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散持倉下,管不過來怎麼辦?
本文近5000字,內容繁雜,請至少留20分鐘閱讀學習時間。
1/5、如何把握分散與集中的度
持股到底是分散好還是集中好?在這個問題上,我搖擺過好幾次。
剛開始,我是喜歡分散持倉的,因為那時選股沒有方法,完全靠股評推薦,自己一看圖,這支好啊,那支也不錯,老闆,各來100股壓壓驚。
之後忽然發現這麼“集郵式炒股”效率太低,哪一天能實現我一夜爆富的夢想啊?於是就開始重倉一支股票。
問題立刻來了,眼見別的股票嗖嗖地往上竄,自己手裡的紋絲不動,心態一壞,就不停地換股,換來換去,賬戶縮水一大截。
一般認為,分散持股有利於分散風險,但容易顧此失彼;集中持股有利於對手中持股深入研究,但壞處是賬戶盈虧波動劇烈,對心態要求很高。
只是分散與集中的度,如何把握呢?
2/5、避免永久性虧損
我有一個思維,每次遇到不確定性很強的複雜問題,我總問自己一句:“其中有沒有非常確定的因素?”
分散還是集中有一個底線——不能出現“永久性虧損”。
什麼叫“永久性虧損”,去年的大熊市,大部分散戶的虧損都在30%以內,這個虧損幅度相對比較容易在兩三年內追回來。
但如果你去年虧損達到50%,你可能需要五年以上的時間才能賺回來,這意味著你很可能會浪費一個大牛市——這個跟頭有可能會影響某些人一輩子的投資,所以被稱為“永久性虧損”,除非你年紀還小,收入上升空間更大。
很多私募有一個清盤的平倉線,通常是20%-30%,這也是“永久性虧損”。
投資的第一要務是“避免永久性虧損”,這是非常明確的事,分散持倉正是基於變個原則,所以分散是一定要分散的,只是一個分散到什麼程度的問題。
如果我們不論股票的質地,有人用概率的方式計算出一個結果:分散持股20只,可以避免99%的“永久性虧損”。
當然,實際上並不需要這麼多。
一個股票下跌50%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知道為什麼它會下跌這麼多。如果你找不到原因,市場會幫你找,往往下跌越深,利空出現的越多。
於是,你很可能擔心它會繼續下跌50%,結果是賣出——更可能是反彈10%之後分批賣出,如果你是重倉持有的話,就會造成“永久性虧損”。
但如果你持有的是“平安、茅臺、長江電力”一類確定性最強的一線白馬,它們同樣有可能下跌50%,但大部分人的持股心態要好很多,只要單隻股票不超過半倉,基本不會出現“永久性虧損”。
所以,影響分散持股數量的第一原則是“確定性原則”——所持股票的確定性越強越集中,但不少於兩個;確定性越弱越分散,但不多於20個。
不過“確定性”有一定的主觀成份,有些不確定性是可以通過深入研究來消除的,換句話說,一支股票在你的“能力圈”內,你又對它有很深的研究,你也可以重倉。
這就是分散持股的第二個原則“能力圈原則”——研究越深的股票,倉位可以越集中。
不過,無論如何研究,總有一部分不確定性是無法消除的,而且,正常市場中,只有不確定性才能帶來高賠率的投資機會,才會出現安全邊際,才會出現超額收益——十年十倍的股票,一定是從不確定性導致的超跌開始漲的。
但之所以叫“不確定”,就是因為這些機會一半都是陷阱,“安全邊際”可能只是你看錯了,所以只適合小倉位滾動參與,這就必然是分散持倉。
所以,分散持股的第三個原則是“高賠率組合原則”——不確定性但高賠率的機會,宜分散持倉。
總結一下這三個原則:
第一、確定性高的一線白馬,可集中持有;
第二、研究較深入的能力圈股票,可集中持有
第三、高賠率低確定性的股票,宜分散持有
根據我的經驗,一支一線白馬股對市值的穩定性,相當於五隻一般股票, 一個研究很深的能力圈股票,相當於三隻一般股票,一個二線白馬股相當於兩隻一般股票,所以,一個進取型的組合,其分散度是這樣:
一隻一線白馬股+兩隻能力圈股票+五隻不同行業的二線股+N只高賠率低確定性的股票(N取決於你的進取程度)
看到這兒,大家會覺得,這對研究、管理的挑戰很大,尤其原則二和原則三,深度研究需要投入研究精力,分散投資還需要投入操作與管理精力。
所以,分散投資的挑戰不是數量的問題,而是時間管理問題,是效率的問題,是你缺乏交易系統的問題
解決的方法可分成兩部分:研究時間管理和交易時間管理。
3/5、研究的“時間管理三原則”
研究的“時間管理”的第一原則是“堅持長線投資”。
一個股票,如果只能持有幾個月,就算你賺了20%,你還是虧了,因為你浪費了投資中最寶貴的東西——時間。
提高研究效率的最好辦法是找那些有長線投資價值的公司,持續跟蹤,時間越長越好,所謂長線價值,或者行業發展空間巨大,或者具有先天的競爭壁壘,或者管理團隊有超強的品類擴充套件能力。
我曾經深度研究長期跟蹤過的股票大概有100支,看起來很多,但分散到價值投資的十年,一年十支,工作量並不大。主要是淘汰率低,目前保持長期深度跟蹤的還有50支——可以做到主要業務比例、重要財務指標、每季趨勢、近期經營趨勢、市場主要分歧點,等等,都了然於胸。
這一類公司,深度研究之後,持續跟蹤,幾年的時間,總有一段能讓你賺得盆滿缽滿。今年賺最多的“滬電股份”,我從2015年就開始研究跟蹤,其間短暫持有過,只是去年開始,才重倉投入。
所以,第一次接觸一隻股票,別看短期增長、題材趨勢什麼的,先看有沒有三年以上的長線邏輯——絕大部分股票是沒有的,連多投入一分鐘的時間都是對你生命的最大浪費。
也儘量別碰那些只有中線邏輯僅在近一兩年內有爆發式增長的股票,長期而言並不值得去深入研究。套用巴菲特的話,不能持有十年的公司,不值得你多研究一分鐘。
研究的“時間管理”第二原則是“先行業後公司”。
很多人不喜歡研究行業,因為不能直接賺到錢,而且常常有“行業很好,公司都很爛”的情況,讓你白研究一場。
但我認為,提高研究效率,一定要從“行業框架研究”開始,因為影響一家公司的長線價值的,首先是行業空間、產業鏈分佈、競爭格局這些行業層面的因素,其次才是產品競爭力、技術壁壘、管理一類的公司層面的因素。
最重要的是,好行業早晚會有好公司出現,而且往往不只一個,行業研究可以“綱舉目張”,一次投入,終生受益。
行業研究優先的原則要高於前面說到的“長線原則”和“能力圈原則”。
比如服裝休閒食品等消費行業,生意模式不好,但好在比較簡單,階段性的好公司又多,雖然違反了“長線原則”,好的研究效率高;再比如鋰電、5G、雲端計算,特別複雜硬核,但因為是大趨勢,好公司層出不窮,下苦功夫研究後,會有一大把好公司可投,而且終生受益,也是值的。
磨刀不誤砍柴功,研究公司賺一次,研究行業賺十年,格局越大,賺得越多。
研究的時間管理的第三原則是“先邏輯後細節”。
人的大腦有一些奇特的運作機制,你在深度思考一些事之後,休息或幹別的事,你之前考慮的事會一直停留在大腦的“後臺”,處於一個自動運作狀態,所以,即使你不去刻意思考,也常常突然迸發靈感,想明白一件事。
投資研究也是同樣的道理,在你發現了一家有可能有長線價值的公司後,你要先用整塊的時間把一家公司的大邏輯搞清楚,比如產業鏈關係、競爭格局、業務結構、核心競爭力等等,並且這些大邏輯有重要財務指標驗證,再給自己留下幾個懸而未決的問題,比如“為什麼一家看上去沒有核心競爭力的公司可以持續擴張,競爭對手都是豬嗎”。
然後,你就可以停止研究,把它加入到自選股池,或者直接先買一點(即高賠率低確定性倉位)。之後。持續地用少量資訊(比如公告、最新財報、甚至是網友的評論)去啟用大腦對這家公司的思考——這就是一個持續跟蹤的過程。
如果是一家有價值的公司,總會有哪麼一天,你突然想明白一件對投資這家公司至關重要的事,然後你就可以決定是放棄還是加大倉位。
小結一下提高研究效率的三原則:
1、堅持長線投資
2、先行業後公司
3、先邏輯後細節
做到這三點,即使是個人投資者,也能做到保持對待二三十隻個股的長線跟蹤研究。
當然,對於散戶而言,分散投資的切膚之痛不是研究不過來,而是“管不過來”,這就是交易的“時間管理”的問題了。
4/5、交易的“時間管理三原則”
交易的“時間管理”第一原則是“少看盤,儘量不看盤”。
之前寫過一篇文章《為什麼“頻繁換股”是錯,“堅持捂股”還是錯?》,講的是投資心理中常見的“控制錯覺與頻繁交易”行為,對於大部分普通投資者,看盤沒有任何作用,只是為了緩解內心的焦慮,反而導致頻繁的情緒化交易,影響你的盈利水平。
看盤十分鐘,還不如再仔細讀一遍近期的公告。
有人可能要問,手裡那麼多股票,如果不看盤,錯過了買入或賣出機會怎麼辦?
答案就是交易“時間管理”的第二原則:“要有交易系統和交易計劃”。
最簡單的交易系統,就是一支股票的合理價格區間,買入和賣出價位,倉位線和每次加倉幅度。
所以交易計劃也可以很簡單,第二天你打算在什麼價位買,什麼價位賣,買多少賣多少。
很多個人投資者習慣在盤中臨時決策,這對於趨勢交易者無可厚非,但對於價值投資者而言,就不是效率問題,而是致命的錯誤了——它會讓你陷入可怕的情緒性交易,結果就是作為韭菜被收割。
最簡單的交易計劃,前一天晚上十分鐘時間,不但效率高,還能倒逼你形成良好的投資系統。
可能有人覺得,如果手上有十幾支股票,每晚十分鐘怎麼夠?
這就是交易的“時間管理”的第三原則:“持有股票要有估值容忍度”。
在很多價值投資入門者的習慣中,股票跌下去就想買,漲上去就想賣。應該說,這麼做並不違背價值投資的核心,但這麼一來,會出現“估值容忍區間過窄”的情況,會造成交易過於頻繁,最終你只能賺估值變化的錢,賺不到業績增長的錢。
如果一支股票估值的中樞是10元,那麼可能低於7元,你才能開始買入,高於13元,你才能開始賣出,7~13元區間,就是估值容忍區間,你只需要持有或觀望,不需要任何交易,只有低於7元,或高於13元,你才需要關注。
這樣,就把手中持股分成兩類,一類是處於“估值容忍區間”的,你只需要持續跟蹤研究,不需要關注K線、價格、趨勢一類的交易資訊,也不需要交易計劃,
另一類是超過“估值容忍區間”的股票,也不能盲目交易,你花更多的時間強化研究基本面的變化(超漲超跌都是有原因的),需要在交易前再仔細計劃合理估值。
所以分散持倉出現顧此失彼的根本原因不是股票太多管不過來,而是你的“估值容忍區間過窄”。
好像一個正常的人,只需要一兩年體檢一次;體檢出問題的人,有一段時間就要天天上醫院,重症危急病人需要24小時監控。
你不能把所有的股票都送進ICU。
5/5、總結
這一篇的資訊量很大,涉及研究、估值、交易三大體系,所以最後再總結一下分散持倉的九條原則:
三個總原則:
第一、確定性高的一線白馬,可集中持有;
第二、研究較深入的能力圈股票,可集中持有
第三、高賠率低確定性的股票,宜分散持倉
三個提高研究效率的原則:
1、堅持長線投資
2、先行業後公司
3、先邏輯後細節
三個提高交易效率的原則
1、少看盤,儘量不看盤
2、要有交易系統和交易計劃
3、持有股票要有估值容忍度
這篇文章主要是從“避免風險”的角度講分散持倉,但組合的好處不僅僅於此,組合同樣能提高收益率,這也是達利奧的橋水基金最成功的地方,組合的思想,涉及到很複雜的知識,以後有機會再講。
-
1 #
-
2 #
現在手裡十隻股票。快消,慢消加科技股
-
3 #
三股以內,明天滬電股份,恆寶股份,上峰水泥。認同點個贊
-
4 #
我三到十個,這麼多年一直堅持
5g直接買的etf基金,這就不屬於能力圈,個股不會看,市盈率市淨率在這個行業就沒法鬧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