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投資>

過去100多年,美股指數年均收益高達9.8%;而威震八方的房地產投資,年均回報率只有6.5%左右。

這還真是一個奇怪的感覺!

在現實中,每個人的印象,肯定都是房地產的投資平均回報,遠高於股票的投資回報。

其實,實際上對大多數人來說,也是房地產的投資回報遠高於股票的投資回報。

這裡有兩個原因:

“1.買房帶的有高槓杆,而且有政策優惠,利息偏低;但買股票,很少有人能用高槓杆,就算用槓桿也沒有利息優惠。”

2.買股票,在不停的換股;就是指數,也是在不停的換血。股票指數的高回報,是不同公司的累計貢獻收益;而房價,是地皮上的價格從始至終的累計上漲。

基於以上兩個方面的原因,對大多數人來說,買房投資的收益;遠高於買股票投資的收益。

20世紀四五十年代,美國股票超過90%由散戶持有。

而到2018年年中,據海通證券研究:

美國機構投資者持有市值佔比高達 93.2%,而個人投資者持有市值佔比,已不到6%!

1929年經濟大危機後,美股開啟80多年長牛市;但是,超過94%的散戶,卻在漫長的上漲過程中,被淘汰出局;或者主動離開。

散戶為何在股市上漲過程中被消滅?

這還真是值得思索和琢磨的問題——因為如果搞不清楚,我們很可能也是下一個在漫長的未來,被股市消滅的物件——多年努力,認真謀求未來,自以為可以抓住未來,結果是在錯誤的方向奔跑——白忙活。

對比觀察:

全球主要股市各類投資者市值佔比

2018年中報

美股93.2%已經變成機構投資者!

散戶和其他投資者,已成股市的邊角料!

美國散戶是如何被“消滅”的?

1792年,美國股市誕生。

散戶持股比例,一度超過90%!

早期美國股市,跟我們一樣,一開始,都是一擁而上;大多數人都是自己上場,慢慢經歷了很多學歷教訓,才意識到這是個專業活——並不像看起來那麼簡單。

然後,不專業的,風險承受能力差的散戶投資者,慢慢向專業機構集中,有幾個投資者統一操作。

一戰結束後,1920年代美國經濟高速發展,企業盈利激增,帶動股市繁榮。

1927年至1929年,道瓊斯工業指數翻倍。

在賺錢效應驅使下,大批手握閒錢的民眾跑步入市,甚至不惜借高利貸炒股。

當時,散戶持有流通股的市值達到90%以上,史稱“咆哮的20年代”。

道瓊斯工業指數走勢 1920年01月02日-1929年10月24日:

但是那個時候的美股,沒有證券法;沒有證監會;炒股像我們買期貨一樣,用10%的保證金交易。

高槓杆,帶來一次大危機:

1929年10月24日,美股突然崩盤,隨之而來是十幾年大蕭條。

其中包括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 股市反覆是各種重大事件打擊,行情極度低迷。

散戶們失去了炒股的興趣。

這個情況,跟我們的行情2015年中遇到槓桿交易帶來的股災,2017年去槓桿,同時又迎來中美貿易摩擦,雪上加霜內外交加,大多數人忘卻股市,有很大相似之處。

之後,美國用了10多年,道瓊斯指數,在二戰後美國的黃金時代,才慢慢恢復到歷史新高。

不漲不買,漲了才來。

美國民眾對股票的熱情,又被股市的火熱點燃。

戰後十年,道瓊斯工業指數上漲2倍多,吸引大量散戶入場。

散戶持股比例再度超過90%;並一直持續到1955年!

之後,散戶持股比例有所下降;但直到70年代中期,仍然保持在70%以上!

養老金入市,開啟“去散戶化”程序

70年代中期,是美股投資者結構變更分水嶺。

之後,美股散戶的路,越走越難走,屬於散戶的短平快興奮時代,越來越少見,散戶被逐步消滅在短平快懷念中。

屬於機構的抱團取暖,耐心守候的時代越來越突出,機構越來越強。

養老金等機構投資者大量入市。這個跟我們現在也很像。

美國投資者結構變化, 1945-2014年:

美國養老金規模 1974年-2017年

美國養老金體系由社會保障、企業養老金計劃、個人養老金(IRAs)三大支柱組成。

海通證券研報顯示,截止 2017 年底:

美國養老金資產總規模為28.2萬億美元,是美國2017年GDP總量的1.45倍。

其中,企業養老金計劃中的DC 型計劃(收益不確定、僱主員工共同繳費,包括401K計劃)、個人養老金(IRAs),在養老金總資產中佔比60%,約17萬億美元,是美國養老金的主流。

申萬巨集源研報顯示:

2017年,DC型計劃中,2萬億美元的資產投在股票型基金上;個人養老金(IRAs)中,54%的資產,超8萬億美元!或者56萬億元人民幣!投在股市或者股票基金上!

為何養老金入市後 ,散戶不願直接炒股?

養老金等機構投資者的大量入市,擴大機構投資者比重,降低換手率,增強市場穩定性,與市場形成正向迴圈,股市短平快刺激機會大幅減少,消磨散戶的耐心。

養老金、共同基金等機構投資者入市,為股市提供了穩定器。投資的確定性增強,振幅降低。

美股在機構投資者壯大後,1980年至今的股市振幅,比1980年前下降約6個百分點。

道瓊斯工業指數年振幅

從換手率來看,2017年全部美股的換手率為116%,其中權益類公募基金的換手率為26%,遠低於A股的428%和297%。

養老金、共同基金具有團隊、專業優勢;且資金量大,個體很難與其抗衡,單兵作戰容易淪為待宰羔羊,散戶實在難以跟他們打消耗戰。

另外,註冊制的推行、退市股票多,個股踩雷機會高,嚴重打擊散戶炒股熱情。

僅2013年至2017年5年裡,美股就有1438只股票退市,遠高於A股的27只。

還有,近年來,交易機制變複雜,高頻交易、量化對衝等工具的使用,使得機構投資者在技術支援、資訊獲取、專業性等方面佔據天然優勢。散戶更不願意直接下場炒股。

反觀A股,可以得到哪些認識和啟示?

散戶數量多,持有市值少;卻貢獻80%的交易量!

A股散戶多,但話語權小。

以滬市為例:

上交所釋出的《上海證券交易所統計年鑑(2018卷)》顯示:

截至2017年12月31日,滬市投資者為1.95億人,其中自然人投資者1.94億人,佔比超過99%。

然而,從持股市值看,自然人投資者持股市值為5.94萬億,僅佔總市值21.17%。

我們常說,A股是散戶市場,說的是:

A股主要是散戶主導了A股的交易。

散戶貢獻80%交易量,盈利卻不到機構的1/3

很遺憾,散戶頻繁交易;但並沒有帶來更好的收益。

散戶以比專業委託機構投資者更多的資金,貢獻相當於機構投資者5倍的交易額,卻只賺到不足機構30%的盈利。

《上海證券交易所統計年鑑(2018卷)》:

滬市中,2017年,機構投資者的持股市值為4.53萬億元,自然人投資者的持股市值為5.94萬億元。

自然人投資者整體盈利3108億元,專業機構整體盈利11156億元。

機構投資者盈利金額是散戶的3.6倍!

機構投資者,用比散戶更少的資金,賺更多錢(3.6倍)!

兩者之間的盈利差異,或許源於各自的交易風格。

散戶資金規模較小,投機心理強,換手率較高,容易追漲殺跌,習慣和喜歡短平快的刺激,難以把握市場中長期機會。

A股 “去散戶化”程序正在進行

散戶的非理性以及短視行為,不利於股市健康發展。

A股去散戶化,是大勢所趨。

2006年至2017年12年間,滬深兩市的個人投資者持股市值比例延續下滑,已由2006年的68%,降至最近幾年的25%附近!!

68%→25%!

這個數字變化,不是一般的大!

是非常的大!

足以說明一件事情:

如果接下來有牛市,主力資金,國家隊,外資,都已經建倉完成,吃飽喝足,萬事俱備,只待一個拉伸的契機!

2006-2017年A股持有人結構市值佔比:

雖然說,機構投資者佔比已成為衡量一個股市是否成熟的標誌。

但去散戶,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時時刻刻拒絕散戶參與股市,而是:

需要你的時候,就吸你引過來接盤站崗;不需要你了,就不停地你驅趕你,讓你不斷割肉,交出籌碼,為下一次收割你,做準備!!

人畢竟不是豬,被蹂躪夠了,被收割多次,在足夠多的血淚教訓面前,散戶的投資觀,也會開始慢慢成熟,逐漸開始學會抱團取暖,或者跟專業機構合作,市場的短平快投機行為越來越少,機構投資理財規模日漸壯大。

在足夠多的殘酷洗禮後,股市更理性、更從容、更具長期投資價值。

那,就是我們的未來。

機構投資者與個人投資者對比

  • 交易者的交易(一)
  • 航母級券商中信證券漲停,瘋狂的第5浪開啟?這些股票值得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