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投資>

廠長的話

相比水深火熱的各大“固收”產品,韭菜橫行的證券私募卻在今年完成了全線豐收。在產品策略上,股票多頭一馬當先,揚眉吐氣,旱澇保收的量化、巨集觀更是大發神威,不同以往。在這個百億私募都能“人均”20%的大好歲月裡,更有私募黑馬砍下1475%的恐怖收益!幾乎提前預定了私募冠軍的寶座。。。

最牛私募問世

和去年“群熊”敗退,CTA獨領風騷的場景不同,今年的A股市場“牛市”再現,連帶著一眾股票相關策略觸底回彈。

總體來看,今年以來八大策略全線收正。雖幾經沉浮,股票策略仍以17.58%的平均表現一馬當先;除此之外,“多策略”的表現同樣引人注目,巨集觀策略、組合策略及複合策略,分別以12.1%、12.06%、11.92%的年內收益位列二、三、四位;緊隨其後的則是9.49%的事件驅動及7.37%的相對價值策略。

相比之下,管理期貨今年的表現就要差強人意得多,其7.26%的平均收益只比人畜無害的固收策略高出一個身位。。。實際上,今年、尤其是近期的期貨管理策略,無論是趨勢跟蹤還是商品多空,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回撤。

從客觀原因來看,“市場噪音”可能是其策略失效的主因。

今年以來全球巨集觀環境“跌宕起伏”,除了老生常談的MAOYI戰,各國央行突降的“降息大軍”,還有沙特石油設施遇襲這樣的黑天鵝事件,這都對商品市場造成了極大的衝擊影響。而隨著短期行情“劇烈且無序”的波動,基本面邏輯頻繁生變,相關的策略因子也隨之“脫軌”,CTA遭遇大回調,也就成了特殊行情下的無奈之舉。

而從個別產品的表現來看,股票策略的斌諾XX號則是徹底“炸盤”,年內收益高達1475%!基本提前預定了今年的私募冠軍寶座。

從業績曲線來看,2年來該私募幾無回撤,它成功地利用空倉策略躲過了去年的熊市行情,並在今年下半年突然發力,僅用7月一月就完成了6.31到17.34的淨值大飛躍。(同期滬深300的波動都被嚇“平”了)

要知道,今年A股可是有過“無窮六絕七翻車”的變臉的,股票私募不跟著回撤已屬不易,居然還能逆勢飆漲。。。廠長估計該產品的規模應該挺小。而按照官方解釋,斌諾資產對5G、稀土、養殖、黃金等牛股行業實現覆蓋,還“在部分時間使用融資融券參與了科創板”。

除去猛人斌諾不談,其實今年的前十水準比起去年而言也的確抬高了一個檔次。但從賽亞、柚子、天戈到八陽,這些私募主要依靠於年初“牛市”的老本,其二季度後多有回撤。而去年期貨類私募的冠軍大凡投資,雖然在逆風之中再次上榜,但整體業績風格過於激進,今年四月曾有過一次49%的歷史最大回撤。

最高51%,百億私募新格局

雲上風光雖好,但廠長還是要提醒大家一點,一年三倍者如過江之鯽,三年一倍者卻廖若星辰。

這些私募雖然短期收益驚人,但風格過於激進,高收益的來年往往就是一次大回撤,屬於在絕對收益上一頭走到黑的搏殺產品。

相比之下,百億私募們謀局長遠,講究在長期收益上跑贏市場和中小私募。這些成名巨頭的信披、風格、路數較能“摸得透”,更容易做業績歸因和預期分析,所以比起一閃而過的各大黑馬們,廠長還是更關注於百億私募的各類動向。

而從收益來看,由於今年的主線行情較為明確,科技、消費股的大行情“如期而至”,依靠眼光毒辣的“價值投資”,去年翻車的百億私募都已變本加厲地賺了回來。

根據私募排排網的資料統計,截至9月末,29家有業績更新的百億私募實現了久違的“全贏”,旗下各策略的整體收益近20%,合計有14傢俬募的平均水準超過這一數字。

具體策略來看,股票策略又成大贏家。盤京投資以51%的年內收益居首,41.74%的景林、35.31%的淡水泉分列二三。值得一提的是,初來乍到的“新人”盈峰,也跑贏了同期的滬深300。

當然,說到收益,今年的百億新貴“量化對衝”更是不得不提——這類講究“旱澇保收”的穩健私募居然能有22.56%的平均收益。。。其中的明汯、靈均、幻方等頭部更是做到28、29%一線,羞煞許多“血戰搏殺”的股票玩家。

而除了量化,對衝策略的另一派系巨集觀策略也不逞多讓,此間翹楚的凱豐投資年內砍下33.05%,以一己之力力壓量化諸雄。

而得益於私募收益的顯著改善,其基金的管理規模也水漲船高。和2018相比,今年的百億陣營出現了幾位新面孔。

首當其衝的,自然是突然爆發的“量化私募”。今年8月底,五家量化私募明汯、靈均、幻方、銳天、金鎝拍馬殺到,成了百億集團裡不可忽視的新軍。

關於其中的邏輯,廠長早就在9月的相關文章裡已細細講過。簡單來說,就是年初的小盤股行情太好,韭菜太多,使得高換手的價量因子策略——高頻策略“如魚得水”,大發神威。雖然此後行情遇高而下,市場興奮度不如以往,但依然不妨礙量化策略成為震盪之年的投資首選。

然而,對於量化來講,越好的策略往往市場容量越小,所以這些大熱私募不得不關門謝客,在個別產品上實行“封盤”。

除了“火到關門”的量化,今年還有兩家股票私募——盈峰資本及磐灃投資成功“晉升”百億陣營。

廠長這裡要著重講講這家來頭極大的盈峰資本。

根據公開資訊顯示,盈峰資本於2013年1月註冊成立,是由盈峰集團將旗下的證券私募“合贏投資”及股權私募“盈峰創投”合併而成。

而盈峰集團的實控人,正是美的集團的少東家何劍鋒,也是坐擁兩家上市公司的“創二代”。

擁有如此雄厚的實業背景,盈峰資本的百億之路也是極為霸道。

它先於16年改革,大刀闊斧地剝離掉一級市場業務;然後又於18年請來社保大佬“蔣峰”,並對公司的框架結構進行了一系列的調整。

一年後,蝶變的盈峰果然抓住市場機遇,迅速上位,在股票多頭、量化對衝、債券策略上多點開花,並在今年獲得30.23%的平均收益:

明星私募齊翻身

即便無法與中小黑馬相媲美,但今年以來還是有許多百億私募跑出了相當之高的收益。廠長這裡挑選出幾家頗具代表性的明星私募。

盤京

穩坐“百年之巔”的盤京投資成立於2016年。該私募實行合夥人制度,團隊較為穩定,據說他家的投委會還實行一票否決權。。。公司兩大核心莊濤和陳勤,均有大規模產品的管理經驗,前者偏好中倉位及集中持股,後者喜歡高倉位分散投資。

雖然風格不同,但相關的產品業績倒也差不多。今年平均收益51%,大部分產品的年內收益分佈在40%-60%一線,產品的歷史最大回撤在20%左右。

千合

一哥的私募之路風波不斷,去年因錯壓小盤股而馬失前蹄,4只跌幅30%的基金堪稱生涯敗筆。。。自此一役後,痛定思痛的千合開始頻繁調研,產品風格也明顯偏向了大盤股。

根據私募排排網的資訊顯示,其2019的年內收益達24.38%,旗下“千合紫荊”系列達到30%以上。從業績曲線來看,全年回撤控制極好,不但抓住了一季度行情,還在4月轉折時及時剎車,見好就收:

廠長這裡提醒大家一點,一哥奔私以後變得極為“低調”,很多產品的業績都沒有對外公開。。。千合那些有淨值變動的產品,其實都是崔同魁操刀的。

明汯

如果說量化四天王是私募江湖裡的“東邪西毒”,那明汯就好比五絕之下的裘千仞。他雖不像BIG4那般鋒芒畢露,但明汯也有自己獨門的“鐵掌”功夫。

明汯的掌舵人為裘慧明,博士級別的私募大佬,據說他的統計套利策略十多年來“未嘗一敗”,在收益上始終保持在兩位數上。

到了2019年,明汯厚積薄發,“突發發難”,一舉擊垮了量化私募的舊有格局,成為五家百億量化裡的領頭羊。

而從現有的產品體系及具體表現來看,明汯不但多路出擊,還做到了最難的“既博且深”。

在收益表現上,他家今年的多策略可謂全面開花:指數增強的明泓穩健XX期,年內收益51% ;中性策略的明泓XX1號,年內收益25%;CTA的明泓CTAX號,年內收益31%;全天候的明汯全天候X號,年內收益33%。。。

不過有一說一,明汯近年來的擴張速度有點“過頭”了,不知會不會對產品的持續收益造成何等影響。。。據廠長所知,明汯的某隻中性產品近期表現“大跌眼鏡”,大家可以持續關注下。

凱豐

說到廣採博收,巨集觀策略的“謀篇佈局”才是八大策略裡最有廣度的。

而說起巨集觀策略的國內“牌面”,凱豐自然是個避不開的名字。

巨集觀對衝的研究體系相對複雜些。像凱豐的研究體系就有五個層級:巨集觀因子、產業因子、供需因子、市場結構因子及量化技術因子。此外,凱豐在風控上也極為重視,原則上單一策略回撤不能超過10%,總資金最大回撤不超過20%。

截至10月11日,凱豐今年已斬下35%的年內收益。然而它的信披不夠充分,可公開的產品曲線極少,說服力還不強。

以凱豐巨集觀對衝X號為例,這隻產品今年收益35%,收益相當不錯,主要得益於80%的股票倉位所致。

其實話說回來,這隻產品早年是靠商品期貨來賺取超額收益的,但近年來股票倉位的佔比不斷提升,有往指數寬基發展的趨勢。。。從這個角度來講,剝離期貨元素的巨集觀對衝,更像是個“增強”產品,已經達不到所謂的“對衝”效果了。

後市策略

我們研究分析私募的過往業績,其實就是想考察他們在各類市場情況下的應對錶現,總結出這些基金經理的投資風格,並結合未來的趨勢做出合適的選擇。

關於後市趨勢的研判,大家可以藉助下私募,尤其是巨集觀策略私募的後市觀點及產品配置方案,先建立一個比較粗獷的框架概念。

如下圖所示,三大巨集觀策略私募,泊通、凱豐、樂瑞,均給出了自己的看法。。。這裡尤其注意下這三傢俬募“大類配置策略”的異同:

具體來看,泊通在股票、股指期貨的配比為“九一開”,主觀選股輔以股指對衝;凱豐相對謹慎,它在股票、商品、債券的配比是6比2比2;而樂瑞的方案則是沿襲了其“LOW RISK”的一貫風格,股票和國債期貨的配比為“三七開”。。。實際上,這也正好對應了激進、樂觀、穩健的三種配置思路。至於孰優孰劣,就要見仁見智。

至於具體產品該如何配置,私募產品裡有哪些“捷徑”可選,廠長在此前的文章《1700萬億!證大、先鋒、海航們的危機背後,是一個更大的陰影。。。》裡已有過詳實的解讀,大家可以點選藍字一看究竟。

大方向明確了,接下來就要解決方法和渠道上的問題。

比如你看好股票市場,可究竟是用“主觀多頭”入場呢,還是藉助指數增強的方式?

就具體產品的表現來看,今年的私募指數增強穩中有進,年內收益大多集中在40%-60%。而主觀多頭的分化就要大得多。

從技巧上講,同樣看好行情,指數越低,指數增強的投資價值越高(但未必強於主觀多頭);而當行情來到“高位”後,做主觀的基金經理會出現水平分化,但指數增強肯定是沒啥搞頭了。

一句話解釋,指數增強有非常明確的“基準”參照,很好做業績歸因;這類產品的收益相對穩定,下限高但上限低。

相比之下,主觀多頭很依賴於基金經理個人的風格和判斷,波動性、意外性較大。總而言之,關鍵在於你信仰為何?究竟是“信仰”基金經理的實力?還是信仰整體市場的行情走向?

至於CTA這塊要不要“逢低加倉”?考慮到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廠長是不建議大家立即去“抄底”的。如果堅持參與或是已經上車的,就得配合分散投資、降低自己的預期收益,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當然,具體產品還要具體分析,這和交易頻量、品種策略型別也有很大關係,像以日內為主的股指期貨策略依然頗具看點;另外,近年來轉型複合策略的CTA也有不少,且收益更為穩定,以此借道,也不失為一種投資選擇。

最新評論
  • 交易者的交易(一)
  • 堅持3天!下週油價下跌已成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