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投資>

今天是個好日子,A股再度衝上3000點!同時,美股也再創新高,標普500指數漲到319.32點。

對比兩國股市,我們會有很多疑問。中國自改開以來,經濟高速發展,國民財富猛增300倍,一舉躍升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雖然目前發展速度有所降低,但仍要比美國高出1倍多,照這個趨勢,超美只是時間問題。

但中美股市表現卻完全不同,10年過去了,A股還在3000點處掙扎,美股卻走出了10年大牛市,為何會有如此大的差異呢?

一、股市不是經濟狀況的溫度計

首先先來做一個小調查:

1.你覺得「股市是國家經濟的晴雨表/溫度計」這句話是對還是錯?

2.房價「一定」會漲,是應該買房還是買地產股?

3.豬肉「一直漲」,應該多囤些豬肉還是豬肉股?

相信很多人都被告知「股市是國家經濟的晴雨表/溫度計」「買不起房,可以買地產股」「吃不起豬肉,就買豬肉股」這樣的話,但如果你真相信了,那可是非常糟糕的事情!

實際上,股市從來都不是經濟狀況的溫度計,並且指數發展常常與市場狀況背道而馳。

因為在經濟狀況好的時候,企業會把所有資金用於直接投資,而不是進行股權投資。過去30年,尤其是中國,別說股票回購了,就連肯分紅的公司都是少之又少。相反,當企業需要籌集資金時,會想市場借錢或擴充資本,進一步抽取市場中的錢。

而在經濟蕭條時,由於經濟和需求停滯,新投資的利潤效益無法獲得保障,企業會因此放棄或延後投資計劃。此時企業不僅不會融資發行新股票,反而會用結餘利潤買回自家的股票,以留住股東。

當資本累計超過工業投資的需求時,剩餘資金就會自動流向股市,投資已經上市的股票。

所以,前些年很多散戶吐槽A股的公司「小氣」,不像美股有些公司年年分紅,真相是什麼呢?

二、中美的經濟結構也不同

中美兩國的經濟結構在一定程度上「互補」,美國有高度發達的整合化農業和高利潤服務業,而製造業已經衰落,也就是俗稱的“經濟空心化”;而中國正好相反,我們提供不了那麼多的服務崗位,從而使大量農村勞動力被迫從事著相對低效的農業生產,相反我們有紮實的製造業,利用規模優勢生產出更有價格優勢的商品賣到國外。

而在這種經濟結構中,中國的企業大多從事低附加值的加工,而大量的利潤都被美國高新企業賺走了,這種分配模式下,自然是美國企業更佔優勢。

兩種模式各有利弊,沒有誰一定好誰一定壞的判斷,況且中國現在也在向高階製造業轉型發力,而美國也忍著經濟空心化的陣痛重塑自己的製造業。

同時,美國的經濟危機讓很多人害怕失去工作和收入,因此消費萎縮,存款增加,其中一部分存款便會轉移到股市中去。因此,在經濟蕭條時,就會出現紅利和企業利潤減少,但股票指數上漲的情況。

當然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情況,就是美國的公共養老體系和我們也不一樣,我們是政府+國企兜底,而美國是股市兜底。我們把錢交到養老賬戶中,而美國人則是把錢放進一個股票賬戶,自行選擇投資計劃。所以美股常年都有穩定增量,而且事關社會福祉,美國政府對待股市也更慎重一些。

或者可以這麼說,美國企業的紅利(利潤)都體現在美股中並讓大多數人受益,而中國企業的紅利(外匯)都體現在房價中並讓大多數人受益,這一點上我們無需相互羨慕,有人沒趕上只能說他命不好,在中國不知道買房的人,就算生在美國也不見得知道買股票。

三、A股的閘門等著開啟

中國改革開放後發展就是典型的經濟形式和股市市場相反的例項。大規模的經濟發展從80年代開始,這期間除了少數供需極不正常的時候,大多數情況下市場可以運用的資本都很少,指數在數個暴漲暴跌中緩慢上升,股價長期停留在相對降低水平。

尤其是2000年後,工業大規模擴張,景氣吸收了所有可以利用的資金,這個時期的股民每天都能看到自相矛盾的奇怪現象,公司取得牛逼的成績,紅利增加,而股價卻不停下跌。

為了防止大量熱錢流入市場造成通貨膨脹,中國政府採取挖坑蓋商品房的措施,進一步吸收市場上所有流動資金。市場上已出現大量的優秀標的,但大家都沒有多少錢買股票,雖然大家普遍對經濟感到樂觀。

只有在工業擴張的速度放慢,甚至出現停滯的風險時,央行出手,開啟資金閘門,市場才會重新活躍起來,而且股市上漲速度之快,舉世罕見。這樣的牛市我們已經見過好多次了。

現在,我們也在大力發展高階產業和服務業,金融業改革也在有條不紊的進行中,大量外資、社保基金等長線資金注入到A股當中,A股也將迎來屬於自己的長牛行情。

  • 交易者的交易(一)
  • 明天我打算這麼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