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資本市場的供給角度分析,至少有六大供給。
一是基礎制度的供給,即註冊制和退市制。關鍵的一點,要把註冊制推上去,退市制必須同步推進。要把退市制作為註冊制健康發展的基礎和前提。美國納斯達克的上市公司若干年就會更新一遍,公司總量大體不變。優勝劣汰,有進有出,是資本市場晴雨表的表現,是資本市場資源優化配置的表現,是資本市場的生命力所在。
二是缺少長期資金,這也是供給側的問題。有賣方就有買方,有企業供給就有資金供給。中國的資本市場缺少長期資本,以去年為例,全年總交易量中的92%左右是1.45億散戶。美國相反,90%是機構長期資本,不到10%是散戶,是短期資金。所以,在中國,主力投資者就是散戶,即個人投資者。
有人說散戶素質不好,其實不是散戶的問題,是機制和制度的問題,其實是長期資本不到位的問題。長期資本不到位,當然就是短期資本為主。所以,不要去埋怨普遍性的問題,普遍性的問題一定和制度安排、體制機制有關,不單純是企業經營或者投資者的素質問題。
在長期資金這個問題上,最要害的是保險。以美國為例,養老保險有三大支柱,一是政府的社會保險基金,二是老百姓買的商業保險;三是企業為職工買的企業年金。大數來看,三大保險系統的資金量有40%左右在股市中。
美國股市總市值約30萬億美元,其中9萬億~10萬億美元由三大養老保險基金持有;剩下20萬億美元中,工商企業股東層長期持有不炒作的比重有一半;剩下10萬億美元則主要是各種私募基金、公募基金或者對衝基金等機構投資者,散戶佔比不到10%。這樣的結構中,買進賣出,就是戰略性的長期資本和企業之間的交換和博弈。
從中國的情況看,政府的五險一金和老百姓買的商業保險都在不斷增加,主要缺年金。雖然已經形成制度,但買年金的企業很少,要把這一塊搞上去。為什麼美國企業都為職工和高管買年金呢?除了企業管理和凝聚力外,很重要的是美國政府制定了所謂“401K”的制度和政策,任何企業為職工買年金,企業出的錢部分可以抵扣企業所得稅。
龐大的年金資金可以到資本市場做長期投資。國際上,一般把年金的50%投資貨幣基金或債券,50%直接投資股票。美國人有9萬多億美元年金,就有4萬多億美元在股票市場裡,還有4萬多億美元買的是債券或者貨幣基金。總體來說,就是長期資本要逐漸建立起來,這也是供給問題。
三是證券公司的資本中介功能。中國的證券公司一般有五個執行功能:一是經紀業務,二是自營業務,三是IPO發行業務,四是投資顧問,五是固定收益,缺少全世界投資銀行最重要的一個功能,即資本的中介功能。
證券公司最關鍵的業務是什麼?是資本的中介功能。銀行是資金的中介,老百姓的錢不是銀行的,銀行把老百姓的存款作為債務,然後做貸款;保險也是運用老百姓的理財資金,實現中介投資的功能。
中國的證券公司缺乏資本中介功能。全世界的投行在每年的季報年報裡,都有其掌控和運用客戶資金,實現了多大的資本中介能力。例如一個大的證券公司,有1萬億元客戶保證金,客戶保證金當然是客戶的,不能動,但是如果跟客戶協商了,形成協議,這筆資金可以根據投資銀行自身的資本信用相應從表外變成投資銀行表內的信用,進而發揮資本的中介功能。全世界的投行都有這一塊業務,我們證券公司卻沒有。
中國股市有40多萬億元的市值,每天都會有十幾萬億元沉澱資金,通過基礎性制度的改革,建立新的投資規則,證券公司就會形成萬億級的資本中介能力,場外資金無序配資、亂象叢生等問題會得到消除和抑制。
四是上市公司的再融資、資產重組和回購登出、分紅的制度建設。上市公司融資,一是IPO,二是再融資,三是資產重組,資產重組也能擴張資金。我們的IPO上去了,再融資功能基本沒有,缺少配股、送股、定向增發、公開增發、發售、轉增股等功能。往往一個上市公司上市以後,10年、20年沒有再融資。還有資產重組、資產併購也是資本市場的一種基本制度,有一段時間封凍,現在又啟動了。
上市公司還有一個經常要考慮的功能,就是回購登出。中國資本市場建立近三十年來,中國股市沒有一個企業搞回購登出、存貯或獎勵,因為公司法不允許企業回購。公司法出臺的時候是1990年代初,資本市場還沒起來,是針對一般意義上的非上市公司來討論的。為此,去年10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關於修改〈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的決定》,這個修改為資本市場今後的回購登出、存貯、獎勵提供了法律依據。
對於回購登出,大家往往理解為對市場護盤託底的行為。實際上,回購登出更重要的功能是一種不繳稅的分紅。越是好的上市公司,越是創新型的健康發展的上市公司,越會不斷地回購登出,回饋投資者。
五是和我們的機構投資者有關。現在公募基金有13萬億元規模,私募基金有12萬億元,加起來是25萬億元。他們在中國資本市場上發揮了什麼作用呢?
基金公司購買貨幣基金、買債券的方向沒錯,比如美國年金也是50%買貨幣基金、企業債券等,但是也不能過了頭,變成了百分之八十、九十買債券、買貨幣基金,15%投入股市。這個也要討論,逐漸地改善,這是個基礎制度的供給問題。
最後一個供給側改革當然就是科創板。相對於A股,科創板在制度變革上有三個重要方面:
一是由於科技類創新企業產生的時間短,業績不穩定,它不會像傳統企業和常規企業一樣,有三年五年的利潤週期,但又需要多輪市場融資,所以准入門檻有所放寬。
第二,市場融資一旦進入以後,融資的錢是幾億元甚至幾十億元,那這些搞科技創新的創新人員,哪怕他發明的專利值幾十個億,但是其最初的股權可能就是幾百萬元、幾千萬元,了不得一個億,被幾十億、幾百億一融資,按股比大小一算賬,就微乎其微了,所以在這個意義上,就有了公司治理上的同股不同權的安排,哪怕股東們佔了90%多股份,在日常經營中,科技創新的帶頭人要有決策權。
第三,允許紅籌和VIE架構公司上市也是重要變革。
通過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和調整到位後,中國金融的三個組成部分:信貸、債券與股票對實體經濟的資金供給就會出現一個協調的比例。我認為比較合理的結構是:40%是銀行貸款,30%是債券,還有30%左右是股票市場和各種私募基金的股權投資,即4:3:3。當然這是一個較長的過程。我們不太可能做到像美國那樣,70%是股權、30%是債權。我們的努力方向是70%債權,這70%的債權裡有40%是間接融資,30%是直接融資,即債券,還有30%是股權,這需要至少十五年到二十年時間的緩慢發展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