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9月的最後一天,一月一度的券商月度投資策略與組合又到了更新的時候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券商怎麼看待10月份行情吧。
1
上漲行情仍未結束,消費和科技強者恆強
(一)上漲行情仍未結束
9月中下旬以來,市場雖然經歷了一波持續時間較長的調整,但券商認為行情上行趨勢仍未結束,只是靜待新一輪行情的催化劑,其理由如下:
圖:券商10月行情觀點彙總(資料來源:券商研報,新浪理財師整理)
1.流動性寬鬆趨勢已經確定
美歐央行降息後,國內LPR如期下行5BP,夯實了投資者對貨幣寬鬆的預期,從大類資產配置的角度看,中長期利率下行有利於投資者將資產配置從債券和理財市場轉移到股票市場。
2.市場預期已經進入“不會更差”的階段
短期內雖然看不到經濟觸底回升的可能性,但市場情緒可能會比8月較差經濟資料公佈後形成的悲觀預期要好一些,市場預期已經進入“不會更差”的階段。
3.9月下旬以來的市場調整隻是兌現受益
天風證券認為,9月下旬以來的市場調整源於投資者開始兌現收益,從過往情況看,節後市場上漲的概率較大,對10月份市場表現不必過於悲觀。
4.A股配置價效比高,對外資吸引力大
從全球資產配置的角度來看,中國是少有的基本面良好、開放不斷深化的經濟體,A股配置價效比仍高,外資將持續流入A股。
(二)科技和消費強者恆強
國金證券把市場風格分為消費白馬、科技成長、金融地產、週期(資源大宗)和週期(基建)五大類,年初至昨天(9月29日),上述五大類組合收益率分別為50.15%、44.03%、27.01%、6.53%和3.52%,消費和科技兩大板塊漲幅遙遙領先。
展望未來,券商認為科技和消費仍是接下來配置的重點,其理由如下:
1.科技
短期來看,5G建設即將進入高峰期,5G換機高峰期也即將來臨,其他一系列新科技例如智慧駕駛、VR/AR、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等有望在5G時代迎來突破,5G是帶動科技硬體行業增長的催化劑。
從高頻資料來看,通訊電子行業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已經觸底反彈,手機出貨量跌幅也已經有所收窄,顯示出TMT行業的高景氣度,此外,去年下半年以來,智慧穿戴、智慧車載、智慧無人機等高科技裝置行業的營收也持續改善,供需兩旺,新經濟時代正在加速到來。
從三季報業績預告披露情況來看,業績向好的公司主要分佈在化工、電子、機械裝置等行業,在熱點缺乏的10月,三季報業績向好將是資金重點關注的領域,科技尤其是電子行業相關個股仍將有重要表現。
2.消費
券商看好的消費板塊主要集中在白酒、醫藥、汽車和家電等領域。
白酒、創新藥等公司具有很強的維持高ROE的能力,過去多年業績持續穩健增長,這種增長勢頭有望延續到三季度,是10月份資金業績炒作中不得不關注的一個板塊。
汽車方面,在基數效應下,汽車銷量增速趨勢有望在9月明顯改善,行業也大概率在9月後開啟被動去庫存的過程,行業復甦在即。目前,汽車業績已經出現了一些觸底反彈的跡象,券商建議繼續維持對汽車行業的持倉。
家電方面,券商認為,今年下半年將迎來地產竣工高峰期,家電總需求有望進一步提振,行業供需格局改善,家電企業業績也將有所改善。
(三)四季度基建可能發力
9月4日,國常會要求提前下達的新增專項債限額將重點用於交通基礎設施、能源專案、生態環保專案、民生服務專案、冷鏈物流設施,水電氣熱等市政和產業園區基礎設施,專項債資金不得用於土地儲備和房地產相關領域、置換債務以及可完全商業化運作的產業專案。
房地產融資短期內難以放鬆,託底經濟必須依賴基建。券商預期,四季度相關部門可能會通過地方政府專項債的提前發行來提升基建投資增速,以對衝房地產和製造業投資增速的下行。
從資料上看,挖掘機、起重機、隧道施工專用機械、機械式停車裝置等基建類機械生產的景氣度較高,券商建議關注鐵路、軌交、城市停車場等基建領域及相關機械裝置的投資機會。
2
券商看好這些股
我們把幾家券商10月看好的個股按申萬一級行業分類如下:
圖:券商10月熱股(資料來源:券商研報,新浪理財師整理)
在這些個股中,電子是券商看好個股扎堆的行業。其中,卓勝微、匯頂科技、信維通訊、三安光電、水晶光電等屬於券商重點推薦的電子產業鏈上下游個股,年初以來漲幅驚人,一直是市場關注的熱門個股,券商再次看好意味著其熱度不減,未來仍是資金重點關注的板塊,今年的科技股行情還將持續。
此外,貴州茅臺、五糧液、恆瑞醫藥、集團、華域汽車、格力電器、老闆電器等消費領域的龍頭個股也被券商持續看好,消費股行情同樣值得期待。
在簡單分析了券商看好個股扎堆行業後,我們還將在十一後從這些個股中精心挑選幾個優質標的,為大家詳解公司成長性及券商推薦邏輯,敬請大家持續關注,千萬不要錯過哦~
執業編號:A0740618100005
免責宣告: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任何投資建議不作為您投資的依據,您須獨立作出投資決策,風險自擔。請您確認自己具有相應的權利能力、行為能力、風險識別能力及風險承受能力,能夠獨立承擔法律責任。所涉及個股僅作案例分析和學習交流,不作為買賣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