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投資>

資料圖:鐵礦石

在剛剛過去的2019年,中國累計進口鐵礦石10.68億噸,同比微漲0.5%。然而,鐵礦石進口金額卻高達1014.6億美元,與2018年相比劇增266.4億美元,按照最新匯率計算,2019年中國鐵礦石進口多花超1800億元。

與此同時,國際三大鐵礦石巨頭獲利不菲。如力拓2019上半年稅前利潤就達到了103億美元。

中國在鐵礦石行業失語已久,自寶鋼成立採用巴西礦石開始,中國一直在為鐵礦石定價權苦苦爭奪,至今仍未獲得定價權。

為了爭奪鐵礦石定價權,中國自2003年後,以國企為主力,全世界範圍內開始併購,瞄準礦山等資源。但整體結果並不樂觀,《中國企業海外可持續發展報告2015》顯示,僅有13%的企業盈利可觀。其中,典型教訓包括中國中冶虧損案例、中信泰富中澳鐵礦專案虧損案例。

有分析認為,國企的機制不如民企靈活,民企花的錢都是自己的錢,會更慎重。中國爭奪鐵礦石定價權,需要民企力量。

經過改革開放40餘年的發展,中國已有多家民企崛起,並參與全球鐵礦石定價競爭。最新的案例為,瑞士當地時間1月21日晚,雪松控股在冬季達沃斯“廣州之夜”上,正式簽約收購斯坦科全球控股有限公司(Stemcor)100%股權。

雪松控股是廣州成長起來的世界500強,致力於打造全球領先的大宗商品產業集團。斯坦科創立於1951年,總部位於英國,曾是全球前三的鋼鐵和原料貿易公司,擁有成熟的國際營銷網路。

近年來,雪松控股一直在進擊。國企巨頭沒能辦成的事兒,民企巨頭能辦成嗎?

鐵礦石之殤

“沒有鐵礦石定價權,中國鋼鐵企業這些年多出了好多錢。”多位鋼鐵行業從業人士哀嘆。

1978年,中國歷史翻開嶄新一頁,百廢待興,急需優質鋼鐵。同年12月,上海寶鋼打下第一樁。一期工程於1985年建成,9月15日一號高爐點火,9月20日轉爐出鋼。

寶鋼建成投產,所使用的原材料是從巴西進口的鐵礦石,中國正式開始了與國際鐵礦石巨頭數十年的博弈。

二戰後,全球鐵礦石的主要供應商分別是澳洲的力拓(RioTinto)、必和必拓(BHP)以及巴西的淡水河谷(Vale),被合稱為“三大礦山”。力拓和必和必拓股東名單中,均出現匯豐、摩根大通、花旗銀行等機構。巴西淡水河谷由巴西國有資本Valepar公司控制,其前10大股東中,有3名股東持有麥格勞-希爾的股份:美國先鋒集團、道富公司、貝萊德機構信託公司。

在寶鋼成立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國際鐵礦石價格由日本和三大礦山主導,定價模式為談判協商定價,稱為“長協”。在相當長一段時間,中國未參與 “長協”定價談判。

自2000年起,中國鋼鐵行業崛起,產量碾壓其他國家。2004年中國首次加入“長協”談判,然而最終結果卻令人大跌眼鏡。

資料顯示,1991年至2003年,鐵礦石價格累計下跌近20%。而2003年至2010年,國際鐵礦石價格累計上漲337.5%。

而鐵礦石價格的居高不下,導致鋼企利潤微薄。每年鐵礦石的漲價金額,甚至超過鋼鐵全行業利潤。每次長協價格釋出,都引發重重質疑。

然而,胡士泰被抓,並未改變大局。淡水河谷趁勢推出了季度定價體系,兩拓隨即跟進,長協在2010年徹底完結。

隨後,指數化的定價方式閃亮登場。目前,有三大國際主流指數,使用最多的是普氏鐵礦石指數。普氏指數的編制機構普氏能源資訊,其母公司麥格勞-希爾的大股東之一“資本世界投資者”公司,持有花旗銀行的股份,而花旗銀行又是力拓和必和必拓的股東。

國內也試圖佔據指數高地。2013年10月18日,大連商品交易所推出中國以及全世界第一款鐵礦石期貨產品。

不過,大商所鐵礦石期貨以人民幣結算,三大礦山不願意捨棄美元結算,導致該期貨在國際主流礦石商使用度不高。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的深入,這一點有望改善。

此外,外資參加交易需要在國內開設期貨賬戶,客觀上也限制了外商交易。對於該情況,大商所引入“外資交易者”在制度上實現了突破。

整體來看,大商所鐵礦石期貨產品影響力還有待提升。

採用指數定價後,中國鋼鐵企業的日子仍不好過。

中國鋼鐵業2012年一季度出現新世紀以來首次全行業虧損,曾令市場為之震驚。但在2013年,這樣的訊息已令人見怪不怪。

2015年,31家鋼鐵企業上市公司合計虧損超195億。其中,武鋼股份該年虧損超75億,成為當年A股的虧損王。2015年,31家A股鋼企財務費用高達270億。

鋼鐵行業經歷了巨大的裁員。據工信部資料,2013年,中國鋼鐵行業從業人員達到歷史高點,從業人數高達421.68萬人。到2015年時,這一數字為362.7萬人。

中國鋼鐵行業的艱難之路並未到此結束。2016年2月,國務院釋出《關於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該檔案稱,鋼鐵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加劇、虧損面和虧損額不斷擴大,其中產能過剩問題尤為突出。該檔案提出,從2016年開始,用5年時間壓減粗鋼產能1億—1.5億噸。

鋼鐵行業去產能的推進速度超預期。2016年和2017年,鋼鐵去產能分別達6500萬噸和5000萬噸,兩年時間去掉的鋼鐵產能高達1.15億噸。此外,在地條鋼產能方面,政府共計關停了600多家地條鋼企業,去掉近1.4億噸產能。

在去產能政策的強力助推下,鋼鐵行業利潤在2017年和2018年迎來爆發,利潤分別為3420億元和4704億元。

隨著國際鐵礦石巨頭的提價,鋼鐵的好日子並未能持續到2019年。據方正期貨統計,普氏62%Fe指數從年初至2019年9月末共上漲31.4%。

工信部在2020年1月17日披露2019年鋼鐵行業進出口情況。2019年,鐵礦石進口金額大幅增加。1-12月,中國累計進口鐵礦石10.7億噸,同比增長0.5%,進口金額1014.6億美元,同比增加266.4億美元,摺合人民幣超1839.46億元,同比增幅達33.6%。

對於漲價,三大礦山一個重要理由是,巴西淡水河谷發生礦難。而該礦區每年的鐵礦石產量約1000萬噸,不到全球產量的1%。

2019年12月,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會長駱鐵軍在“2019(第八屆)中國鋼鐵原材料市場高階論壇”上表示,鐵礦石價格的劇烈震盪,反映了鐵礦石市場定價機制的不合理問題長期未得到解決。從目前的運作情況看,各種定價嘗試都沒有反映供需雙方的真實關係,公開、公平、透明為供需雙方均認可的定價機制並沒有形成。

截至1月22日,A股共有34家鋼鐵公司上市公司,17家鋼鐵公司釋出了2019年業績預告,12家出現了業績下降。其中,知名鋼鐵公司鞍山鋼鐵預計2019年度業績同比降低約79.88%。對於業績下滑,鞍山鋼鐵稱,鐵礦石、煤炭價格同比上漲明顯,購銷兩端雙重擠壓,鋼企利潤空間收窄,利潤水平同比下滑。

而三大礦山卻賺得盆滿缽滿,2019三季度淡水河谷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總計達到48億美元,為2013年以來同期最高;必和必拓2019年財年實現淨利潤83.06億美元,同比大增124%;力拓2019上半年稅前利潤就達到了103億美元。

國企出海悲歌

中國難掌握鐵礦石定價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鋼鐵企業各自為戰,被三大礦山各個擊破。

統一談判有多重要?一個可供參考的案例是高鐵談判。2004年,中國啟動《時速200公里鐵路動車組專案》招標,國外各技術廠商均虎視眈眈,鐵道部將談判權集中,明確提出關鍵技術轉讓、價格最低、中國品牌三大條件。

德國西門子出動各種情報機構進行打探,結論為中國最中意西門子技術,因此傲慢的提出了天價費用,僅僅技術轉讓費就索要4億歐元。最後的結果是,在有關上級部門的統一部屬之下,德國西門子被毫不留情的踢了出去,其他廠商獲得了該訂單。

談判結果釋出後,西門子股價暴跌,談判代表回國後辭職。一年後,西門子重新殺回中國。這一次,面對中方“苛刻”的競標條件,他們照單全收,提供了全套高鐵技術。中國對技術融會貫通,最終發展出了中國自己的高鐵產業,成了國際上一道亮眼的名片。

中國鋼鐵行業的整合大幕已經拉開。2016年9月22日,寶鋼與武鋼正式合併,武鋼集團對外發布訊息稱,國務院國資委批准寶鋼集團與武鋼集團實施聯合重組,組建“中國寶武鋼鐵集團有限公司”,共同打造鋼鐵領域世界級的技術創新、產業投資、資本運營平臺,將成為中國第一世界第二大鋼鐵廠。

2018年9月30日,鞍鋼集團完成對朝陽鋼鐵100%股權收購。

2019年6月2日,馬鋼股份釋出公告,安徽省國資委將持有馬鋼集團51%股權無償劃轉至寶武鋼鐵。寶武鋼鐵取得馬鋼集團51%的股權,從而間接持有馬鋼股份45.54%的股權。

但目前來看,鋼鐵行業集中度仍偏低,工信部此前提出的目標是:到2025年,中國鋼鐵產業60%-70%的產量將集中在10家左右的大集團內,其中包括8000萬噸級的鋼鐵集團3家-4家。這也為市場帶來投資機會。

等待鋼鐵行業整合完成,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即便是中國完成整合,鋼鐵生產企業在整個產業鏈的地位也難言樂觀。

中國冶金報釋出的資料顯示,如果不考慮通貨膨脹的因素,在1996年至2017年間,全球粗鋼產量從7.48億噸增加了126%到16.91億噸,產業鏈總利潤額從540億美元增長150%至1350億美元,但同期鋼鐵生產商從產業鏈總利潤中所分得的利潤卻由437億美元減少20%到351億美元。與此同時,鐵礦石和焦煤生產商的利潤則從103億美元暴漲870%到999億美元。

這意味著,對全球的鋼鐵產業鏈而言,2017年之前的22年,產業鏈利潤分配從下游的鋼鐵生產商向上遊的鐵礦石和焦煤生產商轉移。

中國要爭奪鐵礦石定價權,勢必要向上遊鐵礦石專案進軍。研究認為,海外建設優質鐵礦專案不僅可以提升中國鋼鐵工業在成本、環保等方面的競爭力,而且將給專案所在國帶來稅收、就業、人才培養、基礎設施建設及社會經濟發展等方面的切實收益,實現雙方的互利共贏。

事實上,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中國鋼鐵企業開始了投資海外鐵礦石產能的探索,這一時期的併購代表為中鋼集團和首鋼,分別在澳洲和祕魯投資了恰那鐵礦專案和首鋼祕鐵專案。

進入2003年後,以國企為主力,在全球範圍內購買鐵礦石。然而在這一時期,中國投資者接手的多數鐵礦專案因資源品質差而缺乏競爭力,有些專案甚至成為了投資者的“財務黑洞”。

2006年,鞍鋼集團組建全資子公司鞍澳公司。2007年,鞍澳公司與金達必共同出資組建了卡拉拉礦業,共同開發卡拉拉鐵礦專案,雙方股權比例各50%。同年6月,鞍澳公司以3.22億澳元收購金達必12.78%的股份,成為其第二大股東。卡拉拉發展並不順利,鞍鋼多次增加礦建投資,2014年鉅額虧損45.65億元。

2006年,中信泰富以4.15億美元從Mineralogy公司全資購得西澳Sino-Iron和BalmoralIron兩個分別擁有10億噸磁鐵礦開採權的公司,被稱作中澳SINO鐵礦專案。

次年1月份,中信泰富與中國中冶集團簽署EPC承包合同,由中國中冶負責選礦廠及相關設施的設計、採購、建設、除錯及投產。預期工程需要3年,首批礦產將於2009年初投產出礦,在使用中國工藝和技術、中國裝置和中國勞工的前提下,合同總額17.5億美元。在專案的建設過程中,澳洲的人工成本、工程材料等都在上漲,中冶的建設工期,也在不斷延遲。

2013年,SINO鐵礦專案的資本開支達99億美元。2014年、2015年分別進行了17.5億美元、17億美元的稅後減值撥備。

2016年5月,中澳鐵礦專案6條生產線的最後一條才進入除錯,2015年共出口1100萬溼噸鐵精礦,距離中澳鐵礦專案原計劃的2400萬噸/年少了一半多。比原計劃晚了4年,超支80億美元。

2016年,中信集團的資源能源業務虧損68.99億元。公司高管稱,資源及能源業務虧損主要由於中澳鐵礦專案進行減值撥備所導致。

因中澳SINO鐵礦專案,中信還與澳洲礦業巨頭克萊夫•帕爾默捲入糾紛。

中國中冶自己在澳洲的鐵礦石專案也不省心。2008年,中國中冶收購澳洲伯特角鐵礦專案,總投資額約為37.73億澳元(合約人民幣249億元)。中國中冶曾於2012年釋出公告稱,根據仲量聯行企業評估及諮詢有限公司對該專案的初步評估結果,伯特角鐵礦專案資產的預計可收回金額遠低於資產賬面值。

2012年,中冶對澳洲蘭伯特角鐵礦專案等爛攤子買單,虧損近70億。

據統計,整個十一五期間,中企海外礦業併購的失敗率超過95%。

民企力量崛起

國企拓展海外礦權不順,民企力量行不行?

事實上,改革開放40餘年來,在大宗商品領域,也崛起了許多民企,他們默默奉獻自己的力量。

2005年,江蘇沙鋼在澳洲成立全資子公司沙鋼(澳洲)有限公司,聯合武鋼、馬鋼、唐鋼以及日本三菱商社與澳洲必和必拓礦業公司合作,攜手開發澳洲的鐵礦專案。該專案位於世界最著名的鐵礦石生產地-皮爾巴拉地區,擁有1.75億噸優質赤鐵礦儲量。專案每年向中方投資者供應1200萬噸的澳洲優質紐曼鐵礦石。

2008年9月24日,江蘇沙鋼、復星集團、永鋼、河北國豐鋼鐵等十幾家民營鋼廠,試圖組建聯合礦產公司,並達成初步合作框架,新公司的最主要任務就是出海買礦。但因為種種原因,未能成功。

2012年,漢龍集團與喀麥隆政府、澳洲Sundance資源有限公司達成協議,並結成戰略伙伴關係,將共同開發喀麥隆穆巴拉鐵礦石專案。

除了購買鐵礦石專案,有民企還瞄準貿易商。近日,在2020冬季達沃斯論壇“廣州之夜”上,雪松控股簽約併購老牌鋼鐵貿易商斯坦科全球控股有限公司(Stemcor)100%股權。

雪松控股簽約併購斯坦科100%股權

公開資料顯示,雪松控股創立於1997年,全球總部位於廣州,是廣州本土成長起來的世界500強企業、中國大宗商品領軍企業,以2688億元營收位列2019年《財富》世界500強第301位。

斯坦科於1951年創立,總部位於英國,主要從事國際性鋼鐵貿易,曾是全球最大的鋼鐵貿易商之一,年鋼鐵和鋼鐵生產原料的貿易量曾達到兩千萬噸,貿易額超過80億美元。

對於此次併購,有行業人士分析,將進一步夯實雪松控股的國際供應鏈業務,加快國際化佈局。依託斯坦科原有成熟的國際化平臺及網路,雪松控股可快速拓展原有業務的中國出口量,及擴充套件其他大宗商品業務。

但併購並非毫無風險,海外併購往往面臨著風俗、文化、習慣、宗教等方面的差異,這些都是雪松控股面臨的挑戰。

業內人士表示,雪松控股一個企業的力量可能是有限的,但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大宗商品企業“走出去”,不斷加強對上游資源和供應鏈網路的拓展布局,必定能提升中國在全球大宗商品市場的話語權和議價能力。

最新評論
  • 1 #

    買鐵礦石被坑,買巴西牛肉被坑,買南美大豆被坑,買荷蘭裝置人家不賣,唉!難啊!

  • 2 #

    中國進口加拿大鐵礦石,加拿大還徵收我們鋼鐵稅?

  • 3 #

    都是國企。造成的。私有化鋼廠

  • 4 #

    簡單,全國鋼鐵廠按前三年行購鐵礦石比例,合資進立一鐵礦石貿易公司,統一進口,再統一內銷,必掌握鐵礦石定價權,甚至還可相對掌控期貨定價(前提是先存貨兩三月,再調控進貨時間,釋出鋼鐵存貨情況,這個大家知曉的)

  • 5 #

    用國外礦的鋼鐵廠 全部停產

  • 6 #

    別蓋房子了,鋼廠停業重組三年

  • 7 #

    關閉鋼廠,集中度提高

  • 交易者的交易(一)
  • 市場恐慌性下跌,是該抄底還是減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