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點註冊制的科創板,正在把好資本市場“入口關”。
9月26日晚間,上交所宣佈,科創板上市委員會召開2019年第25次審議會議,對上海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泰坦科技)的科創板IPO申請進行審議。結果顯示,科創板上市委不同意泰坦科技的IPO申請。
隨後,上交所表示,根據《稽核規則》依法終止對泰坦科技的科創板發行上市稽核。
意味著,科創板試點註冊制以來,繼國科環宇之後,泰坦科技成為第2家被上市委否決的科創板擬上市企業。
市場人士分析認為,上市委主動行使“否決權”,是對科創板上市公司高品質負責,也是把好市場“入口關”的客觀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泰坦科技是光大證券保薦上會的第一個科創板IPO專案,卻不料突然被否。截止到9月26日,光大證券在科創板IPO的盛宴中,仍“顆粒無收”。
泰坦科技科被否,一場大型"卸妝"現場泰坦科技成立於2007年10月,早在2015年12月便在新三板掛牌上市,保薦券商正是光大證券。掛牌新三板之初,泰坦科技曾被市場賦予“科學服務第一股”,並將“打破國外壟斷”作為公司的使命。
2018年11月,科創板設想剛剛落地,大量新三板優質掛牌企業便蠢蠢欲動,籌劃科創板IPO,泰坦科技正是其中之一。
市場對泰坦科技的期許也非常高,但歷經5個多月排隊、四輪科創板的問詢-回覆,卻突然倒在最後環節,背後的原因值得所有擬上市企業、中介機構警醒。
據科創板上市委的審議結果顯示,泰坦科技科創板IPO被否的致命問題是:過度包裝、核心技術披露不準確。
泰坦科技不斷標榜自己為“基於自主核心產品的專業技術整合服務商”,對此,科創板上市委提出疑問有:
1、泰坦科技未能清晰披露“專業技術整合”的內涵、與通常理解的“技術整合”的差別以及是否屬於一站式網路銷售的一種方式;
2、泰坦科技超過93%營收來自於科研試劑、科研儀器及耗材的銷售,且超過50%的產品為直接採購第三方品牌產品後,直接對外銷售,未充分說明“專業技術整合”在經營成果中的體現;
3、而自主品牌產品,泰坦科技全部採用OEM(貼牌生產)方式生產,且僅有2人負責代工廠商現場的工藝指導與品質管控,部分產品更是直接採購代工廠商成品貼牌後對外銷售,未充分說明“專業技術整合”在上述業務模式中的體現。
可見,泰坦科技大部分營收來自於“倒賣第三方產品”,而自主品牌產品卻全部採用貼牌生產,卻多次標榜“專業技術整合”,存在過度包裝的嫌疑。
另外,泰坦科技對自身的核心技術的定位為“以核心產品技術為基礎,開發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併為創新研發、生產質控實驗室提供科學服務一站式技術整合解決方案”。對此,科創板上市委提出的疑問有:
1、泰坦科技的招股書未充分披露生產類核心技術、技術整合服務類核心技術在產品、服務中的具體應用,且未清晰披露相關技術在境內外同行中所處位置;
2、2016-2018年“核心技術相關的產品和服務收入”中,特種化學品收入佔比均超60%,而其毛利率卻大幅低於整體經營毛利率。
3、泰坦科技將“銷售給生產商的特種化學品”收入作為“與核心技術相關的產品和服務收入”,卻沒有充分披露其原因及合理性,亦未披露其核心技術的先進性。
可見,泰坦科技的“過度包裝、自吹自擂”被科創板上市委員會當場戳穿,其科創板IPO之路也正是走向終結。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據招股說明書顯示,泰坦科技的業務聚焦於科研創新“實驗室場景”,以科研試劑、科研儀器及耗材、實驗室建設及科研資訊化服務三大產品體系為基礎,為科研工作者、分析檢測、品質控制人員提供科研產品與整合配套服務的科學服務。
而主營業務資料看,泰坦科技就是一家銷售科研試劑、儀器裝置的企業。但,泰坦科技不斷在招股書中強調:
公司是一家是國內科學服務業的領先企業,已發展成為少數能與美國賽默飛(Thermo-Fisher)、丹納赫(Danaher)、德國默克(Merck KGaA)等國際巨頭在區域性領域直接競爭的本土企業。
且在招股書中,不斷強調“力求技術突破引領、實現產品進口替代”,並直接將上述3大國際巨頭作為同行業可比上市企業。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
2016-2018年,泰坦科技的綜合毛利率分別為23.71%、22.19%、21.59%,較同行業可比上市公司55%左右的平均值低約33個百分點。
而且,泰坦科技的核心技術產品:特種化學品的毛利率更低,分別僅有10.72%、13.09%和11.74%,大幅低於公司主營業務整體毛利率。
不僅與國際巨頭相差甚遠,就算與國內從事科研試劑的5家企業對比,泰坦科技的毛利率依然是處於墊底的位置。
明顯低於行業平均的毛利率,或許與泰坦科技的經營模式密切相關。泰坦科技基本上無生產能力,其自主品牌的產品,基本上全部採用OEM(貼牌生產)方式生產,因此第三方代工廠商將分走一大部分利潤,從而導致泰坦科技的毛利率明顯低於同行。
較低的毛利率,也使得泰坦科技的淨利潤長期未能突破,與營業收入規模相差甚遠。
2018年銷售收入突破9億元,2019年或突破10億元,2016-2018年的銷售收入複合增長率超過50%,而2018年的淨利潤僅6000萬元。
不可否認,將國際一流企業作為奮鬥目標,鞭策自身發展的精神值得點贊。但在科創板IPO中披露,則顯得“過度包裝”,最終引起監管層的層層問詢,並導致科創板IPO被否。
銷售,遠比研發更重要?泰坦科技的試劑產品覆蓋了高階、通用、特種三類使用者群體,且研發產品線非常豐富,若全部為自主研發,勢必需要持續、鉅額的研發投入。
然而,泰坦科技的研發投入卻異常“節省”,且佔營收比例逐年下滑,低於5%的研發佔比,基本上屬於科創板擬上市企業的末流。
雖然,2018年銷售收入較2017年增長了近40%,但是2018年研發費用相比2017年僅增加了100萬元。
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闊綽的銷售費用。2016-2019上半年,泰坦科技銷售費用分別為3000萬元、5061萬元、7143萬元、4326萬元。銷售費用佔營收比例分別為7.3%、7.6%、7.7%、8.3%,正在逐年攀升。
如此來看,泰坦科技更像是一家銷售驅動型企業,而不像是一家研發驅動型企業。
另外,泰坦科技對研發員工的薪酬,或許更可以反應企業對研發的重視程度。
據招股書顯示,2018年,泰坦科技的核心技術人員(不含董事、高階管理人員)的人均薪酬為17.82萬元/年,在目前申報科創板的企業中處於墊底水平。而泰坦科技位於上海市,平均薪酬、消費與房價水平均領先全國其他城市。
更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496位泰坦科技的員工平均薪酬僅為7.4萬元/年,平均月薪僅為6166元/月(扣除個稅、五險一金前),大幅度低於上海市的平均薪酬情況。
且,泰坦科技的496位員工中,研發技術人員佔比高達30%,銷售人員佔比僅40%。
有市場分析人士表示,這樣的薪酬水平,在上海市的確沒有吸引力,更談不上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一旦泰坦科技上市,未來核心研發人員存在流失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