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也有類似的情況,如工商銀行、招商銀行、農業銀行、平安銀行、浦發銀行、興業銀行、民生銀行等7家銀行是A股所有上市公司中,自上市以來市值增加最多的公司排名中,進入到前20的。這足以說明銀行上市公司被市場的認可度。而自2015年到2019年的5年間,如果以每隻股票10萬元的本金等額買入,總投資額70萬元。那麼,5年後的現在,該投資組合的資金餘額為152萬元,總收益率為117.43%,年化收益率為16.81%,幾乎可與巴菲特媲美。
點選此處新增圖片說明文字在《行業週期大於技術週期,炒股贏利模式的思考》中介紹過了,當年2003年4月,巴菲特以每股1.6至1.7港元的價格大舉介入中國石油H股23.4億股,這是他所購買的第一隻中國股票,當時WTI油價30美元;而在2007年中國石油A股上市前兩個月,巴菲特便清倉所有持股,套現277億元港幣,相比買入成本盈利超10倍,為何賣出呢?因為國際油價一路飆升至140美元以上,週期行業高位,所以他選擇了兌現利潤,這就行業週期大於個股週期的啟示。
因此,但難點在於,創新藥的商業模式要凶險得多。成功的是研發了某個爆款藥物,實現了飛躍式發展。醫藥股要想獲得過去那樣的增速,必定要通過高溢價的創新藥和全球化來實現。我們看到熱錢喜歡投向醫藥科技公司,這一類公司的數量非常多,而最終能夠研發成功的公司少之又少,95%以上的企業最終都不了了之。更為重要的一點是研發週期非常長,即便研發成功,最終拿到“牌照”能夠成功進入到市場,這一段時間也往往需要幾年,甚至十幾年,這期間一旦出現一些問題都可能前功盡棄。
早在前兩年,精準醫療領域的Celator製藥有限公司股價只用了18個交易日就從1.68美元/股上漲到了最高的13.9美元/股,18天暴漲了逾7倍!Celator的新藥VYXEOS用於治療急性白血病的CPX-351 III期試驗成功有望成為40年來提高高危癌症患者生存率最有效的產品,是引爆Celator股價“導火線”。最終該股也是以較起漲點30倍的價格被收購。這也成為了不少投資者期待的牛股標本。但股民也可以發現一個現象,那就是這樣的個股可遇不可求。
以醫藥股為例,過去表現優秀的藥企,有兩種增長邏輯。要麼是佔了國內醫藥行業仿製競爭弱的紅利,單憑仿製藥做出了創新藥的利潤率,在國內做大做強。不過這些企業已經面臨天花板,國內醫藥市場的競爭已經趨於充分,過去長期表現良好的大藥企們,在經濟增速放緩,以及國內患者支付能力有限的情況下,目前百億的營收,基本無法再靠國內市場實現過去20年幾十倍的增長。這個在世界大藥企20年不漲的股價上體現得更加明顯。所以,我們看到這幾年,一些醫療細分行業走強,如愛爾眼科、通策醫療、樂普醫療等明顯強勢,也是源於此。更多內容您可參考《科技股套路深,另闢蹊徑方能找牛股(附股)》,裡面有詳解。
而將週期放大,我們可以發現2000年以來,近19年,醫療保健指數漲幅超越A股主要指數450%以上,超越上證綜指510%,這個板塊的特點還是非常明顯的,長期醫藥行業指數表現可以超越牛熊,且呈現下跌抵抗和反彈加速的走勢,所以也有資金將“喝酒吃藥”作為防守反擊的板塊。這說明,醫療板塊整體表現會因為政策因素推動而加速走強,畢竟醫藥行業是消費行業,無論經濟如何,人們對於醫藥的需求都是穩定,甚至因為老齡化社會而增強的。
包括近期我們看到龍津藥業、方盛製藥等藉助工業概念而再度活躍,算是非常強勢的題材股。實際上,過去給大家挖掘過不少醫藥好股,通策醫療、愛爾眼科、上海醫藥、普洛藥業等,而2018年上半年漲幅最好的板塊就是醫藥股,而隨後長生製藥的疫苗時間,以及隨後的“4+7”採購,導致了醫藥板塊的整體調整。2019年“4+7”採購之後,醫藥股分化明顯了,影響明顯不及去年,市場和藥企開始適應了。
現在國家鼓勵提高藥品品質、鼓勵創新藥研製的背景下,一些仿製藥一致性評價走在前面的和新藥申報進入優先審評名單的公司將受益。通過一致性評價的藥品,在醫保支付方面予以適當支援,醫療機構應優先採購併在臨床中優先選用。所以,能否通過或率先通過一致性評價對藥企至關重要,誰先通過一致性評價誰就佔得市場先機。而我們看到這方面做得最好的恆瑞醫藥、中國生物製藥等走勢都是最好的。《白酒過後,醫藥潛力股的機會凸顯(名單)》中就是給大家將醫藥股分類,並且按照特點去研究、分析,制定相關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