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投資>

投資過程

我是通過一本書知道康美藥業的,並在2018年5-6月份建倉的,成本接近27元/股,基本上是買在了最高點上。當時投資康美,主要有幾點考慮:

1、希望增加醫藥行業股票,以豐富自己的投資組合;

2、康美是中藥龍頭,業務涉及中藥材種植、中藥飲片、中藥貿易以及化學藥的生產、銷售與貿易,是條不錯的賽道;

3、歷史財務資料比較優秀,營收、淨利潤多年增速都在20%左右;

4、當時的PE(TTM)在28左右,雖然談不上便宜,但在醫藥股裡並不算高。

此外,儘管市場上有些質疑的聲音,但有自己認可的投資大V加持,故僅僅在雪球上瀏覽了下康美的基本財務指標,沒有認真地做功課就直接出手了。由於對醫藥股基本上是一竅不通,故沒有出重拳,倉位控制在4%左右,現在回想起來真是不幸之中的萬幸了。

之後,康美的股價就開始一路下行,並在2018年10月份出現了多次跌停。同時,關於康美財務造假的聲音也越來越響,引起了自己的警覺。但當時主要精力都在保險行業的學習上,而且股價已經被腰斬了,反正是死豬不怕開水燙,故直到2個月後,即2018年底才清倉。

現在覆盤,27元買入,10元賣出,虧損幅度達到63%,無論從金額還是降幅來看,都是自己近兩年以來損失最為慘重的一隻股票。

為此,最近認真學習了康美上市以來的年報、證券公司的研報和網上的相關文章,並有了這篇“痛定思痛”,希望用此文總結下自己的教訓,避免以後再犯同樣的錯誤。

下面,還是從康美公司談起吧。

二、康美的“好”

(一)康美概況

康美藥業成立於1997年,2001年在上交所上市,控股股東為康美實業,實際控制人馬興田。

上市之初,公司的主營業務是化學藥的生產和藥品貿易。從2002年開始,公司業主重心逐漸轉向中藥飲片業務,並通過持續擴張不斷向中藥飲片的上下游延申。

到2010年前後,基本形成了從GAP 藥材種植、中藥飲片生產到藥材交易、終端銷售的完整鏈條,公司業務已基本貫穿中藥產業鏈的上、中、下游產業,並逐步成為了中國的中藥龍頭企業之一。

根據2018年年報,公司業務主要包括:中藥、西藥、醫療器械、食品和物業租售等幾大板塊。

其中:藥品貿易(含中藥材貿易)收入85.4億元,佔營收的44.1%;中藥飲片41.4億元,佔營收的21.4%;醫療器械37.8億元,佔營收的19.5%;其他業務(物業租售、食品、自制藥品等)29.0億元,佔營收的15.0%。

翻閱過康美上市以來的年報後,給我留下印象較深的有兩點:

一是發展迅猛。

首先,從業務重心來看,按照個業務的收入佔比,康美的核心業務領域至少經歷了化學藥品生產、中藥飲片生產和藥品貿易等多次調整。

其次,在涉足中藥領域後,公司就不斷延申拓展相關產業鏈,從開始的飲片,向下遊延申到中藥市場、物流,向上遊則介入了中藥材的種植,並且還涉足了藥房和醫院,最終在短短10多年的時間內就搭建起了全鏈條的業務鏈。

第三,從營收來看,2001年上市當年公司營收不足4億元,到2017年(調整前)達到265億元,短短十幾年就增長了近70倍,年均增速達到30%左右,讓人印象深刻。

二是缺錢。

2001-2018年,公司投資現金流出累計達191億元,而經營活動淨現金流累計僅65億元,因此公司的發展歷程可以說就是一部不斷融資的過程。

上市以來,公司的融資規模達到了845億元之多。其中:股權融資163億元,包括了首發、配股、增發、優先股等各種形勢;債權融資681億元,其中債券融資517億元、(累計新增)借款165億元。從年報看,公司幾乎年年都在融資,而且幾乎用盡了各種融資手段。

(二)康美的“好”

如果財報都是準確真實的,康美應該是一家好公司。如:

1、成長性強

前面提到了,上市以來康美營收年均增速達到30%。此外,其歸母淨利潤從2001年的0.29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41.01億元,年均增速更是高達36%。此外,2001-2017年間,其歸母淨利潤每年都保持增長,僅2005年1年低於10%(2.4%),其餘均在19%以上。

2、盈利能力較強

2001-2017年,康美毛利率在20-37%之間,中位數為28%。ROE(扣除、加權)在9-18%之間,中位數為14%。上述指標雖不是出類拔萃,但在A股上市公司中也可以應該稱得上是中上等了。

3、資產負債率低

2001-2017年,康美資產負債率在27-53%之間,中位數為40%。此外,由於帳上現金充足,其速動比率在0.6-3.7之間,中位數為1.6。

4、持續分紅

2001年上市以來,儘管有所波動,但公司每年都保持分紅。累計分紅超過52億元,股息支付率達到26%左右。

此外,公司還具有較強的核心競爭力。如根據2019年半年報,公司的競爭優勢包括:

1、全產業鏈優勢。

2、品牌優勢。

3、網路優勢,公司與全國範圍的2000餘家醫療機構以及約20萬家連鎖藥店建立了深度業務合作關係,市場營銷佈局全國。

4、技術優勢,與20多個國家級、省部級研發平臺進行中醫藥研究與成果轉化工作,擁有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外觀設計專利、軟體著作權等智慧財產權達593項。

三、康美的“假”

為了認清康美的“假”,仔細學習了初善君的文章《炒股必備:如何識別財務造假?》。下面,就根據自己的學習體會,從造假識別和動機等兩方面談談個人的粗淺認識:

(一)對康美造假的識別

根據初善君的文章,財務造假的識別可以從以下7方面入手:

圖1 識別財務造假的7個方面

針對康美的情況,公司基本沒有海外收入,分紅也不算少,同時關聯交易情況披露很少。因此,下面就主要從其他4方面來分析。

1、毛利率偏高

目前,A股醫藥公司約200家,其中2018年營業收入超過100億元的共34家。2018年上述34家公司毛利率在5-86%之間,中位數為26.4%,康美2018年毛利率為29.3%,略高於中位數,尚屬基本正常。

但是,如果從細分業務來看,康美的毛利率水平的確存在高估的嫌疑。按照公司年報,2018年公司最主要的業務為藥品貿易和中藥材貿易,收入分別為79.4億元和6.0億元,合計佔到了當年全部營業收入的45%;

按照公司年報,藥品貿易和中藥材貿易的毛利率分別為31.94%和7.97%(其2017年藥品貿易和中藥材貿易的毛利率分別為29.85%和24.47%),由於中藥材貿易營收規模相對較小,整個貿易業務的毛利率為30.25%。

下面,我們看下行業其他公司的情況。在上述營業收入超過100億的34家公司中,藥品貿易(含批發和零售)規模較大的有25家。

2018年,這25家公司藥品貿易業務的毛利率水平在2.7-30.3%之間,中位數僅為9.9%,參見表1。

其中,超過30%的僅有兩家,一是康美,另一個是同仁堂。由此可見,康美的毛利率、至少貿易業務的毛利率要明顯高於行業平均水平,而且長期以來一直都維持在30%左右的高位,偏高的嫌疑很大。

表1 相關公司藥品貿易業務毛利率對比(2018)

2、經營現金流差

首先看下收現比(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營業收入)。過去7年(2012-2018)公司累計銷售收到的現金1372億元,營業收入累計1260億元,收現比為1.09,基本正常。

其次,是淨現比(經營活動淨現金額/淨利潤)。過去7年經營活動淨現金額累計46億元。淨利潤累計169億元,淨現比0.27,明顯低於正常水平。

在此,特意選擇了幾家業務構成與康美有些類似的公司(即批發零售業務收入佔總收入的比重在40-60%之間),並計算了這些公司過去7年的累計淨現比情況,參見表2:

表2 部分醫藥公司淨現比對比

從表2可知,除了康美以外,其他4家公司的淨現比在0.65-3.75之間,而康美僅為0.27。由此可見,康美的淨利潤的含金量明顯偏低,很可能都是紙上富貴,並沒有真金白銀的支撐。

3、大存大貸

所謂“大存大貸”,即一方面公司帳上有大量的貨幣資金,另一方面又有大量的負債、特別是有息負債。通俗來講就是公司手握大把現金的同時,又大量對外舉債,這也是康美最被人詬病之初。

以2017年為例,根據公司財報,其貨幣資金達342億元(佔公司總資產的50%、淨資產的106%),而同期各種有息負債合計達295億元,其“大存大貸”數額之大、佔比之高實在令人難以理解。

種種跡象表明,康美的絕大部分貨幣資金都是虛構的,若扣除這些水分,直接結果就是公司資產負債率將大幅提高,甚至有資不抵債的可能。

2018年,公司對財報進行了“清洗”,貨幣資金規模減至18億元,較上年底減少323億元,降幅達95%。假設將這部分貨幣資金(調減的323億元)從2017年的資產負債表中扣除,則公司總資產將從687億元減少到364億元,而同期負債366億元,則淨資產為-2億元。

那麼,康美是從何時開始虛增多增貨幣資金的呢?個人考慮可以通過分析其“貨幣資金/總資產”的比重變化來進行粗略的判斷。康美上市以來“貨幣資金/總資產”比重變化情況參見下圖:

圖2 康美貨幣資金/總資產比重變化情況

從上圖可知,除2002-2005和2018年外,康美貨幣資金在總資產中的比重均在30%以上,平均值達到39%左右。其中,2001年佔比偏高的原因明顯是由於當年公司上市,收到2.16億募集資金。

因此,為清除IPO和增發等對貨幣資金的影響,特將股權融資額從當年的貨幣資金中扣除,具體結果參見圖3。

圖3 扣除融資後康美貨幣資金/總資產比重變化情況

從圖3可知,在2007年及以前,康美的貨幣資金佔比大體在15%以內,而2008年快速增長到35%並持續維持在高位,最高達到50%左右。其中,2001、2010年比值為負均是由於當年融資額相對較大;2014、2016年佔比較前一年回落也是由於這兩年分別融資30億元和81億元。

由此可見,康美貨幣資金虛高可能自2008年前後就開始了,已經持續了10多年的時間。

4、股票質押比例高

康美的控股股東為康美實業、實際控制人為馬興田,根據公司財報與其相關的股東還有許冬瑾、普寧市金信典當行有限公司和普寧市國際資訊諮詢服務有限公司。

按2019年半年報,上述自然人和公司共持有康美股票19.13億股,佔總股份的38.5%;同期質押股票達19.06億股,占上述自然人和公司所持股份的99.66%。

綜上所述,按照前面提到的識別公司財務造假的7個方面,可以看出:康美有2點還算正常(海外收入和分紅),1點難以複核(關聯交易),其餘4點都存在明顯的嫌疑。

官方對康美的認定結果參見下文。

(二)證監會的結論

按照證監會的《行政處罰及市場禁入事先告知書》,康美涉嫌存在一系列違法事實。根據個人理解,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康美虛增了收入、利潤。如2017年虛增營收100億元,佔當年財報營收的38%,或者說將“實際收入”放大了1.6倍。

2、為了掩蓋虛增的收入、利潤,康美又虛增資產負債表的貨幣資金。如2017年虛增貨幣資金299億元,即將“實際金額”從43億元調到342億元。

3、2018年,為了洗白貨幣資金科目,又將虛增的資金轉移到固定資產、在建工程、投資性房地產等科目(還有兩項是檔案中未提及的存貨和其他應收款)。

與2017年相比,康美2018年固定資產、在建工程、投資性房地產分別增加28億元、19億元和29億元,增幅分別為47%、175%和237%;存貨增加185億元,增幅達118%,其他營收款增加90億元、增幅5027%。上述科目共增加352億元(同期貨幣資金科目較上一年減少323億元)。

4、過去3年向控股股東轉移資金116億元。

(三)康美為何造假

前面提到,看完公司年報個人有個感覺就是康美缺錢,而且是非常缺錢、年年缺錢。基於此,個人判斷康美造假的直接動機是融資。上市以來,康美累計融資規模達到845億之多。

其中,直接融資680億元,包括股權融資163億元、發行債券517億元;間接融資165億元。若借款等按現金流入計算,康美的總融資規模更是高達1563億元,其中直接融資680億元,間接融資883億元。此外,康美實業等股東還通過股票質押大量融資。

那麼,被融到的資金又流向哪裡了呢?

判斷可能有兩方面:一是公司自身擴張需要,如根據其現金流量表,上市以來投資現金流出累計為191億元,這部分應當算是正常需要。第二部分大概率是向控股股東轉移資金,按照證監會的結論,被“用於購買股票、替控股股東及其關聯方償還融資本息、墊付解質押款或支付收購溢價款等用途”。

下面,我們可以粗略的估算下:在假設康美實際業務1分錢都沒有掙到的情況下,上市以來共融資1563億元,扣掉現金流量表顯示的累計投資流出191億元,累計融資流出1067億元(用於償還貸款、支付股息等),缺口高達305億元。

按照個人推測,這部分錢流向可能有兩個:一是被控股股東等關聯方挪用,二是彌補公司經營虧損。目前,關聯方挪用已經被證實,而公司虧損則完全是個人推測,希望也僅僅是個人推測而已。

四、教訓與反思

以上,就是對康美造假的粗略分析和認識。下面,談談個人的感受和教訓。

首先,是兩點感受:

一是被康美造假的肆無忌憚所震驚。

康美造假數額之巨大、手段之粗暴、持續時間之久,絕對是重新整理了我的三觀。作為一個投資新人,實在是想不到,曾經的大白馬、績優股,造假竟然能到這種程度、這種規模,以至於我都有些佩服康美的勇氣與貪婪,這假造的絕對夠霸氣、夠威武。

二是被自己的無知和愚蠢所震驚。

關於上市公司的造假故事,在書上讀到過、在新聞裡也看到過,由於當時事不關己,都沒有給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看完事後分析的文章,還覺得當初那些投資者真是太不小心,公司如此不靠譜也敢投。而康美的故事,則狠狠地煽了自已一記耳光。

知道康美,是由於別人的書和文章,但投資康美則完全是自己的決策,因此,錯完全在於自己的無知和愚蠢。直到今天,我仍然相信當初看好康美、推薦康美的人,是真的覺得康美是家好公司。在此,特別希望那些和我一樣的康美投資者,能夠從自身來總結失敗的原因,而不是抱怨他人。怨天尤人不僅沒有意義,而且也不利於自身的提高。

最後,是個人的一點收穫:投資需要獨立思考。

作為一名投資新人,往往很關注也很看重別人的分析、判斷,尤其是成功投資人的判斷。

這一方面有利於自己的學習成長,但同時也會影響自己獨立思考的習慣。鑑於此,在投資學習的過程中要能夠取其利、去其弊。即別人的文章和觀點還是要多學習,以便能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快速進步;但另一方面,在投資決策中一定要獨立思考,而不是簡單地抄作業。

之所以要強調獨立思考:

一是別人說的不一定是對的,即便是專家和高手講得也不一定都對。二是即便別人說的是對的,如果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對自己也可能是有害而無益。

這讓我想到了董寶珍投資茅臺的故事

:假設當初如果有人聽老董講茅臺是好公司,而沒有自己弄明白茅臺為什麼是好公司,就投資茅臺,估計很大概率不是和老董一樣賺得盆滿缽滿,而是在2012-2013年的持續下跌中割肉認賠。

最新評論
  • 交易者的交易(一)
  • A股行情沒結束?破淨股數仍在歷史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