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以落第為恥,我卻以落第動心為恥。——王陽明
有一句成語叫做身殘志堅,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的內心,唯有用意志力不斷磨練並戰勝自己的內心,方能不為外事外物所幹擾,因內心強大而使自己變得強大。
靜並非不動,動也並非不靜。戒慎恐懼就是念頭,為何要區分動和靜?——王陽明沒有慾念自然會靜。周敦頤說的“定”也就是“靜亦定,動亦靜”中的定,主就是主體。
戒慎恐懼的念頭是活潑的,正體現了天機的流動不息,這就是所謂的“維天之命,於穆不已”。一旦有停息也就是死亡,不是從本體發出的念即為私心雜念。
生而為人怎麼能不想聽,怎麼能不想看?除非是死灰槁木、耳聾眼睛之人。雖然看見了,聽見了,只要心不去跟隨它就行了。面對外來評價,尤其是毀謗時,非但不要動怒心,而且還要把它當成是磨鍊強大內心的機遇。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只要時刻拂拭自己的內心,認清自己的內心,讓良知不要被人慾遮蔽。心如明鏡,物來則照,不要刻意去追求。一切順其自然,不必過份的去刻意追求,越想得到卻又越難得到的對人越是折磨。
每個人與生俱來心中就有聖賢之道,良知,就是與生俱來的道德感和判斷力。因為我們心中與生俱來就有能知是非善惡的“良知”,而做聖賢就是要通過自我努力實現最真實的自我。
王陽明說:人之善惡,由於一念之間。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是好是壞,是善是惡,全憑人的一念之間每個人的心中都有個能知是非善惡的良知,所以一切道理都在心上,就是:心即理。
真理已在心中,我們去實踐,只是去驗證這個真理,其實最終目的就是磨鍊我們的心。天理是在心中,但由於世俗的浸染和自己的不注意修心,天理雖然沒有離開心,可卻被矇蔽了。所以我們要經常問問自己內心,多讀一些書,多思考,正視自己的內心。
佛說一切唯心造,人生所有的痛苦歡樂,憂愁煩惱,都離不開自己的身心。
人生除死無大事,兩眼一閉,一切都是身外之物;活著為名為利,你搶我奪,明爭暗鬥,費盡心機;得到了,洋洋得意;得不到,垂頭喪氣,甚至會有嫉妒怨恨報復,使出下三流的手段,害了別人也害了自己。
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有成功,也有失敗;有開心,也已有失落。如果我們把生活中的這些起起落落看得太重,那麼生活對於我們來說都不會坦然,永遠都沒有歡笑。還有的人整日憂心忡忡,不是擔心明天,就是擔憂未來,所謂杞人憂天;還有的人經歷了不幸和磨難,就在痛苦中走不出來,消極頹廢,過得暗無天日,其實事情早就過去了,重新開始新的生活,才是積極的人生態度。
適時地放棄才會有收穫。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不要去強求那些不屬於自己的東西,要學會適時的放棄適時放棄是一種智慧。他會讓你更加清醒地審視自身內在的潛力和外界的因素,會讓你疲憊的身心得到調整,成為一個快樂明智的人。
盲目的堅持不如理智的放棄。苦苦地堅持那不叫堅定那叫做愚蠢,什麼也捨不得放棄的人往往會失去更加珍貴的東西。適當的時候,學會放棄,才有可能獲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