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投資>

牛市啟動,券商先行!南京證券的連板,蘇州銀行的漲停瞬間引爆了大金融板塊的做多情緒,A股的3000點不知不覺又在年尾給收了回來......

眼看著“3000點攻堅戰”圓滿完成,大霄同志又開始自我膨脹了,不得不說,這次的“大國牛”的說法好生新穎,大霄同志超乎常人的政治覺悟已經溢於言表:

更有耐心的散戶朋友做了大資料統計:這是滬指歷史上第100次向上突破3000點。

古語云,再而衰,三而竭,可這驚心動魄的第100次突破,好像有點不太一樣——滬深兩市都放量了!(時隔三月,兩市成交額再度突破6000億元)

撇開股指不談,“爆量”陣容還在壯大進行時——截至上週五,華寶中證全指證券ETF份額從三季度末的45.46億份增至59.92億份,增幅達31.8%。國泰中證全指證券公司ETF、南方中證全指證券公司ETF等也都同樣出現了大幅增長。

按照我們的慣性思維去理解,底部持續放量,再疊加一些盤面上反映出來的積極訊號,意味著轉勢的開始。(北上資金連續24日淨流入,近半數個股漲幅超過指數,132只個股創年內新高等等)

牛市真的來了?這次的3000點收復是“真突破”無疑了?千呼萬喚的“價值牛”已經按捺不住到草原上吃草的衝動,不再任性跟散戶玩“躲貓貓”了?

很多投資者還在顧盼為難。曾幾何時,瘋牛也好,慢牛也罷,有多少輪“牛市”的口號就擊碎了多少輪價值投資的信仰。這次在實體經濟寒冬中匍匐前進的“XX牛”又有幾分成色?

暫且先不把這波小牛市看多遠。著眼當下,我們可以拆解一下近期A股走強的邏輯。你會發現,最近的行情,用“價效比牛”來概括比較合適。

01

有人要問了,為什麼說是“價效比”牛,而不是 “結構牛”,甚至是“科技牛”呢?畢竟,無線耳機,5G和胎壓監測等泛科技概念的表現,散戶朋友們都有目共睹。

但你可能沒仔細斟酌一下,這波小牛市的核心做多力量,特別是 “放量”上漲,直接形成反轉上行趨勢的個股,分佈在哪些行業和概念裡?

你看看,最近一波漲的很凶的,同時又放出巨量的,基本都是證券,銀行,鋼鐵,汽車這一類前期錯殺比較嚴重,估值相對較低的股票。而放量則意味著近期資金“抄底式”集中湧入,這與漫步者、萬通智控等靠市場慣性縮量上衝的科技股是完全不一樣的邏輯。

像蘇州銀行這類“放量”上漲的地方農商行標的,兩個漲停板之後市淨率也才1.33倍。跟美股裡盤子大得多的美國銀行(BAC)估值相同。

鋼鐵行業,動態市盈率過高的包鋼股份(38倍PE),西寧特鋼(31倍PE)沒怎麼漲,但動態市盈率只有4倍多的華菱鋼鐵上漲了17%,跑贏大盤明顯。

低位股的春天來了?

02

反過來看看,今年漲幅比較大,已經不再“便宜”的白酒股、醫藥股,乃至部分高位的科技股呢?最近的走勢都不太妙。

舉個例子,貴州茅臺5日漲幅0.78%,通策醫療5日累跌3%,恆瑞醫藥5日跌幅0.49%,立訊精密5日上漲3%,中國軟體5日下跌0.23%。

這些標的,均是今年上半年為市場熱捧的種類。不僅基金、機構重倉,外資也在持續加碼,似乎12月以來突然遭到了實力資金的集體“漠視”,做多熱情嚴重不足。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問題出在哪兒——通策醫療的滾動市盈率超過70倍,恆瑞醫藥也接近。立訊精密的滾動市盈率大概在50倍,中國軟體的滾動市盈率更為嚇人,達到了380多倍。

圖:恆瑞醫藥K線圖

這些高估值的股票,並沒有跟漲,反而有借成交量放大而“出貨”的嫌疑。

至於上半年熱捧的豬肉股,則是在“二邦”的帶領下紛紛跌破前期構築的平臺,而這些個股現在的股價,部分仍然達到去年的3到4倍。

所以我說,這一波不是什麼“科技牛”,也不是什麼“題材牛”,實質上就是“價效比”牛。因為低位的消費也在跟漲(比如三全食品、科沃斯等等),而高位的科技股也在血崩(中國軟體、夢網集團等)。

資金借勢做高低位切換,博弈“價效比”的思路非常明顯。

03

“價效比”牛之所以成立,也有基本面的邏輯來支援。

目前來說“價效比”最高的幾個板塊之中,銀行板塊受益於盈利週期見底帶來的資產品質改善(不良貸款率已經趨於平穩);建材行業對逆週期調控政策給出正向反饋(基建復甦,這幾天玻璃、水泥等原材料價格已經進入了上漲小週期),傳媒受益於政策邊際改善及需求復甦(影視傳媒行業經過整頓與治理,行業洗牌比較充分,供求關係改善),汽車受益於消費促進政策預期及行業出清後的景氣復甦(對汽車消費稅率和消費政策鬆緊度的調整)。

但是前期的高位股,集中分佈的幾個行業(醫藥、白酒、養殖業),又有多強的預期來支撐股價繼續上漲呢?

很顯然,政策上的強刺激沒必要,市場的供求關係也沒有打破平衡(像立訊精密這樣,產品剛剛在市場放量,站上產業風口的除外),甚至像“二師兄”這種被市場哄抬起來的物價炒作更不符合價值投資的風向。你看前陣子超預期的通脹公佈後市場未下跌,說明市場已經對豬肉價格擔憂充分定價,相關股票的“高位”屬性依舊明顯。

炒股都是炒預期。高位股抱團的瓦解,這說明市場對高位的個股可能已經開始陸續重新定價,有強業績預期支撐的則會保持相對堅挺(立訊精密這類),而業績預期已經消化完畢的牛鬼蛇神,基本上是跟不上這波來之不易的“小牛市”節奏了。

圖:立訊精密的“高估值”有業績支撐

“價效比牛”,是貿易摩擦和經濟觸底留給我們的巨大“黃金坑”機會,且行且珍惜!

04

其實,我們即使把A股和全球股指的表現作個橫向對比,也能瞥見“價效比牛”成立的端倪。

今年美國股市飆升,屢屢創下歷史新高。截止11月30日,標普500指數上漲了28%,市盈率接近18倍,比其15年平均水平高出約24%。

而我們的上證指數即時市盈率不到14倍,深證成指略高一些,達到25倍左右,雖然沒有“足夠便宜”,但相比2015年5000點的峰值,的確是便宜了很多。

在這種情況下,最近一段時間,以往流動性強於A股的歐美股市量能萎縮明顯,而A股卻迎來了久違的“補量”行情,獲得北上資金大幅加倉,從量能變化的角度觀察,投機熱錢選擇A股而不是美股做差價,顯然也是有“價效比”的考慮在裡面。

細分具體行業來看,美股在近期爬坡緩慢的一個重要因素,也是高位股的表現不濟。在今年11月底之前,2019年標普500指數科技板塊的漲幅為41%,遠高於標普500指數的24%,創下2009年以來最大增幅。

但在最近全球股市同步走牛的情況下,美股中的高位股,尤其是科技股的走勢表現不佳。例如AirPods系列產品都賣脫銷了的蘋果公司近5日漲幅只有4.44%,微軟5日累漲2.36%,IBM僅僅微漲0.23%。

與此同時,無巧不成書,美國的低估值行業及關聯個股在近期與A股發生了共振性大漲。比如市盈率17倍的新美亞電子,市淨率0.6倍的Cenovus能源,市淨率0.37倍的Abraxas石油等等,這些個股均為所在行業估值水平較低的。

不僅僅是A股,全球聯動,抄底價效比的時代到來了!

05

怎樣去理解“價效比牛”的誕生?

很好理解,A股在風格上騰籠換鳥的轉折點,就在於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文字達成一致。

當貿易摩擦“正在進行時”,資金在美國抱團科技股,是因為處於“技術上游”的美國高科技公司在這樣的貿易摩擦中最具有業績確定性,而抱團茅臺、海天這樣的高位A股不放,也是因為消費的防禦性最強。在這種局面未被打破之前,股市裡的資金不會輕易改變態度,“價效比”的邏輯能夠一直保持下去。

而中美貿易談判文字性檔案的披露,代表著大國博弈階段性成果的定調,在這種背景下,“價效比”自然要調轉過來。

畢竟A股的科技公司在消除了制裁壓力,出口壓力和原材料上漲帶來的盈利差縮減壓力之後,也迎來了久違的業績釋放“小陽春”;而多元金融的崛起則表明兩國資本市場加速對外開放,互融互通的預期已經消除了政治上的阻力。至於週期性行業的修復性上漲,則是CPI漲幅放緩,PPI觸底反彈,天然橡膠等大宗商品的供求關係好轉,冬季“補庫”需求的增強等預期來驅動。

至於同一個行業,資金去做低位股而放棄高位股,也並不足為奇。畢竟年底是基金調倉換股的高峰期,特別是近期有小道訊息傳聞,股市放量的原因是險資集中湧入,而險資謹小慎微的操盤風格註定其不會願意做高位股的接盤俠。

“價效比牛”成為近期的主旋律,也將會成為年前A股的主要交易策略之一。高位個股跑不過大盤的情況下,留守的散戶朋友們要當心了——年底的“業績反轉雷”,解禁潮等利空可能會接踵而至,這些都是高位個股的價效比“越來越低”的誘因之一。在這種情況下,勸各位散戶朋友們立足防守,切勿伸手追高!

  • 交易者的交易(一)
  • 中國股市:只看周線,逢買就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