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 龐丹
2019年剩下最後一個月,A股主要指數收漲基本已成定局,但對大部分炒股的投資者來說,“跑贏指數”依然是一個難度不小的戰果。
由於年內的低點就在一月初,能夠從低位滿倉一路持有的散戶投資者,相當部分是去年深套而被動持有,隨著行情震盪上行解套之後又進進出出,交易成本和波段操作的折損之下,能夠大幅獲利的人數相信並不多;而2018年依靠倉位管控而損失較小甚至小有斬獲的投資者,2019年往往又會因為去年成功的慣性,未能及時在低位重倉、滿倉而很難跑贏大盤。
相比之下,今年公募基金的戰果可謂不凡,相關統計顯示,在剔除分級基金和年內成立的新基金之後,偏股混合型基金在前11個月的平均收益率是36.99%,而普通股票型基金則是35.36%,跑贏A股主要指數,其中滬深300指數同期漲幅僅有27.17%;即使是將靈活配置型、平衡混合型等包含一些長期股票倉位不高的基金納入統計,全部主動偏股型基金在前11個月的平均收益也有27.99%,同樣跑贏滬深300指數。“基金牛”超越“指數牛”已成定局,對2020年的投資佈局也將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
而在淨值增長搶眼的同時,扣除貨幣基金之外的公募基金規模也有顯著增長,截止今年10月末已經達到6.79萬億,其中股票型基金比去年底增長超過40%,混合型基金的增長也達到28.95%,成為公募基金規模擴大的主力軍。雖然其中不乏上市公司股東以股份換購ETF基金的成分在,但不可否認的是,不少場外資金藉助公募基金進行資產配置,甚至從減持直接投資股票的比例轉而投入基金,公募基金整體的穩健盈利水平、不斷豐富的投資領域和風格、適度分散風險的產品特徵,正在吸引越來越多投資者的參與。
筆者認為,這一正在成形並擴大的“基金牛”,有望成為近期調整結束之後,下一階段牛市再起的重要動力。
公募基金整體能跑贏大盤,在過去的年份並不罕見,但今年有大約三分之一的股票在指數上漲的背景下不漲反跌,公募基金整體取得這樣的績效,事實上是超越絕大部分炒股為主的個人投資者。尤其是在這兩年爆雷事件不斷、退市制度日益嚴格的情況下,個人投資者如果重倉單一股票踩到大雷,幾乎沒有翻身的可能,而公募基金的整體風險相對可控。
在賺錢不易、踩雷危險的情況下,公募基金的防守性更強、進攻性也不弱,對一些風險偏好較低、看盤時間較少、年紀偏大的投資者來說,是一個替代自己親自炒股、又繼續在股市投資的較好的投資工具。而對場外尚未入市的潛在投資者來說,在公募基金前期營造出良好賺錢效應之後,也有望以此作為間接投資股市的橋頭堡。在目前市場無風險利率走低、國際市場“負利率”一再出現的大背景下,普通民眾尋求資產保值增值,呈現良好賺錢效應的公募基金有望持續吸金。這一從存量替代到增量引入的過程,也是“基金牛”從醞釀期步入爆發期,成為引領A股新一輪行情動力的經歷。
在機構投資者逐漸掌握A股主流定價權的歷史大趨勢下,“基金牛”可謂是水到渠成的必然結果。從諸多發達經濟體和新興市場股市的發展歷程來看,公募基金等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逐漸增加是必然的結果,符合市場專業化、集中化的發展方向。A股雖然有基數龐大的個人投資者,但依然無法改變這一市場規律,在加快改革和開放的背景下更是如此。筆者認為,2019年是“基金牛”的醞釀期,2020年則將進入爆發期;這個爆發點,很可能會在明年初出現,主要和四大週期有關:
一、資訊傳播的週期。每年年末都會有針對基金排名、整體收益率的報道出現,屆時“基金牛”的傳播將通過網際網路等各種渠道,鋪天蓋地呈現在投資者面前,造成較強的視覺衝擊;加上券商年末展望來年的研報普遍看多明年走勢,“XX牛”的觀點持續刷屏,都會在2020年初造成“基金牛”的吸引力大增,帶動新投資者借道公募基金入市;
二、資金流動的週期。每年年初都是資金面比較寬鬆的時間點,尋求投資的資金較多;加上2020年春節在一月下旬,“年終獎紅包”有望成為節後投資基金的新生力量,助力“基金牛”的爆發;
三、財報釋出的週期。年報業績出現大幅變動的公司需要在一月份進行公告,其中包括部分爆雷的公司,在財報風險釋放暫告一段落之後,市場做多信心增強,也有利於基金業績的提升、帶動增量資金的參與;
四、基金操作的週期。對公募基金來說,“一年之計在於春”,一季度能否取得開門紅很大程度上決定當年排名的先後,因此不少基金會傾向於在內外環境許可之下主動做多,衝出較好的業績。一旦出現這樣的情形,有望出現基金業績和規模的“雙擊”效應。
在目前股指相對低迷、“基金牛”處於最後醞釀期的階段,對手中有長期閒錢的投資者來說,提前佈局相關基金的投資機會是較好的時間視窗。筆者認為,可參考“指數為主、折價優先、風格互補、新不如舊”的四大原則進行配置。
所謂的“指數優先”,指的是以指數型及指數增強型作為優先配置的重點,因為從過往歷史來看,當年表現靠前的基金次年很難延續突出的業績,很容易淪為平庸甚至靠後,加上目前公募基金的數量超過股票,選基的難度相比選股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選擇收益率緊隨相關指數或者歷史上相對指數有超額收益的增強基金,是比較好的選擇,適合作為主倉位配置;“折價優先”指的是可以在歷史收益率的基礎上,選擇場內交易、年化折價率較高的基金優先考慮作為投資物件,由折價提供一定程度的安全邊際;“風格互補”指的是基金的配置風格可適當兼顧成長、藍籌等多元風格,讓整體收益曲線更加平滑,增強抗風險能力;“新不如舊”則是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選擇成立時間較長的基金,一方面其投資風格經過較長時間的考驗,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另一方面老的指數基金特別是ETF基金也可避免有些新基金因為成立時成分股超配而被動賣出,導致基金淨值偏離掛鉤指數的情況。
此外,未來“基金牛”進入爆發期之後,基金公司也有望實現較好的收益,相關參股基金公司的上市公司,特別是一些參股比例較大、參股物件屬於頭部基金公司的品種,可結合技術面進行追蹤,尋求合適的投資時機。筆者重點觀察的品種有:君正集團、財通證券、海欣股份、華泰證券、廣發證券、長江證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