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馬上過去,2020年就要來了。
作為一個85後,我記得小時候對這個年份是懷有非常多的憧憬的。印象最深的是一句口號是:“2020年建成小康社會”。這個口號是在2002年的十六大上提出來的,那時我剛上高中,十五六歲,對於小康社會是什麼樣子,並沒有確切的概念。我身邊大多是平凡的中國人,雖然還不富裕,但人人有奔頭,努力工作,對未來充滿希望,社會也發展迅速,一派欣欣向榮。
當時覺得2020年實在是太遙遠了,時間走得太慢了,我想等到了小康社會一定是非常好的,我們會有錢有閒,可以做很多敢想而不敢做的事情。
2020年等於小康社會,等於幸福的生活,這個念頭就此在心裡種下。
後來被社會洪流裹挾著,來回折騰,畢業、就業、結婚、生子,一晃十幾年過去,2020年就在眼前,卻早已沒有了當初那種興奮和期待的感覺。我們的錢包確實鼓起來了,自信心自尊心強了很多。我們的購買力平價GDP已經躍升為世界第一,隱形戰機上了天,中國產航媽下了水,但社會上又湧現出很多新的問題,比如高房價,比如老齡化,我們的生活也過得並不是那麼的輕鬆愜意。
過去一年的股市表現算是2019年裡少有的亮色,大A股的股民們終於揚眉吐氣了一把,不用再關燈吃大面。
清晰的記得2018年末那種哀鴻遍野的情景。
我的同學老劉自稱短線殺手,以前經常給我薦股,2017年他的收益率是110%,40萬市值直接翻倍。到2018年末我倆再一起聊天的時候,他說已經把賬戶清空,叫我從此不要和他聊股票,至於具體的虧損額,我也沒敢問。我想,能把這樣一個常勝將軍的自信心徹底擊碎,那必然是要抹去全部利潤,再折了本兒才行,2018年的慘烈程度可見一斑。當時我經常與一些券商的經紀人聯絡,大多是愁容滿面,自稱日子過得艱難,沒什麼客戶做交易,獎金當然是沒有了,工資福利也少了很多,還爆出券商裁員的訊息。他問我收益咋樣,我哪敢談什麼收益,自嘲道:“少虧即賺、少虧即賺。”
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出乎所有人預料的是,從2019年1月A股展開了一波凌厲的攻勢,短短三個半月大盤暴漲34%。我記得進入三月的時候,所有人都在翻多,有人戲稱為“踩踏式買入,股災式上漲。”後面的劇情就顯得不溫不火,展開了曠日持久的“3000點保衛戰”。
到昨日,媒體給出的訊息是,“滬指年內第12次重回3000點。”我想對於能否站穩3000,大多數股民都有點兒魔怔了。如果我們回到2013年-2014年,保衛2000點就是當時時代的主旋律,2005年可能是保衛1000點。
這麼多年了,人性一點兒沒變啊。
如果不出我所料,2025年時,我們還將保衛5000點。到2030年我們的GDP正式超過老美時,就該保衛8000點了。這麼看來,股民朋友們,咱們都是一個戰壕裡的戰友啊,打的是為國接盤的戰鬥,到老了退役了可以一起喝酒吹牛。
2019年全年,我的幾個普通賬戶盈利47%:
還有幾個信用賬戶盈利60%,整體加起來收益53%,其中打新股新債貢獻了約6%的收益。
這個收益率是什麼水平?很一般,至少是遠遠落後於身邊那些動輒翻倍的投資高手的。
我簡單做了個統計,今年漲得好的,豬肉、白酒、白電,還有後半年的科技股,一個比一個猛。即使是傳統的價投標的,茅臺、格力、平安,也是50%漲幅起跳。我的主力倉位在銀行、券商,後期轉了一些到地產上。加上槓杆,配合打新,累死累活才搞出個53%的收益。
排在我後面的幾個,創業板這個“永遠高估”的指數漲幅43%,跑贏滬深300(33%),跑贏上證指數(20%)。出乎意料的是,私募基金的平均收益只有24%,前1/4分位的私募基金收益也才有36%。注意我這裡篩選的是股票策略型的私募,已經剔除了那些做套利的,做債券的,只留下純粹炒股票的。這個慘淡的收益,只能說明他們中的大部分,在年初時倉位不足,踏空了。
如果你對國內外市場的資料有一定了解,會發現主動管理型的機構跑輸市場是一種常態,所以很多老外學聰明了,都去配置指數基金。對於我們的普通散戶,如果買不到頭部那幾個投研能力出眾的私募,還不如自己買點兒藍籌股配合打新來的實在,能省一大筆管理費。
本文後面的部分還是要嚴肅一些,照例對2020年做一些展望,看看外部環境有什麼變化,持倉和策略上有什麼需要調整的地方。
1、2020年的巨集觀環境當我們在地平線上,眼前是層巒疊嶂,是迷霧重重,但是如果上升到海拔3000米的地方,視野開闊了,霧霾消失了,馬上就能對巨集觀和市場環境有一個清晰的把握。
首先是壓制市場估值達一年半之久的因素:貿易摩擦,開始有了緩和的跡象。當然,對未來一定不能有太樂觀的預期,須知這種現狀來之不易。鬥爭是常態,緩和只是暫時的。
2020年11月是燈塔國大選的日子,特不靠譜在選前這個階段只能主動休戰,做出一定的妥協來提振經濟,以提高民意支援率,當然還有最重要的,保住他的勝利果實:高高在上的美股大盤。
這個時候我們國內就可以喘口氣了,一年的視窗期,好好做改革,好好處理內部的問題。貿易摩擦的緩和對經濟無疑是好訊息,首先是可以提升風險偏好,企業家們的信心會起來,投資會改善。
經濟基本面上,雖然大趨勢是向下的,但韌性比較強,11月的PMI重回擴張區間至50.2,大超市場預期。
代表更多中小企業的財新PMI,如上圖所示,已經連續5個月出現反彈之勢。疊加11月工業增加值升至6.2%,社零增速來到8%,企業盈利改善,表明經濟弱企穩已經有了明顯的徵兆,這些訊號傳導到資本市場上,將有助於催生樂觀情緒。
政策方面也早就定好了主基調:穩增長、穩就業、寬貨幣(鬆緊適度轉向靈活適度,繼續降準降息)、寬財政(專項債和基建發力、減稅降費),確保階段性小目標“2020年GDP比2010年翻一番”達成。要實現這個小目標,我們需要大概5.8%的GDP增速,為了穩妥起見,各方面放放水,努努力搞到6%的可能性非常大。比如最近在慢慢給地產鬆綁,搞“因城施策”,就是要穩住地產這個重要的一極。
所以我們會發現,2020年的股市,水量是很充沛的,情緒是比較樂觀的。這裡不單有貨幣增量和低利率的原因,還有外資不斷買買買的關係。整個2019年,外資持續淨買入達3100億,淨流出的日子屈指可數,在A股整體低估,相較海外市場有明顯吸引力的環境下2020年這種趨勢仍會延續。同時政策上再敲敲邊鼓,一會兒說促進資本市場繁榮穩定,一會兒要求提高直接融資佔比,努力把肚子,哦不是,把市值搞大,把市場搞熱,也就順其自然了。
2、2020年的投資策略想過去,看今朝,我此起彼伏。於是乎,我冒出個想法兒~
我想發財!
所謂“人生髮財靠康波”,康波是啥?是週期,是鐘擺,是熊牛轉換。
2020年會有大牛市嗎?我指的不是小牛、慢牛,而是至少漲50%的那種大牛、瘋牛、快牛。這裡不好直接說有或沒有,只能做個概率上的估計。
先祭出我做的A股週期圖:
A股的牛熊週期平均是7年時間,現在距離2014年已經過了5年半。在這個訊息傳播異常迅速,普通人每天都在經受海量資訊轟炸的時代,作為價值窪地的股市,就是一堆等待烈火的乾柴。牛市可能隨時啟動,這個時候,踏空的風險是巨大的,2019年初的超預期暴漲就是給我們敲響的警鐘。這個時候不能抱有僥倖心理,做“等等”黨,再等可能就來不及了,來不及滿倉,來不及上槓杆,最終錯過未來幾年資本市場的最大機會。
從概率上說,我判斷2020年有大牛市的概率是30%,如果2020年依然圍繞3000點上下震盪,那麼2021年有大牛市的概率將達到80%以上。這個概率怎麼來的?可能是玄學,可能是經驗。
每場保衛戰結束的時候,就是戰略性大反攻開始的時候,到時候清理一下戰場,收集一點兒敵方散兵遊勇丟下的輜重細軟,數數鈔票,好不快活。
壯志飢餐黑熊肉,笑談渴飲空頭血!
這一天,可能越來越近了~
所以在2020年的策略上,我選擇努力推高融資倉位,主動收縮打新賬戶,首要目標是保證下一波大牛市的時候一定要在場,而且是重倉在場。
其實今年的打新收益整體還是不錯的,雖然科創板沒有中到什麼大肉,但主機板這邊還行。賺錢最多的一隻新股是中科軟,單籤盈利7萬多。另外一些雜七雜八的小魚小蝦,賺一兩萬、幾千塊的,不值一提,其中還混雜著浙商銀行、渝農商行、郵儲這樣的坑爹品種。而且今年每個賬戶的打新債收益,少的一兩千,多的有四五千。低估值打新策略我堅持了3-4年,現在要和他說拜拜了,不是說這個策略不好,而是本身缺乏進攻型,不夠激進,得改改了。
3、2020年的可選行業回顧過去這些年,每一段歷史時期市場上會有一種主流的投資理念。2017年到現在是價值為王,誕生了像茅臺五糧液、海天、格力、招行等一批大牛股。如果回到2015年以前,買藍籌股的人,非傻即呆,股價的表現軟到讓你懷疑人生,反而是有故事、有成長的新興行業一直唱主角。
那麼未來的幾年,這種風格會不會再次切換呢?我覺得很有可能。從各個角度來看,現在都和2014年很像,同樣是萎靡不振的基本面,同樣是低估值的市場環境,同樣是由緊到鬆的流動性。
如果沒有能力在新興產業裡掘金,那麼金三胖+地產仍然是價效比極高的組合,而且據歷史經驗來看,這幾個行業可能是吹響牛市進攻號角的排頭兵。
先從倍受歧視的地產說起。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地產一年的銷售額達到15萬億以上,這麼大的行業,誕生幾個萬億級的房企不成問題吧?但是看看我們的地產股,龍頭的市值才三四千億。CR10(前十名佔比)只有22%,CR20是32%,行業的格局是非常分散的,以後大魚吃小魚,集中度不斷提升是必然趨勢,疊加未來十年60%到70%的城鎮化率提高,市場空間也足夠我們的龍頭地產股去玩兒了,而且以後還能拓展商業地產、物業、文旅、康養等其他業務,所以成長空間上完全不用擔心。現在地產政策上有鬆動的傾向,各地紛紛放鬆限購,12月25日剛出了新的放寬落戶政策,在未來可以提振地產的有效需求,尤其是一二線城市的。事實上最近地產股已經出現異動,但仍然很便宜。以龍頭萬科為例,極低的有息負債率和負債成本,穩健的基本面,較好的成長性,現價對應的2019PE只有8.5倍,對應2021PE6.84倍,貴不貴您說了算。當然有能力的去港股淘內房股的大金礦也是非常好的。
券商和保險都是貝塔係數很高的行業,牛市裡的彈性沒得說。這裡保險只能選平安,券商的選擇卻相對多樣。很多價投對券商這個行業是有看法的,覺得它盈利能力稀爛,如果牛市一直不來,就是一直浪費時間。這個看法有一定道理,以某龍頭券商為例,1.3倍PB,2019年ROE僅6-7%,確實也不能算低估。但是買這種週期股,從來就是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的,得有長遠的眼光,得有耐心熬過黑夜,等待黎明。好在我們看現在快走到熊尾巴了,最近整個行業也開始蠢蠢欲動。牛市不是靠在座的各位撐起來的,我相信能看到我文章的朋友,能堅持看到這裡的人,在股市也佈局得差不多了,都是存量資金,左手倒右手,掀不起什麼大的波瀾。真正的牛市,一定是以外圍韭菜的跑步進場,大規模增量資金推動的。站在新韭菜的角度,哪裡懂什麼估值,哪裡懂什麼邏輯,哪個熟悉、哪個順眼買哪個,而通過券商渠道進場的資金,天然的對券商本身有極強的好感,覺得搞金融的大公司,各種高大上(裡子咋樣我們還是清楚的),再加上同行各種商業互吹,還有歷史上“牛市炒券商”的刻板觀念,券商股在現價基礎上漲兩到三倍簡直不要太輕鬆。
最後說說銀行,我們也不拿什麼招行、寧波行之類的優秀銀行說事兒了。這裡提溜出一個比較普通的農業銀行來分析一下資料:
上面這個表,我把農業銀行這兩年削減的不良,提升的撥備總額還原到它的淨利潤上,就是它賺的實際淨利潤。我們看它2016年末有2.37%的不良率,撥備覆蓋率只有173%。到2019年Q3的時候,不良實現雙降,金額減了500多億,不良率降到1.42%,所有60天以上逾期全部記入不良,不良偏離度是66%,同時撥備覆蓋率提升到了281%。這個過程,簡直是脫胎換骨般的鉅變啊。我把它實際賺的淨利潤還原回去(扣除了所得稅影響),得到近些年真實的ROE。趨勢是下面這個樣子:
2019年在經濟形勢不好的情況下,農行也能把ROE搞到15%,相比2014-2015年那段時間怎樣呢?很多朋友想不明白,銀行的ROE不是在一直往下走嗎,怎麼農行這裡反而反彈了?作為行業整體確實是這樣的,但從2014-2016年那波大的壞賬潮後,銀行都學乖了,不敢給高風險的民企,不敢給製造業和批零業放款,風險偏好調得非常低,風險抵禦能力變得強了太多,受經濟週期的衝擊也小了很多。所以你說它不再賺錢了嗎?一家在經濟低迷期15%ROE,分紅比率30%的銀行,市場給他0.68倍PB的估值,這是市場錯了還是我的資料錯了?所以我鼓勵很多人在銀行股上加槓桿,這個行業雖然賺不了大錢,但盈利穩定,估值又在下沿,實在是加槓桿的絕好標的。如果牛市來了,消滅破淨股肯定是重要目標之一。
以上關於金融地產的分析,僅代表我的主觀看法,我買了不少,屁股坐得比較歪。
文末還是要做個小結。展望2020,市場會怎麼走?我們能做些什麼?
對於普通散戶,我覺得熊市思維該就此打住了,如果做不到滿融,至少也要滿倉。
本文的標題是“迎接人生中的第二個大牛市”。因為我經歷的第一個大牛市是2014-2015年,當時剛工作不久,手上沒有什麼閒錢,東拼西湊在股市裡投了三四十萬,但是投資體系不成熟,意志也不夠堅定,膽戰心驚地折騰了一年,到2015年末算賬的時候,只賺了區區幾萬塊。當時我就暗下決心,如果市場再給我一次機會,我要把手裡的子彈全部打出去,幹一票大的。
2019年馬上過去,2020年就要來了。
苦苦等待幾年以後,終於又快到了那個“決勝時刻”,既緊張又興奮。想做些什麼,但又好像什麼也做不了,看著一堆股票,倉位令人滿意,估值尚屬合理,唯一能做的是攤開雙手靜靜等待。
等什麼?
等風來。
-
1 #
-
2 #
我誠實預測:春節後牛市開始微啟動,強烈感覺各主力己佈局完畢了,只等一把火,迅速一騎絕塵,大家沒發現好多股都己在超低位了嗎,就快爆發了,便宜優質股過陣子買不到了。 回過頭再看我說的對不對,別告訴別人,悄悄佈局吧。
-
3 #
房子繼續上漲,股票市場很難有大牛市,洪吸效應股市資金每年被地產吸走很大一部分。
-
4 #
很負責任的告訴你~不可能
-
5 #
近兩年會有小牛,大牛永遠沒有,例如2017
-
6 #
洗洗睡吧,夢裡啥都有
還大牛市,連小牛市都不一定是,因為是牛市的話,大家都炒股了,沒人好好上班了,你好好想想,為什麼十年過不了3千點。現在多好,不死不活的,全國人民掏錢,少數人發財,創造一個又一個造富的神話,這也算是一種特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