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投資>

導 讀

範德比爾特家族,曾是美國最知名的“黃金家族”。隨著時間推移,錯誤的發展路徑讓其在百年中走向衰落。

當然,盛衰皆有度。聚焦企業,相比溫水煮青蛙,更多案例好似疾風驟雨。

例如曾經的新能源黑馬---猛獅科技:鉅額債務危機、子公司破產考量、戴上*的帽子、業績暴跌,從“黑馬”到“黑洞”,猛獅科技用時不到三年。極盛極衰的生死時速背後,究竟是何原因?

猛獅科技的又一雷聲,再挑資本神經。

2019年11月20日,廣東猛獅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猛獅科技)釋出公告,其全資子公司湖北猛獅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湖北猛獅”)收到湖北省宜城市人民法院《通知書》,因不能償還到期債務,根據債權人湖北農商行申請,受理對湖北猛獅的破產清算。

簡言之,湖北猛獅正式進入破產程式。

猛獅科技表示,進入破產清算程式後,湖北猛獅將由法院指定的管理人接管,公司將喪失對其控制權,湖北猛獅不再納入公司合併報表範圍。為避免這種情況,湖北猛獅正加緊與相關債權人協商,擬通過債務重組等方式儘快達成一致意見。

寥寥數語,一字千斤。引發市場多維解讀。有業內人士稱,這或許只是“雪崩”的開端。

猛獅迷局

說起此次湖北猛獅的破產之因,還要追溯到2016年。

彼時,湖北猛獅母公司——猛獅科技接受湖北宜城市人民政府招商引資邀請。簽署《關於投資建設年產5GWh電池專案合同書》等協議,約定共同籌集30億元用於湖北猛獅年產5GWh鋰電池專案建設,雙方按1:1比例出資,但因政府基金一直未成立,猛獅科技的資金壓力很大,專案建設未能正常開展。

2017年3月,湖北猛獅年產5GWh鋰電池專案啟動。猛獅科技及湖北猛獅通過現金投入、利用信用額度及擔保進行融資租賃、施工方墊資等方式實際投入資金超8億元,其中包括湖北猛獅向湖北農商行融資借款3000萬元。

截至目前,湖北猛獅5GWh鋰電池專案一期廠房基建合計建設9萬平米,聯合廠房A線竣工,成品庫和原材料庫等主體結構完成。但在即將進行生產除錯的最後階段,因資金緊缺,該專案投產推進暫處停滯狀態。

債務糾紛,也就應運而生。湖北農商行起訴湖北猛獅及相關擔保方,於是就有了上述判決資訊。

若湖北猛獅破產,對其母公司猛獅科技來說,無疑雪上加霜。

資料顯示,截至2019年9月30日,湖北猛獅資產總額8.81億元,負債總額8.03億元,淨資產7839萬元;2019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收0元,淨利潤-3761萬元。

換言之,高達8.81億元的總資產一旦破產,猛獅科技的資金壓力可謂巨大,償債能力會被進一步削弱。

公開資訊顯示,2018年下半年至今,猛獅科技已多次出現債務逾期及募集資金賬戶被凍結情況。尤其在2019年,其償債壓力達到高峰。

2019年11月22日,猛獅科技釋出公告:公司及下屬子公司因資金狀況緊張,致使部分債務逾期未能清償,截至2019年11月21日,公司到期未償還融資債務約28.60億元。同時,公司及子公司新增逾期債務2856.85萬元。

同日,猛獅科技全資子公司再度暴雷。福建猛獅因部分貨款未按期支付蘇州市榮駿貿易有限公司,被提起訴訟並申請凍結福建猛獅存款251.28萬元或查封相應價值財產。

更不幸的是,目前來看,猛獅科技對約28.60億元的高額債務,仍然束手無策。

何以還債

解決如此巨大的債務問題,無非有幾大方式。

首先是借債,即通過“借新還舊”覆蓋債務。鑑於子公司破產重組及財產頻頻被凍結,這條路對猛獅科技並不現實。

況且,猛獅科技現在境遇正是“借新還舊”打法玩脫所致,從經營角度講也不應鼓勵。

其次,自我“造血”還債。

可惜的是,根據*ST猛獅釋出的2019年前三季度業績預告,其虧損仍在加劇,猛獅科技2019年前三季度歸母淨利潤預虧7.15億元-7.5億元,而2018年同期虧損5.87億元。與沃特瑪並列,成為12家上市電池企業中“唯二”虧損的存在。

更尷尬的是,長期以來,猛獅科技的“家底”並不富裕。

除剛剛上市的2012年,以及2014年、2016年其扣非淨利分別為0.38億元、0.06億元和0.43億元外,其他均為虧損狀態。

尤其是2017年和2018年,分別虧損1.34億元、21.87億元。

截止2018年底,猛獅科技扣非淨利潤虧損25.46億元,比上市後扣非淨利潤的總和要高出數十倍。

同時,有資料顯示,從2009-2014年,猛獅科技的經營性現金一共才淨流入1.27億元,經營活動能帶來的現金流也十分稀少。

簡言之,猛獅科技的自我造血能力很差,以盈還債,短期內無疑痴人說夢。

第三條路是向資本市場伸手要錢。悲催的是,由於2017年、2018年鉅虧,猛獅科技已經戴上“*ST”帽子。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7年,猛獅科技開始初現頹勢時,其股價已進入下行通道,直接導致高比例質押的股份接連爆倉。截至2018年11月20日,猛獅科技場內及場外累計質押比例為65.94%。

也就是說,猛獅科技近5.67億總股本,已有65.94%質押給各金融機構。而猛獅科技大股東澄海滬美也已將其所有持股的99.65%質押。

這意味著,其償還之前股票質押融資的難度不小。猛獅科技大股東澄海滬美所持的上市公司24.02%股份全部被司法凍結,也是由於該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持股5%以上股東易德優勢的7.63%的股份也被100%凍結。

對此,猛獅科技也沒有避諱,2019年11月22日公告表示,公司控股股東——汕頭市澄海區滬美蓄電池有限公司實際控制人之一陳樂伍及一致行動人深圳前海易德資本優勢股權投資基金合作企業合資持有股份221842000股,佔公司總股本的39.10%;累計被質押股份數量220731088股,佔公司總股本的38.90%。滬美公司、易德優勢及陳樂伍質押給質權人的部分公司股份已跌破平倉價格,存在被動減持風險。若出現大幅度被動減持,則公司存在控股權變更風險。此外,滬美公司、一致行動人易德優勢及陳樂伍持有的公司股份被司法凍結,若司法凍結的股份被司法處置,同樣存在控股權變更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連續兩年虧損後,若第四季度未能實質性扭虧,猛獅科技將面臨暫停上市風險。

隨著福建猛獅財產被申請凍結,湖北猛獅破產重組,猛獅科技保殼籌碼再次減少。

意外的是,猛獅科技釋出公告稱,公司日前與三門峽市投資集團簽署《儲能專案戰略合作協議》、及總投資25億元的5GWh高階鋰電池生產專案合作協議。

協議內容顯示,廣東猛獅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示範區內投資25億元,建設總面積約500畝、5GWh高階鋰電池生產專案,三門峽市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是其落戶示範區投資專案的協作單位,將提供一系列“產業發展優惠政策”進行總協調。

雖然國企與相關部門的“傳幫帶”,讓猛獅科技看到扭虧希望。但即使進展順利,也是遠水不解近渴。同時,面對25億元投資,猛獅科技還有多少資金騰挪空間,債務問題是否會雪上加霜,甚至成為雪崩的最後羽毛?

不難發現,對於“*ST”的猛獅科技來說,能否保住上市身份還有許多不確定性。但可確定的是,借用“國足”經典臺詞:留給猛獅科技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詭異轉型

現在有多落寞,曾經就有多風光。

猛獅科技,也有高光時刻。

公開資料顯示,猛獅科技成立於2001年11月9日,此前主營業務一直為鉛蓄電池的產品和研發,主要產品為摩托車啟動用鉛酸蓄電池。

2012年6月12日,猛獅科技在深圳中小板上市。

2015年,新能源之風在神州大地吹起時,作為老牌鉛蓄電池企業的猛獅科技,顯然看到了巨大商機。

同年7月,猛獅科技董事長陳樂伍首次提出猛獅科技“2351”發展戰略,由過去單一的鉛蓄電池產品、研發,擴充套件為深耕高階電池製造、新能源車輛運營、清潔電力三大業務板塊。

在政策端及市場紅利等諸多因素下,猛獅科技在2015年後的業績暴增。淨利潤由2015年的-40.4萬元,攀升至2016年的7646萬元,同比增長3276.11%。

其股價也一度達到23元左右,讓不少投資者樂開花。

轉折點發生在2017年。更嚴謹的說,應是2017年第四季度。

猛獅科技2017年三季報顯示,其淨利潤衝破7801萬元。但全年來看,整體業績卻虧損1.34億元。詭異的是,其三大業務板塊營收規模均取得大幅增長。

貪吃蛇冷思:從黑馬到黑洞

俗話說,沒有金剛鑽,就別攬瓷器活。

猛獅科技卻用行動證明:瓷器活未必要金剛鑽,用錢也可以。

猛獅科技官網顯示,其有著三十餘年的蓄電池製造經歷。但正如前文所言,長期以來其業務還是聚焦生產傳統鉛酸、鉛碳電池上。

2015年主攻的鋰電池,乍一看與傳統鉛酸、鉛碳電池一樣,都是電池。不過,技術方面卻有巨大差異。

結合時代背景,2015年,以寧德時代為首的新能源上游行業,已初具規模,且處市場爆發前夜。

2015-2018年,寧德時代將鋰電池業務收入由50億元做到170億元。作為後來者的猛獅科技若想分一杯羹,並不容易。

在成為全球清潔電力產業領導者的目標感召下,猛獅科技選擇了收購。

從某種角度分析,這不失為一個聰明之舉。問題在於,2009-2014年,猛獅科技的經營性現金一共才淨流入1.27億元。以這樣的資金量收購,無疑於蛇吞大象,並不現實。

事實來看,猛獅科技亦或陳樂伍做成了這樣的蛇吞之舉。

在此背景下,猛獅科技露出了激進面孔,選擇風險極高的模式---短期借款,而且借款量級巨大,這在資金密集型的新能源產業,風險不言而喻。

由此產生的貪吃蛇效應,也成為日後猛獅科技衰落的伏筆。

資料顯示,2015年、2016年和2017年猛獅用在增資併購上的資金分別達到1.83億、18.89億和20.49億元,三年累計增資、併購、新設子公司超過60家。

根據統計,2012年上市時,猛獅科技僅有柳州動力寶電源科技等3家子公司,而到2017年底時,其通過收購、新設等方式的控股、參股子公司已達73家。行業黑馬的鯨吞之勢,可謂引人注目。

只是,急劇擴張的不止有規模體量,還有財務成本的倍增。

2015年以來,猛獅科技的財務費用483.77萬元,2017年則變為2.63億元。

加上管理費及銷售費用,儘管猛獅科技2017年包括清潔能源、汽車租賃、鉛電池及鋰電池業務營業利潤總額高達8.02億,但還是被財務費用、管理費用及銷售費用的8.12億侵蝕,結合其同年的年計提商譽減值,其扣非淨利潤嚴重虧損。

同時,資產負債率也由2015年的32.26%,攀升至2018年中報的76.88%,短期借款由2016年一季度的6.35億,提升至2017年的26.89億。

更尷尬的是,猛獅科技原本借債收購的目的,是為將標的迅速轉化成即戰力,以帶來業績提升及佈局補強。

實際來看,這些被收企業沒有變成利潤奶牛,反成了虧損“包袱”。

據21世紀經濟報道,猛獅科技包括台州臺鷹電動汽車有限公司、鄭州達喀爾汽車租賃等9家主要子公司,2017年有6家處於虧損。

猛獅科技的盲目激進,還有更深表現。

細觀業務線,其還入局了新能源整車領域。

對此,中國電池聯盟研究部主任楊清雨表示,電池廠商切入整車製造會比較困難,整車的技術門檻和資金門檻都很高。

另一方面,由於起步較晚,在技術、規模、市場等方面,猛獅科技與寧德時代等對手相比也有較大差距。

於是,為佔領市場,猛獅科技採取了低價策略。

例如,其在迴應深交所時以福建猛獅為例:福建猛獅投產於2017年3月,在投產之初,為加速佔領市場,公司主要採取低價策略,產品毛利較低。

這導致盈利能力進一步削弱。

甚至2018年,猛獅科技還出現-9.73%的負毛利率情況。

這在以高毛利著稱的新能業,可謂打臉至極。且不說寧德時代同年32.8%的毛利,就連*ST整合的1.46%都比猛獅科技高了不少。

債務壓身、盈利能力差、打法粗放無所畏懼,“爆雷”也就成了時間問題。

各方“要債”行情,開始輪番上演。

例如2018年8月2日,猛獅科技公告稱,在未被告知情況下,貸款方浙商銀行深圳分行直接從關聯公司的募集資金賬戶劃轉6294.93萬元,用於歸還該公司在銀行的部分到期貸款本金。

同時,猛獅科技因還不上新華信託的430萬債務,公司18個銀行賬戶被法院凍結,220萬募集資金被法院強制執行劃扣。

......

各種利空之下,曾經的新能源產業黑馬,就此變成了債務黑洞。

全聯車商投資管理公司Quattroporte曹鶴用“亂套了”形容猛獅科技的系列財務現象,在他看來,投資專案過多、對營業及市場狀況未能正確預判,最終導致猛獅科技出現財務危機。

從猛獅科技的盛衰案例中,不難嗅到一絲房地產企業高週轉的味道。不錯,從本質來講,猛獅科技的高舉債擴張,與房企高週轉有著異曲同工之處,都是通過希望通過高週轉覆蓋高風險,換取規模經濟。

問題在於,與房地產業速度現金流不同,新能源產業是一項長線投資,具有很強的週期性,其短期利潤很難覆蓋高額債務風險,就連比亞迪、特斯拉、蔚來等下游C端企業目前都在破冰前行,猛獅科技作為上游的電池行業,自然更是如此。

所謂“萬物有度,過猶不及”,從2017年至今,猛獅科技正在為曾經的盲目與激進買單。

甚至在陣陣雷聲中,其已有了幾分“雪崩”味道。

那麼,猛獅科技是否還有緩機、救贖呢?

對此,真鋰研究首席分析師墨柯預測:“目前,猛獅科技在行業幾乎已沒有存在感了,在洗牌不斷加劇的競爭環境下,如果再做下去也會比較困難。未來尋到接盤者,陳樂伍家族可能會退出。

陳樂伍“呼嘯來去”

呼嘯而來,呼嘯而去,是猛獅科技近幾年來表現的最佳形容詞。而推動猛獅科技變化背後的“勢能”,顯然是陳樂伍。

作為陳氏家族的接班人,陳樂伍2015年的決定,無疑影響了猛獅科技的發展走向。客觀來看,無論是轉型新興產業,還是併購企業開展新業務,大戰略看,美國喬治亞大學MBA畢業的陳樂伍並沒有問題。

只是具體打法上,借債發展,激進收購太過粗放。這位1971年出生,現在已接近50歲的猛獅科技董事長,賭性過大,缺乏沉穩,缺乏敬畏、甚至缺乏對產業屬性的了解。

一位典型的“富二代”,急於向世人證明其強過父輩,本是上進表現。但若被強烈的目的性驅使,結果往往南轅北轍,甚至或將父輩一生心血毀於一旦。

要知道,陳樂伍父親,即猛獅科技創始人陳再喜,一生經營信條就是“不求最大、但求最優”。

實際上,正是靠著陳再喜這種高品質理念,猛獅科技才創下了行業輝煌,2010年,其摩托車電池出口銷量位居全國首位。從地位來看,甚至不亞於今天的寧德時代。

陳樂伍卻強行扭轉了這一理念,走向相反的“不求最優、但求最大”路徑,以為跑馬圈地,可博得一個更好未來,最終落得一地雞毛。

行業來看,由於鋰電池的下游為新能源汽車,且產業鏈依附性強,需求方單一,不論猛獅科技做的多大,也需與新能源汽車行業相匹配。

然補貼退坡後,新能源汽車銷量出現較大波動。2019年10月,新能源汽車銷量同比下降45.6%,市場銷量已連續3月同比下跌。

一場變局正在上演,作為上游的電池行業,自然也會受到巨大影響。

此外,部分有實力的車企或為節省成本或為戰略考量,也已開始自研電池,這對猛獅科技來說,無疑是利空因素。

短期內,猛獅科技需解決第四季度的營利問題,以保殼緩壓;中期看,貪吃蛇留下的鉅額債務及財務成本,仍是橫亙猛獅科技的巨大不確定性;長期看,更要面對與下游、同行博弈,及補貼政策等帶來的種種挑戰。

亦或渡劫、亦或暴雷,留給時間做答。

顯然,猛獅科技的故事仍在繼續,只是時間已經不多。

最新評論
  • 交易者的交易(一)
  • 開始反彈上漲!新一輪上漲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