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投資>

國際清算銀行發出的嚴厲警告其實很算是大實話了,確實從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全球金融危機後,歐美國家為了刺激經濟說是煞費苦心,尤其是歐洲國家已經出現了不少負利率政策。但是這麼多年過去了,漸漸發現各國央行過去一直常用的經濟刺激手段開始不靈了。股市不振、經濟低迷等問題並沒有解決。藉此機會簡單談談我的觀察。

西方經濟學進入“新凱恩斯主義”後,越來越強調政府的作用

越來越強調政府作用這點在1990年代之後越發明顯,這也是為什麼到今天為止越來越多西方國家的央行或者政府開始干預市場經濟(其實跟中國現階段很類似)。不過跟中國不同的是,中國經濟刺激大多數都是投資在基礎建設上,歐美國家的經濟刺激基本都是流向股市、債券等金融市場。幾點觀察:

第一、過去十幾年的政府幹預後,西方國家股票市場市值佔據GDP的比重越來越高,GDP對於股市的依賴越來越高。圖上所示是新興經濟體與歐美髮達經濟體股票市場市值佔GDP的比值,可以清楚的看到一點就是進入2000年後歐美髮達國家股市市值佔據GDP的比重越來越高,到最近這兩年已經達到了80%以上。這也就意味著股市不好,經濟就不好,要想提升經濟多數的資金都要流向股市了(有點為了股市上漲而制定政策)。這個或許也是西方炒客無法動搖中國經濟的原因(股票市值佔比GDP比重太低)。

第二、歐美國家經濟出現問題的很大一部分就是產業不齊全,也就是說哪怕股市上漲了但是生產力卻沒有多少提升(過度的政府政策干預加大了股市泡沫)。一般的股市上漲的經濟思路是,股市上漲那麼上市公司會用富裕的資金擴大再生產,因為規模的提升就會提升生產效率和降低成本,進而推動經濟增長。但是歐美國家目前出現的問題是,哪怕股票上漲但是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也是很弱的,因為其上市公司本身也參與到了金融操作中(就像中國貨幣寬鬆後資金都進入樓市一樣)除去股價虛漲之後沒有其他作用。經常看歐美電影(類似於《大空頭》等)習慣於在金融領域掙錢的美國大公司,很難有精力將心思花在擴大再生產上。

實體經濟才能拯救經濟,現在歐美國家在金融市場的投入的資金過多,經濟刺激政策已經讓金融市場有“免疫力”

第一、任何一個國家經濟要想維持穩定,長期發展沒有實體經濟帶來就業是不行的。一個單獨依靠第三產業(可以理解為消費)來維持經濟發展是註定不行的,包括歐美國家今天來說對於經濟危機應付疲憊的另一個原因就是經濟增長引擎過於單一。超過70%的GDP比重都是第三產業,都是服務類產業肯定是不行的。美國從奧巴馬時期就呼籲“製造業迴歸”就是這個意思,包括歐盟中經濟率先恢復的國家肯定是德國,為什麼?因為德國的製造業(實體企業)還是很強的。

第二、就像中國過去依靠房地產行業拉動經濟增長一樣,歐美國家長期依靠金融市場拉動經濟也越來越困難。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負利率政策,事實證明單獨實行負利率政策對於促進經濟增長和降低通貨膨脹作用不大,往往需要相應的貨幣寬鬆政策。反而實行負利率的國家在後期已經喪失了央行對於金融市場的部分調控手段,畢竟在居民消費能力不足的情況下,僅僅依靠負債或者貨幣寬鬆等手段是治標不治本。這樣的政策持續下去甚至會造成新一輪的經濟危機,比如:大面積違約等。

最新評論
  • 交易者的交易(一)
  • 當你負債累累、被身邊的人瞧不起的時候,建議你試試巴菲特式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