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投資>

在A股歷史上,曾經有過四次抱團的經歷。

這些抱團的起因各不相同,但從結果來看,其中的三次,最終都以抱團瓦解結束:

2007~2009年,公募基金對金融地產抱團,到了2010年,社融增速轉負,抱團瓦解;

2010~2012年,投資人開始抱團消費,到了2012年底,伴隨著白酒塑化劑爆發,抱團再次瓦解;

2013~2016年,在移動網際網路的蓬勃發展下,投資人又開始抱團移動網際網路,但2016年,併購重組政策開始傳出收緊的訊號,抱團瓦解。

雖然每次抱團的瓦解都有基本面作為導火索,但是在瓦解之前,居高不下的價格都已經給市場提前敲響了警鐘。

但是很少有人能聽見警鐘的聲音。

正如巴菲特所言,居高不下的價格就像一劑麻醉劑,影響著上上下下的推理能力。

A股的第四次抱團,就是我們正在經歷的,從2017年開始,至今仍在持續的消費抱團。

這次抱團在2019年又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過去一年,以茅臺為代表的消費股,迎來了豐收年。

但是自從2020年開年以來,茅臺已經下跌9.09%,而電子、半導體、新能源等科技板塊,在2019年上漲基礎上,今年又迎來了不小的上漲。

歷史又在重演嗎?當下是否是一個轉折點,意味著去年還在抱團消費的公募基金,開始轉向抱團科技了?回顧歷史上的幾次抱團,答案或許不言自明。

2007~2009年:金融地產抱團

2006年,正是金融大幅擴張的時候,非銀金融以300%的漲幅領漲所有板塊,其次是銀行,那些年,銀行和券商都是炙手可熱的成長股。

金融板塊在2006年的大漲堅定了機構持倉的信念,公募基金在2006年年底對金融板塊的持倉高達40%。

業績高增長讓公募基金堅定的持有金融板塊,2007年持續保持在40%以上,到2007年三季度,也就是上證指數衝6000點的那個季度,公募基金對金融板塊配置最高達到48%。

那一年的基金也非常火爆,“你買基了嗎?”成了當年的流行語。

伴隨著信貸擴張,以及股票市場的大牛市,金融板塊業績增速在2006-2007年實現了翻倍增長,2006-2008年,金融板塊業績要明顯好於上市公司整體。

那個時候,投資者逐漸總結出規律,就是金融寬鬆先買金融。

到2007年5月29日,上漲指數已經從2005年6月的998點,持續上漲兩年至4335點,漲了近4倍。

儘管2007年上半年市場大漲, 但對於相對排名的公募基金來說,並不是特別如意,上半年重倉的銀行排名倒數第一,非銀倒數第四。

市場上開始出現了不同的聲音。

比如陳光明後來就說,2007年4月上證指數漲到4000點之後,他變得特別緊張,晚上都睡不好覺。

比如王國斌在2007年的一次採訪中就說:“這一輪泡沫註定會起來,而且會吹得很大,但不知道泡沫何時破滅如何收場,我擔心的是,泡沫破滅的時候,普通散戶怎麼辦?”

後來的結果證明,泡沫破的那天,不僅散戶不知道要怎麼辦,機構也逃不掉。

2007年5月30日,財政部決定將股票交易印花稅稅率由現行1‰調整為3‰,從這一天開始,指數跳空低開,連跌4天半,從4335點最低跌到3404點,4天半時間跌去了近1000點,相當於一次小型股災了。

對於大部分投資者來說,那是一次痛苦的調整,但是,對於2007年上半年發行的6000億偏股型基金來說,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建倉機會。

畢竟巴菲特說了,股價不振最主要的原因是悲觀的情緒,有時是全面性的,有時則僅限於部份產業或是公司,我們很期望能夠在這種環境下做生意,不是因為我們天生喜歡悲觀,而是如此可以得到便宜的價格買進更多好的公司。

在市場陷入悲觀的時候,這些發行的基金開始加倉金融。

從2007年6月5日中午開始,市場開始反彈,新增資金繼續加倉金融,金融板塊一改頹勢,攜手週期加速上攻,最終,到2007年10月見頂之時,排名分列第三第四。

存量資金對金融地產板塊的配置,一度高達48%。

2007年,火爆的不只是股市的金融地產板塊,房地產市場也熱氣騰騰,很多地區的房價在那一年直接翻倍。

但其實,巴菲特那句話後面還說,以上所述並不代表不受歡迎或注意的股票或企業就是好的投資標的,反向操作有可能與群眾心理一樣的愚蠢,真正重要的是獨立思考而不是投票表決。

公募基金的抱團,又何嘗不是一種集體的投票表決?

到了2007年10月16日,上漲指數定格在6124點。

如果你在這個時候買入房子,可能現在還好。

但如果你在這個時候買入銀行股,你想解套,已經是十年之後的事情了。

因為緊隨其後的就是2008年金融危機,非銀金融全年下跌68%。

儘管後來有“四萬億”續命,讓金融板塊再度輝煌了一段時間。但是到了2010年4月份,公佈的前三月新增社融增速為-4.3%,為2005年三季度之後首次轉負。

這次抱團開始徹底瓦解。

到自2010年4月中旬開始,到2011年7月中旬,金融指數整體下跌了20%,而同期剔除金融的指數居然還上漲了2%。

2010年~2012年:消費抱團

在金融股日漸沒落的時候,消費板塊開始悄悄崛起,聰明人已經提前察覺到了苗頭。

2010年一季度釋出2009年年報的時候,投資者驚訝的發現,消費板塊中食品飲料業績增速達到88%,遠高於金融板塊的業績增速。

這是實打實的業績。

隨後,消費板塊業績最早復甦,在2009-2012年長達四年左右的時間,企業排名始終是前二的板塊。

2011年二季度開始,投資者終於決定重新買回將原來拋棄的消費股,並在2012年一季度對消費的配置比例達到31%,創下了當時的歷史新高。

居高不下的價格就像一劑麻醉劑,影響著上上下下的推理能力。——沃倫•巴菲特

再高的價格,也不會漲到天上去,只是還需要一個導火索來讓它坍塌。

2012年11月,白酒“塑化劑事件”爆發,緊隨其後,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央政治局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絡群眾的“八項規定”。三公消費受到抑制,

2012年四季度開始,麻醉的投資者終於清醒,意識到情況不妙,開始減持食品飲料的股票。第一次對消費股的抱團開始瓦解。

投資人宛如渣男一般,昔日被大家搶著擁抱,一口一個“小甜甜”的消費和金融板塊的藍籌,到2014年二季度時,已經變成了“大爛臭”。

2013年~2016年:移動網際網路抱團

離開了消費股的機構,開始尋找新的方向。

2012年年底的時候,公募基金對資訊科技板塊的配置還只有7.4%。

2013年一季度,情況突然逆轉,大家都認為資訊科技板塊一點希望都沒有的時候,2013年一季度資訊科技板塊整體業績突然從負轉正,達到32%。資訊科技板塊開始悄悄崛起了。

這一年,智慧手機迎來拐點,3G網路普及,隨後2013年11月釋出4G牌照,正式進入4G時代……

種種一切,構成了2013年-2015年TMT板塊的牛市基礎。

從2013年一季度開始,機構投資者開始快速加倉TMT板塊,持倉比重迅速提升至2013年三季度24.4%,資訊科技板塊在2013年實現了一枝獨秀。

我們熟悉的樂視網,股價在2013年-2015年之間曾翻了數十倍,而現在,賈躍亭人已不在國內了。

2015年也是爆款基金頻發的一年,50億以上規模的偏股型基金髮了50只,100億以上了發了10只,基金公司的銷售從來沒有這麼幸福過,因為客戶都是在搶而不是在買。管理這些產品的都是過去兩年重倉資訊科技板塊的贏家。自然毫不猶豫的加倉資訊科技。

公募基金、私募基金、融資餘額在2015年上半年實現了共振,瘋狂買入各種資訊科技股票,有申購認購就加倉原來的重倉股,中證資訊指數在2015年的上半年,漲幅高達147%,創業板指更是從1000點左右,漲到4000點,漲幅達到4倍。而估值雙雙突破了100倍。

這一次也沒有漲到天上去。

2016年3月開始,併購重組政策開始傳出收緊的訊號,加上移動網際網路紅利逐漸消退,資訊科技指數業績增速進入下行趨勢。

從2016年一季度開始,機構開始持續減倉資訊科技板塊,抱團又一次瓦解,昔日的十倍股大幅下跌的不計其數。

樂視網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走向了一去不復返的下跌之路。

2017年~?:第二次消費抱團

馬克·吐溫說,歷史不會重演,但是會押著同樣的韻腳。

科技抱團的結束,意味著新一輪的其他抱團正在悄悄崛起。

2016年一季度開始,社融增速大幅放量,信貸的放量意味著經濟要起來。

但是經過了若干輪刺激之後,開始學精明的投資者們對於信貸放量對金融板塊業績的推動已經不抱太高的預期了,直接跳過金融板塊,轉投消費的懷抱。

在加倉消費後,除了家電板塊業績逐季度提升外,其他消費板塊仍然保持穩定,於是,2016年隨後幾個季度,機構進行了觀望。

那段期間,除了資訊科技板塊遭遇明顯減倉,其他行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增加,但是方向並不明確。

但這一年有一個不速之客——滬股通。

實際上,自2014年開通以來,滬股通幾乎沒有什麼存在感,2015年底累計買入金額餘額只有870億。

但從2016年開始,北上資金開始持續增倉A股,那時候還沒有什麼人注意到,因為一直到年底,北上資金只買了450億。

2017年開始,沉寂已久的食品飲料在七年之後終於開始受到投資者重點關注。

但是三公消費受到抑制,家電面臨天花板,消費需求的問題如何解決?

這一年,一個新概念橫空出世——“消費升級”。

2017年開始,機構終於就消費達成了一致,開始大幅加倉食品飲料,從2016年18.3%到2018年二季度接近30%。再加上加倉的醫藥中也有大量消費屬性的標的,對消費抱團基本形成。

2017年三季度開始,國內機構攜手北上資金,到2018年1月底將消費板塊估值打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然而好景不長,從2018年6月開始,風波不斷。

上半年資管新規開始實施,去槓桿加大力度,信用收緊訊號預發明顯,新增社融負增長。

在這個緊張的當口,中美貿易摩擦開始升溫,出口企業雪上加霜;到了7月20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國稅地稅徵管體制改革方案》,明確自2019年1月1日起社會保險費由稅務部門統一徵收……

種種一切,讓抱團的資金陷入了懷疑,而此時,酒飲料的業績增速確實從高位開始有所回落。

終於,2018年6月開始,消費板塊開始大幅調整。那個時候,很多堅定的消費板塊的投資者都選擇了放棄。

我們把時間拉回到2018年,公佈完三季報的單季度只有個位數增長的貴州茅臺在次日跌停。

那段時間,身邊很多朋友都在等著茅臺更便宜一點。

但是,在那段期間錯過茅臺的人,再也沒有等到那樣一個機會。

到2018年底,投資者對消費板塊的配置明顯降低。

但伴隨著2019年的來臨,外資開始湧入,華爾街的金融家們也不能免俗地延續了抱團,開始瘋狂購買A股茅臺平安這些核心資產。

儘管巴菲特也曾批判過華爾街的人,但這一次,這些來自海外的外資到了國內,一夜間變成了“價值投資者”。

事後證明,被外資抱團的也不都是好的公司,比如曾經被外資買爆的大族鐳射,爆雷後就狠狠打了市場的臉。

外資帶來了大量的資金,再加上2019年央行的放水,引發了股市的上漲,還在2019年坑裡掙扎的投資人突然發現,市場的錢好像突然多了,疲軟了一年的A股就那麼猝不及防漲起來了。

等到很多人反應過來時,市場已經跑的遠遠的了。

在這一次上漲中,茅臺又一次一騎絕塵,遙遙領跑。

這一次,茅臺從坑中爬起來,完成了從500塊到1000塊的上漲只用了半年,完美演繹了昔日的我你愛答不理,今日的我你高攀不起。

白酒帶領著消費板塊,成為了2019年上半年最靚麗的風景。

2019年中報顯示,公募基金中,股票型基金和偏股混合型基金對食品飲料的配置已經達到了首位。

儘管那段時間,市場各種預測聲音不斷,消費板塊之後,下一個起來的會是誰,但到了年底大家發現,白酒還是2019年的老大。

公募基金在2019年又一次抱團了消費股,不只是消費類的基金,甚至那些以高階製造、智慧製造為主題的公募基金,很多也是買了一肚子的平安和茅臺。

這一次什麼時候眾人鳥獸散?

改變信仰的,永遠是業績的增長

所有抱團抱到最後,讓大家改變信仰的,是業績的增長。

回顧過去,每一次抱團的終結,都源於業績的變化給投資人帶來了意料之外的驚喜或驚嚇。

2019年已經變成過去了,很快,上市公司年報披露就要拉開帷幕,不知道這次又會有哪些雷聲滾滾,又會有哪些出乎意料的驚喜。

回顧2019年,可以說是又一次消費抱團的輪迴,只是這輪抱團何時結束,目前尚不可知。

而開年以來,以茅臺為代表的消費類資產開始下跌,似乎已經開始暗示抱團資金的瓦解。

這些資金一旦拋棄消費後,會去哪裡呢?

如果關注到投資人和機構的2020年策略,會發現很多投資人看好科技板塊。

而資料也證明了這一點。

根據最新披露的基金四季報,從重倉股的行業分佈中可以看出,電子板塊配置比例連續三個季度持續增加,四季度,科技板塊(電子+計算機)的總持有比例為6.8%,比例已經超過了食品飲料。

此外,電力裝置及新能源的配比也在增加。

沉寂了許久的傳媒板塊在2019年四季度進入了主動權益類基金的前十大重倉行業,四季度,中信一級傳媒指數上漲了7.14%,在中信30個行業中,排名第四。

所以,下一個被抱團的板塊,會是科技傳媒嗎?A股歷史上消費抱團變成科技抱團的情形,會再次重演嗎?

未來不可預測,我們無從得知。

讓我們用鄧普頓這句經典的話來結束本文:

“在悲觀主義瀰漫的時候牛市初生,在懷疑主義瀰漫的時候牛市初成,在樂觀主義瀰漫的時候牛市成熟,在人人陶醉的時候牛市結束。”

延伸閱讀:

  • 交易者的交易(一)
  • 如期滿倉板,但我很慫很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