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投資>

2011年的資本市場充滿陰霾,但一個80後小夥卻在期貨市場賺得盆滿缽滿。

他叫馬智飛。自2005年投身期貨市場以來,7年間年均保持70%以上的收益率。2008年,他的收益率超過200%;2011年,他管理的2000餘萬資產翻了一倍,達到4000餘萬。

成長的煩惱

馬智飛是復旦大學碩士,所學專業是計算機與工商管理交叉學科。剛畢業時,在某券商研究所從事行業研究,工作一年多後,他開始研究期貨市場。2005年他拿著自己的積蓄信心滿滿地轉戰期貨市場。奇怪的是,看對趨勢對他來說不是問題,但看對趨勢卻總是虧錢。

“最慘的時候虧得只剩下5000塊錢,當時我的情緒很低落”。他試圖在眾多的經典投資書籍中找尋答案,沒想到給他啟示的卻是在網上隨意瀏覽的一篇概率論文,他明白虧錢是因為自己“資金倉位沒控制好”。

“不少人覺得我很專業,開倉點也把握得不錯”,他說。於是有人請他操盤。當時,每筆資金規模不大,最大的也只有7萬,總資金有20萬左右。

相比今天的千萬資金,20萬簡直微不足道。但正是這20萬,開啟了馬智飛在期貨市場的盈利之路。

得到資金後,馬智飛開始小試牛刀。2006年4月至7月,他做多天然橡膠期貨。3個月間,天膠價格從每噸2萬元漲到2.7萬元,一波行情下來, 20多萬元資金翻到130多萬元。

但資金規模過小也讓他遇到成長的煩惱。

滬銅期貨在2006年3月的某天跳空高開大漲,他比照歷史趨勢及多方面研究分析,認為每噸可能會漲到8000元,但是當時單個資金最多也就7萬多元,開倉一手多單需要3萬元左右。“做還是不做?”他有些猶豫,因為半倉進去操作並不符合他的資金管理紀律。

最終他遵守了紀律,但也錯過一個資產翻十倍的機會。現在提起,馬智飛雖然感慨,但並不遺憾。他說,期貨投資不是要把握所有機會,而是要把握能力範圍內的機會。

做好資金管理

馬智飛多次提到自己最大的感悟是“一定要做好資金管理”。

在他的資金管理中,期貨投資的總倉位不會超過30%,而單個品種倉位不超過10%,只做順勢交易。由於底部建立時間比較漫長,但頂部轉換時間比較快,所以他的操作不摸底,可以摸頂,但要嚴格控制摸頂資金規模,每個品種的摸頂資金不超過5%。隨著資產規模擴大,馬智飛所定的摸頂資金規模僅為1%—2%。這些,被他視作鐵一般的紀律。正是因為嚴格遵守交易紀律,才保證每年穩定的投資收益。

馬智飛認為,期貨投資最重要的是“怎麼不虧錢”,而只有不虧錢才能賺錢。他說“永遠不要重倉,不要賭博,永遠不要在單個品種上下注太多資金”。

雖然在2010年期貨實盤大賽中,他參賽的20餘萬元資金曾獲得年化800%的收益。但是,由於管理資金規模的擴大,馬智飛更強調平穩收益,在趨勢交易的同時,他也進行對衝和套利交易。

在套利策略上,他同樣嚴格遵守資金管理紀律。跨品種套利,雙邊倉位均不超過5%;同品種跨期套利總倉位不超過10%;而豆油、棕櫚油這種相關性特別強的品種,資金倉位控制在各15%左右。

對於制定好的交易策略,他有非常強的執行力。2011年7月,大連化工專案停產使PTA(精對苯二甲酸)價格上揚,這使得塑料與PTA之間的價差縮小,但他認為,大連這種突發事件影響是短暫的,並且再發生的概率非常小,那麼價差一定會迴歸正常水平。所以他選擇買塑料空PTA的套利策略。

而一週多,價差並沒有迴歸,判斷似乎出現失誤。當時的浮虧使他心生波瀾,他努力使自己平靜下來,仔細地分析兩個品種的走勢。從盤面來看,有資金在刻意維持兩者的低價差,他在向圈內朋友打聽後,也證實了自己的判斷。他回憶道,“當時的走勢確實逼出不少套利者,那刻意壓制價差迴歸的資金就賺了不少。但是,因為大資金運作也是要成本的,所以對手資金在第二週開始離場”。之後,PTA與塑料的價差逐步迴歸正常,而他此戰也收穫頗豐。

最新評論
  • 交易者的交易(一)
  • 160萬人在搶,可轉債收益能有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