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板塊連續上漲,誰才是航母級頭部券商?
一根陽線改變氛圍、兩根陽線改變觀點,三根陽線改變信念,A股三連陽讓不少機構摩拳擦掌,各位都知道,證券在A股中絕對是特殊的存在,它是牛市的發動機,股市印鈔機,同時也是散戶收割機。
在牛市中,證券板塊有兩個特點,第一是漲幅大,在大盤整體上漲1.5倍的情況下,這貨能漲5倍,十倍個股更是遍地都是,板塊漲停更是家常便飯,只要涉及到證券概念,一個都不能少;第二是上漲速度快,上漲時間早,證券板塊第一輪翻倍行情走完之後,會發現其他板塊基本都還沒漲,遍地都是便宜貨,炒完證券炒其他,一點都不浪費行情,舒爽!
所以,看懂證券板塊是投資者的必修課,也是一個金融人的必修課。特別是在證監會宣佈打造航母級龍頭券商之後,我們更應該關注證券市場,現狀如何?誰才可能是航母級券商?
凌樂翻閱了市場上諸多解讀文章,大都是霧裡看花,亂談一氣,竟沒有找到一篇有價值的解讀,還不如自己寫。
咱們先來看看證監會做強做優做大打造航母級頭部券商的六點辦法
一、多渠道充實證券公司資本,鼓勵市場化併購重組;
二、進一步豐富證券公司服務功能;
三、支援證券公司優化激勵約束機制;
四、鼓勵證券公司加大資訊科技和科技創新投入;
五、支援證券公司完善國際化佈局;
六、督促證券公司加強合規風控管理,不斷增強自我約束力。
正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猛地一看,這幾條好像都有道理,但是仔細那麼一看,好像作用不大。
一般來說,監管者對行業的扶持主要是政策激勵、方向引導或者稅收優惠,否則你還能入駐企業看著它經營不成。先看第二、三、四條,都是在要求企業的經營細則,除非是國企,否則市場化的企業經營誰會管你,所有的服務提升、股權激勵和創新激勵都是在利潤的價值下驅動的,加大創新之後吃不起飯怎麼辦?證監會會發錢嗎?不發還說個蛋。
然後再看第六條,這一條感覺就是為了湊字數,約束和擴張本就是反義詞,加強約束就是要審慎經營,改革幅度不能太大,發展不能太快,這與做航母級券商明顯相悖,而且這條放在最後一條,估計是公佈政策不能忽略監管本質,還是說一句比較好。
所以,證監會真正大漲航母級券商的政策只有兩條,併購和鼓勵國際化。
中美券商對比
我們知道中美證券公司有一定差距,但差距具體有多大呢?我用一組資料展示,2018年,國際投行高盛的總資產為6.4萬億,摩根士丹利為5.9萬億,而中國證券行業龍頭的中信證券僅6531億,相當於高盛摩根的零頭,就算把中國131家證券公司加起來,也比不上高盛一家。
而且,高盛摩根的強大並不是因為美國證券行業壟斷性高,恰恰相反,美國資本市場呈百花齊放之態,證券類公司就有近4000家,而國內僅131家,少了近十倍,所以中美券商的差距,並不是靠併購就能夠解決,即使全國證券公司都合併了,也只能是大券商,成不了航母級券商。
航母最基本的要求肯定是能出海!在自己的陸地上無論怎麼橫,也是一個在湖裡遊的小漁船。近幾年幾百家中概股在港股、美股上市,其中不乏有阿里、騰訊、移動、聯通、中石油、中石化等等超大型機構,但沒有一個選擇內地券商作為承銷商,儘管它們在海外設有子公司,有時候自家子公司上市都不會選自家公司做承銷商,白白將利潤讓給其他券商,肉痛啊!
所以,國際化才是當前證券市場最重要的工作。
2018年,高盛37%的收入來源於機構客戶服務,40%的業務收入源於美洲以外,反觀中國,受國內股票市場散戶佔比較高影響,國內頭部券商經紀業務收入佔比奇高,就連中信、華泰這倆龍頭國內業務都佔90%,行業整體的海外業務,根本就是星星之火,可有可無。一味的追求國內散戶交易佣金這一畝三分地,留下的結局只是自取滅亡。
如果以行業規模來看,當前中國證券行業的總資產約等於上世紀90年代的美國,落後了二十幾年,但是如果從國際資本影響力來說,我們恐怕落後的更多。
其實金融的本質都是信用,信用產生於了解和認知,中國企業赴美上市為什麼會選擇摩根、高盛?投資者為什麼會選擇購買摩根高盛的產品?是因為一本又一本書籍宣傳它們的資本傳說,一部部電影宣揚著它們的金錢觀和價值觀,一條條新聞宣示著它們對全球資本市場的影響力,它們成為全球自由資本的象徵。信任的背後是文化的輸出,金錢的背後是價值觀的味道。
所以在我看來,文化輸出和文化交流才是增強國際影響力的一個關鍵要素,20年來我們依靠著工業和廉價吸引了全球資本,當商業升級為服務、科技和金融領域後,信用與認知佔據著絕對性作用,所以當我看到李子柒爆紅海外的時候,我並不是感嘆她是不是文化輸出,而是感嘆中國的李子柒太少,我們需要城市的李子柒、金融的李子柒以及千千萬萬個有趣的李子柒,真正的文化輸出不是強行灌輸什麼,而是展現出我們所擁有的一切,讓別人來挑選它認同那一塊兒文化。中國證券行業金融開放的文化,明顯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誰才是龍頭券商
在詢問誰才是龍頭券商之前,我們需要先模擬一下證券行業的發展方向和趨勢。
在1992年到2015年之間,中國證券市場基本上是從0到1起步,所以行業內的券商基本都是指數級成長,中信證券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十年時間總資產就從130億增長到6100億,資產負債表擴表了近50倍,然後就開始進入了發展的瓶頸期,即使2014、2015年是難得一見的大牛市,總資產也沒有出現指數級增長,從2015年至今的5年間,平均增速不過10%,發展速度堪稱蝸牛。
這種情況下肯定不可能靠自然增長打造航母券商,中國金融擴張的步伐刻不容緩,5年小成果10年大改革才符合發展現狀,鼓勵擴張資產負債表示第一步,唯一的辦法還是併購。
在2000——2007年間,高盛就是依靠併購瘋狂成長,十年左右資產翻了6倍,鞏固了龍頭地位,國內證券行業明顯是要複製那時候的美國,開始推動併購,而且還不能是小併購,需要三兩次併購就能穩穩得成為行業龍頭,國內再無競爭壓力之爭,這直接限定了咱們的篩選標的,就是前二十券商中的幾家。
就目前來看,中國證券市場形成了兩種競爭格局,一種是券商自營,以中信、國泰君安、華泰為主;一種是券商與第三方金融資訊公司合作,例如同花順、大智慧。
券商自營的行業是競爭最激烈的,TOP20券商各有千秋,同質化嚴重,誰也不能說是寡頭壟斷,現在還處於一個充分競爭的階段,它們的股東背景一般都很大,要麼是巨頭集團,例如中信、光大、平安、方正、招商,不缺錢;要麼是國企背景,例如國泰君安、海通、銀河、國信,也不缺錢,所以TOP20券商誰也不能幹掉誰。
海外的大型券商都是投行業務,但我們也不可能忽略國內巨大的散戶市場,我認為,在國內同質化背景下,只有先做好經紀業務的券商才有資格和能力來角逐航母級券商。
凌樂深耕證券市場,接觸的券商比較多,在我看來,中信、華泰、國泰君安和東方財富是經紀業務做得最好的幾個券商,它們幾家一定不願意被收購或者合併成為航母券商,只願意收購別人。
證券市場的第三方金融資訊公司的地位才是真正的不可忽視,其中的代表就是同花順,就以APP的活躍使用者規模來看,同花順在證券市場幾乎是一家獨大,華泰的漲樂財富通和中信證券月活都沒超過1000萬,中信甚至連同花順的零頭都沒有,在我看來,壟斷中國證券市場的最好方法就是收購同花順,肉眼可見的得同花順者得天下。
所以,未來證券行業如果要併購,只能形成三種局面
一、國企+國企,大型國企之間互相勾兌,海通+銀河+國信;
二、巨頭+小券商,中信+其他,國泰君安+其他,華泰+其他;
三、巨頭+第三方,中信/國泰君安/華泰/方正+同花順/指南針/大智慧,
所以,國內證券市場最可能出現的航母級券商,必定是中信、華泰、國泰君安之中的一家,而這三家,都不能少了同花順和恆生電子!
另外,需要強調一下,經營龍頭和股價上漲龍頭根本是兩個概念,本文僅討論經營龍頭,至於想知道誰會是上漲龍頭,長期關注凌樂咯,我敢保證每一位認真的讀者,都會掌握很多投資知識和技巧。
投資有風險!炒股需謹慎!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