智慧農業系統工程師等,他們所在領域涵蓋雲端計算、金融服務、物物聯網、本地生活等等方面。張勇就曾透露過阿里的中長期目標——到2036年左右阿里要服務20億消費者,創造1億個就業機會、幫助1000萬中小企業盈利。

在十億級市場中打磨錘鍊多年,阿里在各個方面都具備了將商業模式擴大到全球的能力。接下來阿里很可能走向全球化擴張的路線。既然如此,資本構成也要全球化。讓國外的投資人可以先從證券交易所了解阿里,進而一步步的去認同阿里的模式。

這次阿里在港交所流通了 5.75 億股股票,比起美國紐交所現有的206億股實在是小巫見大巫了。如此安排很有可能是為以後在其他證券交易所上市做準備。阿里的全球擴張路線從資本開始。另外介於目前中美貿易戰持續升級,阿里在別的地區上市也有避險的考慮。

阿里持股比例變化

這是2016年阿里重要股東的持股比例圖,當時軟銀和雅虎還是絕對大股東,分別佔據了34.4%和22.6%。而創始人團隊馬雲和蔡崇信分別有8.9%和3.6%。而此次阿里回港,我們還注意到阿里巴巴股東的持股比例有了明顯變化

各大股東的持股比例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雅虎持股比例已經少於5%,跌出了必須披露名單。公眾股東的持股比例佔到了65%。阿里正逐漸變成一家代表公眾股東利益的公司。

阿里與騰訊,兩王同坐港股?

此次阿里迴歸港股,看似搶了騰訊港股第一的名頭。但實際上阿里的主體還在美股。而騰訊的主題在香港交易的同時,也有在美國發行ADR(美國存託憑證)。所以其實它們還是井水不犯河水。這兩家同是1999年創立的公司,今年雙雙迎來公司創立第20個年頭。

從商業基因上來看阿里和騰訊也是互不相犯。騰訊具有社交基因,用小步試錯、快速迭代的理念。打磨成QQ和微信兩大社交軟體,掌握了中國最大的流量入口。接著又成功用遊戲、虛擬道具、音樂和旅遊等下游產業將這些流量變現。從而成就今天的騰訊帝國。

相比於騰訊的小步試錯,十年磨一劍的工匠路線。阿里則在商業模式上則是大開大合,置之死地而後生。就在2012年阿里的未來尚有諸多不確定性,菜鳥網路剛剛起步,阿里雲堅持四年還未見到曙光,螞蟻金服到底能走多遠亦是問號。而短短七年之後,阿里帝國已成。除了時事造人以外,阿里人的電商基因和創新的精神也是值得肯定的。

今後兩大巨頭在下游產業——產業網際網路、新零售、支付和金融等領域會有更多的重疊和競爭。但其實從根源上來看,這是兩家基因與氣質都截然不同的公司。同時它們也各自建立自己的商業模式,是二十年來網際網路浪潮中,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兩家企業。

阿里回港股,兩家公司算是又打了個照面!

  • 交易者的交易(一)
  • 情感冰點,超跌反彈一觸即發,這些個股買進就會賺!股民:是大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