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裡世情喧囂之下盡顯人性的悲涼,悲涼中盡顯對人的悲憫。
第一節中,潘金蓮嫁給武大郎。潘金蓮是一個非常可憐的女人,九歲被賣,十二歲再次被賣,王招宣收用了她,王大戶收用了她,把兩個老男人都熬死了,結果又嫁給了武大郎。這個女人是缺愛的,甚至沒有體會過愛的溫暖。
一個人缺愛,是不能被稱為一個正常人的,所有缺愛的人久了都會變態,越是得不到越是去苦求。作者給了潘金蓮表白心跡的機會。潘金蓮常無人處,唱個《山坡羊》為證: 想當初,姻緣錯配,奴把你當男兒漢看覷。不是奴自己誇獎,他烏鴉怎配鸞鳳對!奴真金子埋在土裡,他是塊高號銅,怎與俺金色比!他本是塊頑石,有甚福抱著我羊脂玉體!好似糞土上長出靈芝。奈何,隨他怎樣,到底奴心不美。聽知:奴是塊金磚,怎比泥土基!
一個女人嫁給了一個如此的男人,日日夜夜都是煎熬,她的痛苦作者點了出來。潘金蓮有可恨之處,有可悲之處,更有可憐可憫之處。道德可以一棍打死她,但是道德的殘酷性從來是無差別攻擊,站在高地殺人於無形。以德殺人,滿是站幹岸上洋洋自得的卑劣。
一次算卦,潘金蓮來晚了,沒有算上。她對此不屑一顧,直接說路死路倒,溝死溝埋。最終她還真是死在了大街上,無人管無人埋,對其的可恨,也沒有輕饒她。一個人落到如此地步,是不是更可憫呢?
孫雪娥的可憐是無枝可依的,作為西門慶第一任妻子的陪嫁女,在伺候的姑娘死後,她成了西門慶府上最孤單的人。西門慶雖然收她為小妾,但是並不待見她,稍有不如意就打一頓。她得罪了潘金蓮和龐春梅,處處被刁難。孫雪娥在西門慶府生活的暗無天日。她知道自己的處境嗎?當然知道。
她無疑是缺愛的,在這種處境中,她出軌西門慶的小廝來旺兒。她的愛獲得了補償,雖然有缺憾,但在這個淒冷的西門慶府內,總算有了一絲溫暖,有了盼望。她滿心滿意對待這個男人,甚至不惜冒著危險也要幫助他。
她的可憐是讓人透不過起來的,西門慶死後,她和來旺兒偷了東西私奔,最終被官府抓到,她的不幸又一次開始了,遇見了仇人龐春梅,被賣到了妓院,最後因為絕望自殺。
孫雪娥是值得可憐的,但是這就是世事的無情,讀懂了孫雪娥的處境,就讀懂了人生。人生不如意事十之九八,而很多人是人生不如意事百分之百,這就是世事。絕望到讓人悲傷,憐憫。
《金瓶梅》筆下的男女是醜陋的,卻是人人的樣子。書中寫他們的可恥可恨可鄙可悲可嘆,也對他們抱有無限的同情。那些直觸人心的悲涼,滿是悲憫,照進現實,讓人人自慚形穢。
《金瓶梅》是中國文人獨立創作的第一部世情小說,在明朝的四大奇書中,《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都是由民間傳奇、神話故事改編而成。《金瓶梅》故事雖來自《水滸傳》中的“武松殺嫂”片段,但小說情節與《水滸傳》交叉的部分少之又少。
評價任何一部小說,最核心的還是人物形象塑造。人性是複雜的,《金瓶梅》最可貴的地方在於真實,它將人性的貪婪揭露得體無完膚。西門慶是個惡霸,是個純粹的壞人,即便如此,他也沒有泯滅人性。
對窮得叮噹響的小弟常峙節,西門慶伸出援助之手。對幾次欺騙他感情的粉頭李桂姐,並沒有伺機進行報復。相反在李桂姐牽扯上官司時,他還利用權勢對其進行搭救。
《金瓶梅》問世之前的古典小說,人物形象太過於臉譜化,非正即邪。從人物形象塑造上來說,它打破了以往小說中的僵化思維。
《金瓶梅》是第一部以描寫家庭生活為題材的現實主義鉅著。我們熟知的《紅樓夢》一書,正是受到了《金瓶梅》的影響,可以說,沒有《金瓶梅》,就沒有《紅樓夢》。《金瓶梅》寫的是市井百姓的日常生活,而《紅樓夢》寫的是貴族家庭的日常生活。歷朝歷代都有自己的史書,但史書歷來只記朝內之事和天下大事,很少有詳細記載古人日常生活的。《金瓶梅》為我們打開了一扇時空之門,去了解宋朝乃至明朝的百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