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投資>

講個自己的故事:9年前,那會還在上大學,第一次接觸到股票就被它的魅力深深的迷住了。正好讀的金融學,於是在上課的時候也不再感覺老師講的理論是空洞的了,自己也開始主動的進行股票方面的學習。別的同學在自習室備考各類考試,我在自習室畫著K線圖,對照手機股票軟體研究多空形態,那段時間剛好是考研的備考期,還算是有點耽誤學習。

於是就這狀態,在沒畢業的時候就開始踏入股市的征程,第一筆較大的啟動資金是老媽給的(老媽後來有陸陸續續給了我的部分資金,父母總是無條件支援孩子的夢想,只要是正確的、熱愛的),結果交易了半年陸陸續續的虧光了,和我想的根本不一樣。我勒個去。那段時間的投資邏輯主要是使用的技術分析為主的方法,這算是我的啟蒙,這一點我在接受雪球網採訪時也談到過。後來工作之後,開始去券商學習、不斷購買投資書籍學習、想投資前輩請教,終於基本上目前市場上主流的投資方法都有所掌握,並且精專其一而兼採旁家。如基本分析、技術分析、量化分析、資金分析等,我不排斥任何有用的投資策略或者套利方法,我期望做一個融會貫通的職業股市投資人;投資標的的研究上,也有的放矢,把精力用在刀刃上:以白酒股票為主要研究領域,兼研整個大消費板塊。題外話,在雪球寫作半年,只寫白酒,被雪球評委白酒達人推廣。

喜歡、熱愛,都沒問題,但是涉及到吃飯這個東西,就需要慎重的考慮和計劃了。我現在沒結婚,還可以把自己的現金不斷的投入股市中去,即使股市在短期或者1,2年沒不給我回報也沒問題,只要方向是對的,最終就會贏!但有個問題是:我現在在股市的資金量並不算特別多,如果單純依靠股市的投資回報給我的現金流,我並不能成長得很快。而且還有一個致命的問題是:投資中把自己的資金買完後,碰到優質股票下跌到一個合理價格時,沒有資金加倉。發現優質績優股票後,知道買入短期1,2年內的投資回報不會很大,但是未來前景是可觀的,方向是對的,必須買,因為未來3,4年給我的投資回報是喜人的。但是仍然沒有資金去加倉!因為自己投入到股市的全部資金相較其他投資人來說太少,所以我不得不非常深刻的反思這個問題。

以前自己一直做著一個夢:有人問我,XS你以後準備靠什麼生活。我回答,"投資股票"。有人問我,XS,你準備做什麼事業做一輩子。我回答,"投資股票"。有人問我,XS,你一天的時間是怎麼安排的呢?我回答,"研究股票,充電學習"。前不久,我的投資老師問我一個問題:你現在把倉位全部買完了,手裡沒有資金了,你遇到機會時拿什麼資金融資呢?還有你以後要結婚生子,你如果資金量還不做大的話,那必然是不能等待短期的忍耐,錯過一些低風險的機會!我意識到,我必須要慎重的重新再思考這個問題了。因為錢的兩頭是"開源"和"投資",如果只有投資,沒有開源新的現金流流入的話,不能支援後者更好的施展金錢的魅力。其實很多大咖在資金量小的時候,都面臨過我現在這個問題,甚至有的現在也面臨著這個問題,所以有很多流入股市的資金它們追漲、殺跌,其實有的時候並不以操盤手的意志為轉移的,因為他使用的這些資金是融資來的,都有融資期限和成本,所以他必須要在一段時間內進行資金最大化的使用,因而即使是價值投資者,他也會追個熱點、炒個預期,快進快出以下,當然他們的能力也很強,有很強的風控能力,這一點目前我做得不太好。

而且還有一個問題是:資金的大小是相對的。比如500萬在我眼裡算是比較多的資金,這是站在我的角度;但是站在手握幾千萬上億的投資人眼裡來說,這不過是多少分之一。所以500萬對我來說是全倉,對這類投資人來說是10分之一不到的倉位。這樣對待風險的態度也是不一樣的。因而對我來說,如果想要在股市上有一番作為,我必須要有一個源源不斷提供我資金的"水源",它就像《西遊記》中東海的泉眼一樣,為我提供兵馬糧草,讓我在股市上馳騁,建功立業!想明白這個問題,創業賺錢則是我必然要做的一件事,當然現在也在持續的做,創業也有創業的好處,畢竟也是一種非常值得感受的人生狀態,我敬佩的企業家孫陶然先生說過:創業是和平年代最絢麗的度過人生的方式!只是最初,我害怕自己平衡不過來時間、精力,因為我太了解我自己了,我不是那種多面手什麼都做得優秀,我擅長抓住一個點猛紮下去,也就是"專注做好一件事"。所以目前,我需要平衡好自己的創業和投資的天平,不斷的把能力增強,把這兩方面儘可能的做到自己的最佳。也想通了,不過有舍有得,把其他吃喝玩樂的時間拿來投入到這兩方面,免得只取得一個平均收益!

下面講一些關於"浮存金"的知識,這是最開始從巴菲特先生那裡接觸到的。巴先生投資很成功,但是他也需要"水源"——也就是現金流,來支撐他不斷的加倉股票或者度過危機。但是巴先生專注投資,並沒有如我所言的創業賺錢,那麼它的資金怎麼來的呢?僅靠那一點私募募集的基金就夠了嗎?不是的,他的部分投資資金來源渠道就是"浮存金",他雖然沒有自己創業,但是他收購了很多個保險公司,所以這些保險公司的現金流入,就被他拿去進行股票投資。就連大家熟悉的,他自己最初的公司伯克希爾哈撒韋,也是主營業務是保險,尤其是財險,這一點大家可以從巴菲特每年的年會報告中看到。

眾人皆知,保險浮存金成就了巴菲特,以此為根基的企業經營運作手法更是打上巴菲特的獨有標籤。"保險姓保"的滔天輿論下,我們更有必要審視那段曾經的歲月。

資產負債驅動型疾走的日子中,神州熱土平添無數巴菲特擁躉。多少大佬、巨鱷自詡這位美國老頭的信徒,並以此大肆佈局保險行業。左手滾滾保費現金流,右手投資令旗高舉高打,縱橫捭闔資本市場。

浮存金造就了今日的伯克希爾,那麼資產負債驅動型可否造就中國的伯克希爾?其間差別、差距何在?

為什麼會選擇保險浮存金:

源自低成本甚至負成本的誘惑

"現金就像氧氣,99%的時間裡你不會注意它,直到它缺席。"

這是巴菲特對自己投資原則的一句概述,而為他提供氧氣的,就是保險浮存金!

根據伯克希爾年報的描述,保險浮存金主要是指客戶所繳納保費在扣除必要費用之後可以進行投資的部分,它包括尚未支付的賠款、理賠費用、未滿期保費、延期保單成本、延期再保費用等等,在財務上屬於"應付賬款"。

浮存金的所有權並不屬於保險公司,但投資收益權是屬於保險公司的,這正是巴菲特"空手套白狼"的奧祕。肉在手上過,總會沾點油。

巴菲特的保險浮存金有多少呢?2016年的數值是910億美元。按他20%的平均年收益率計算,巴菲特能獲得180億美元以上的收益。

那麼獲得這些浮存金的成本是多少呢?

沒有成本!甚至負成本!

這是巴菲特親口說的,伯克希爾在2016年報中驕傲的宣佈,在過去五年裡,浮存金的成本是negative,負值!

依靠源源不斷的浮存金,在長期滾動投資的積累下,巴菲特完美演繹了複利神話,他的平均年收益率為20.5%,這個數字或許和姚振華身價2016年暴漲十倍,或者和暴風神股的連續29漲停難以比肩,但是這是平均年收益率,巴菲特看重的是滾雪球式的成長。

以20.5%的收益率滾動十年,淨收益是5.5倍,滾動二十年,淨收益是40倍。

從1967年收購保險公司開始,在浮存金的支援下,巴菲特已經滾了50年的雪球。

用時間沙礫砌成的偉大雕像,才是股神!

伯克希爾年度浮存金(百萬美元),雖然近幾年隨著美國保險市場競爭加劇而增長緩慢,但由於伯克希爾在近三年保持了承保盈利,規模龐大的浮存金仍然保持了負成本。

為什麼會選擇財險:

源自財險一年一清的資金屬性,相比壽險風險、虧損可控度更高

吐露一個數字,伯克希爾連續10年取得承保盈利,賺取了186億美元的利潤。那麼巴菲特旗下有多少家保險公司呢,根據媒體公開報道,巴菲特先後共收購了50多家保險公司。一個這是不折不扣的保險帝國。

熟知者都曉得,巴菲特偏愛財險而不喜歡壽險,最多也就是通過再保險公司做做壽險再保險業務。

為什麼?其實說破了很簡單。因為巴菲特非常清楚要用保險來做什麼。

一年一賠的財險才是最適合他的,承保虧損就相當於浮存金使用成本,只要控制住承保虧損的規模,投資就是安全的、可持續的。如果實現承保盈利,就像伯克希爾年報中提到的那樣,成本就是negative,完美!

一言以蔽之, 財險業源源不斷的浮存金讓他可以持續進行價值投資,直到影響管理層,釋放出企業的成長價值,完成從價值投資到成長投資的質變!

還容易被人忽視的一點是,財險的風險管理業務遍及各大行業,這讓巴菲特有充足的資訊來判斷投資物件是否擁有成長潛力,是否存在風險隱患,成為他觀察企業的放大鏡。

為什麼沒有選擇壽險:

風險難控,成本過高

壽險保單來錢很快,尤其是躉交業務,短時間就可以撐起收購萬科的資金規模,滿足經營者呼風喚雨、撒豆成兵的快感。

但是壽險的獲取成本很高,以曾經風口浪尖的萬能險為例,屬於高現價產品,除了較高的結算利率成本之外,還有2%左右的銷售渠道成本,整體負債端成本在6%-9%左右。

長期壽險產品更要面臨利率風險和長壽風險這兩大隱患,全部分攤下來,負債端成本其實很高。作為成長投資者,巴菲特是不會允許在資金裡埋下這麼深的地雷的,他需要的不是短期的大量現金流入,而是穩健的、低槓桿的、源源不斷的現金流。

這和國內那些大佬們運用壽險現金流縱橫資本市場之路南轅北轍。拋開割韭菜、賺快錢等爭議詞彙,僅從業務角度而言,大佬們與巴菲特對於保險的認識差別恐怕在於"對保險資金的風險、槓桿"的不同理解吧。

可謂,道不同也。

注:年報中的部分主體並未明確註明是從屬於Berkshire Hathaway Primary Group,而根據上下文意思,它們應當是由Berkshire Hathaway Primary Group控制,因此在表格中列入其旗下範疇。

為什麼是巴菲特趟出了伯克希爾之路:

投資眼光固然重要,管理才能方是內部動力

財險並不是萬能的,為何只有在巴菲特手上的財險,才成為成長投資的神器?

一方面固然是由於巴菲特精準的投資眼光,而容易被人忽視的另一個方面是,巴菲特出眾的經營管理才能。

2015年巴菲特致股東信中的這段話充分闡釋了他的保險經營才能:

本質上,一個穩健的保險公司需要遵守四大規則,它必須:(1) 理解所有會讓保單發生損失的風險;(2) 謹慎評估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損失;(3) 設定保費。平均而言,保費需要高於可能發生的損失及運營費用總和;(4) 願意在無法獲得合適保費的情況下放手。許多保險公司都遵守前三條規則,卻忽視了第四條。他們無法拒絕競爭對手正在積極爭取的業務。

在巴菲特的掌舵下,伯克希爾很清楚自己的定位:它是一家投資公司,保險只是獲得浮存金的工具,控制承保虧損才是第一要務。在這樣的定位下,伯克希爾重核保甚於重盈利,非常謹慎的選擇自己的業務,這使其持續實現承保盈利。

當然,這並不是說其他保險公司就沒有經營才能,只不過他們的定位更多是爭搶保險業務,而不是為投資服務。

美國財險業近20多年來的承保利潤和投資收益

從美國財險業近20多年來的承保利潤和投資收益規模就能看出,行業長期處於承保虧損狀態,全靠投資收益來撐起總利潤。像伯克希爾這樣持續承保盈利的,算是鳳毛麟角了。

為了說明巴菲特經營才能特舉一個案例:GEICO的重生。

GEICO,一家成立於1936年的保險公司,1995年伯克希爾收購GEICO的時候,它的市場份額只有2.5%。

據悉,巴菲特青睞GEICO的原因在於其堅持發展與客戶面對面的直銷,維持低運營成本,缺點亦明顯,過於節省,無力開拓市場。

而這一切,在巴菲特駕臨之後,開始地覆天翻。他慷慨地告訴GEICO的營銷人員,開發業務時"錢不是問題"。

隨後10年間,GEICO的廣告費用增長了50倍,年度廣告支出超過了5億美元。而效果被公認為四個字:"突飛猛進"。

GEICO打出了幾乎所有美國人都耳熟能詳的廣告:用15分鐘節省15%以上的車險保費!

從廣告費1000萬美元,到5億美金,巴菲特讓那個曾經低調的老牌保險公司,現在已經在保險消費者中擁有超過90%的知名度,2014年份額達到了10.8%,已經成為美國第二大商業車險公司。

另外,GEICO還是保險界率先使用網路和社交媒體的主體之一,也是車險業中最早為顧客提供手機應用的主體之一,可以用移動裝置隨時詢價、購買保單和管理賬戶。

所以由此可見,巴菲特雖然沒有創業做公司,但是他通過收購公司,依然在施展他的經營能力,即使巴菲特不做投資,他經營好一個保險類的公司也是綽綽有餘,雖然沒有他做投資那麼閃耀。

那麼有人不禁會問,一定要這麼複雜嗎?何不能直接從股市上賺取現金流呢?其實這樣的方法也有,需要的資金量也不大,也就50萬就可以按照一種特定的賺取現金流的交易策略進行在股市上賺錢,下面也給大家介紹一種我此前收集並且學習的一種方法。發明這種方法的人是個草根股民,沒有高大上的理論,但是招招都很使用,並且這個人還獲得過上海第一財經舉辦的《股市天天向上》第二季的冠軍,他就是王建平。

王建平是《股市天天向上》最為傳奇的選手。

當年參加節目時王建平44歲,是來自上海的一位曾做過計程車司機的草根股民,參加節目時的股齡是18年,因為參加了電視節目《股市天天向上》第二季並奪冠其在節目中展示的自創 "五毒俱全法"不斷為人們所熟知:其具體操作是:"3+2+2+1+1+1"——長線、中線、波段、短線、T+0、流動資金——分別按:3:2:2:1:1:1配置資金。同時,王建平還擁有一套完整風控體系,短線止損點為3%到5%。那麼他究竟這個"五毒俱全炒股法"為何讓他炒股如此成功呢,下面我們來一探究竟。

王建平在節目中介紹"五毒俱全炒股法"時說道":"其實就是要學會合理地分配資金。先將資金'一九'分成,一作為流動資金,九作為炒股資金,再將炒股資金按3:2:2:1:1的比例分成5份。其中30% 是底倉的長線資金,20%是3個月到半年的中線資金,另外20%用來做一個月左右的波段,10%則是短線,另外10%用來做T+0。""五毒俱全炒股法"大致意思是,30%的底倉,20%中線,20%波段,10%短線,10%做T+0操作,10%永遠做流動資金不用。

在大盤趨勢向好即多頭排列時,30%+20%+20%=70%的倉位都是持股的,10%做短線,10%做T+0(每天必須賣出的,這部分永遠不過夜),反覆做10%+10%這2部分。當大盤高位趨勢掉頭後首先把20%+20%=20%這部分賣出,即可降低成本同時控制風險,趨勢向下的話,10%短線的部分3%止損,10%T+0的資金不過夜。具體的操作是怎樣呢?

那接下來就詳細為大家轉述一下他的這個"五毒俱全"操盤方法:以"3+2+2+1+1"的比例分配資金和倉位,即,一年只選定並盯住一隻股票(這點很重要,節目中王建平和另外我喜歡的一位選手歐陽振宇,他們從股市中賺取現金流的方法都是一年只做一隻股票。歐陽振宇從3萬元做到了2000萬,是一位沒上過大學的草根選手),然後抓住大週期的上漲趨勢,從頭跟到尾地這樣運作——1、3成資金作為底倉長線持有;2、兩成資金做中線;3、兩成資金做波段;4、1成資金做短線;5、1成資金做"T+0"解釋一下這其中幾個關鍵點:1、這些資金和倉位配置的總和,只用到了總資金的9成,還有一成作為流動資金,輕易不會入市的,也就是說,無論何時都不滿倉,最多9成倉位持股。2、當行情趨勢轉為向上的時候,兩成中線資金和兩成波段資金入市持倉;一旦上升趨勢改變,這兩部分共4成的倉位,馬上離場,撤離股市,轉入銀行。3、三成長線資金則長期在場內持股(他沒有強調入市點位和時機,借題發揮一下:即使是長線倉位,也要儘量選擇相對既安全又高效的時機和點位進入,比如相對安全的低位,最好是起漲區域)。4、各佔一成的短線倉位和超短倉位,屬於常年在場內頻繁進出的,以不斷攤薄長線倉位持股成本——但是,短線倉位虧損達3%-5%時,必須止損;超短"T+0"絕不持倉過夜,最晚到交易日臨近收盤前,"T+0"倉位必須出來!5、選好一隻股,像螞蟥一樣叮上去,一路不斷吸血,閃展騰挪、若即若離卻又始終不撒嘴,在大週期行情沒有徹底完成之前,讓主力甩也甩不掉!

雖說他的方法是有點專業,難了點!當然啦,根據各時間週期倉位配置的比重不同,下功夫的重點,也不一樣:最主要的還是盯緊長線和中線波段的進退點,而短線、超短,雖然不可偏廢,但鑑於倉位 極輕,只需擇短線技術精華的要點去掌握就可以了,不必非得專門修煉成一個真正的短線高手——這種模式當中,對短線倉位操作,個人以為,關鍵時候要能做到: 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無論盈虧,見苗頭不對,要捨得在第一時間毫不猶豫當機立斷、趕緊止盈或止損離場!寧可踏空、錯過好行情好機會,也堅決不去糾纏不 休,要絕對避免當斷不斷越陷越深難以脫身!

介紹完巴菲特和王建平的賺取現金流的方法,我們要明白,不管哪一種,我們都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為自己的投資建立"浮存金",這樣保證現金流入的情況下,我們才有閒錢進行加倉或者度過危機,甚至生活。

為什麼我一再強調"現金流"這個概念,因為這個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甚至參考,不管是做企業還是做投資,這都是最終的目的。君不見,股票的絕對估值法——自由現金流貼現法,不就是以"獲取未來企業現金"的假設作為公式的計算前提麼!這裡再以上海國家會計學院郭永清教授對"現金流"的闡述作為結尾,我非常喜歡這一段話,我覺得這才是我們做企業、做投資,甚至股民看財報等的最核心的參考標準:

創造價值的公司才能長期生存,損害價值的公司早晚會被毀滅,因此公司的目標就是為價值而生。在財報分析中,我們很少對"價值"進行定義、界定和明確。我們在很多場合泛泛地運用"價值""價值量"等概念。但是在實際工作中,這些概念過於寬泛、無法界定又很難用技術工具衡量,因此這些概念在財報分析工作中顯然無法使用。

我們認為,財報分析中的所謂"價值"至少具備以下幾個基本特徵:①可以明確界定,有比較確切的內涵和範圍。②具有很強的包容性,能夠通用於公司管理的各個領域,指導公司的管理活動。③可以計量。④可以標準化,也就是說,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不同的公司指的是同一個概念和內容。最常見的與財務管理的"價值"相關的概念就是利潤和現值。我們認為,以現金流和自由現金流的現值作為"價值"的核心,可以滿足上述特徵:①現金流和自由現金流可以明確界定。自由現金流即公司在維持原有營業規模的基礎上,通過經營活動所取得的現金淨流量。②現金流和自由現金流可以具有很好的包容性,適用於公司的戰略規劃、投資決策、籌資決策、營運決策等各個領域。③可以計量。④可以標準化。不同企業、不同時點的現金流都可以統一到同一個標準。利潤的缺陷如下:①沒有考慮貨幣的時間價值。②不同的會計政策選擇和會計估計會導致不同的利潤口徑。③利潤在權責發生制下存在著會計調整的可能性。

綜上所述,公司的終極目標一提升公司價值, 也就是提升一個公司"風險和報酬平衡下的公司自由現金流現值"。一個公司的所有業務都應該圍繞著這一價值目標來開展。

從財務報表分析的角度來看待公司,財務資料畢竟是公司最濃縮的經營記錄,類似於一個人的體檢報告,所以說財務語言其實背後反映的就是一切商業行為,倒過來說:一切企業的經營行為,最終都將變成一串串財務資料,體現在財務報表上,因而財務資料是衡量企業經營發展的共通語言,所有的人和事都濃縮在財務語言中,而這語言中最重要的核心的就是——現金流。因而現金流是一個創業者、經營者、投資者等可以共同考察的一個通用語言。

最新評論
  • 交易者的交易(一)
  • A股再現“利好公佈前 股價先漲停”上交所閃電問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