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古人除了名以外,還會替自己取個字,像唐朝著名詩人李白字太白、南宋豪放派詞人辛棄疾字幼安,就連近代詩人徐志摩也都有字「槱(音同有)森」。但在古代有一個神奇的現象,就是大多數的皇帝都沒有字,究竟為何會有這種現象發生呢?
根據《禮記》上的規範,古代男子在20歲、及冠之時,才會由父母、師長幫忙取字,但現實中不乏有些人比較著急,15、16歲就已經取好字,因此一般在15歲之前登基的皇帝,或已經承襲王以上爵位的皇子,就很少會替自己取字了,因為地位太高,手下的人只能叫陛下或殿下,往上也只有父母或其他親戚長輩,這些人大多都會稱呼小名,而不是名字。
但在史書記載中,仍有部分皇帝有字,大致可分為3類,第一就是「創業型皇帝」,這群人在10多歲的時候,都還只是平民百姓,或者還在前朝打拼生活,比如漢光武帝劉秀字文叔、唐高祖李淵字叔德、宋太祖趙匡胤字元朗,他們跟皇位一點關係都沒有,自然也想不到自己會有變成皇帝的一天。
第二是「撿漏型皇帝」,這類人在取字的時候,都還只是無所事事的宗室,後面因為皇帝無後,或因為某些重大事件,在陰錯陽差之下才繼承皇位,像是漢宣帝劉詢,原名劉病已字次卿,以及唐高宗李治字為善,和宋高宗趙構字德基。
第三則是三國時期的所有皇帝都有字,無論是被追認的帝王,像魏武帝曹操字孟德、晉宣帝司馬懿字仲達,還是真正在任的皇帝,像魏明帝曹睿字元仲、魏齊王曹芳字蘭卿、漢懷帝劉禪字公嗣、吳末帝孫皓字元宗,每個都有名也有字。
到了明清時期,因為時代距離較近,資料典籍也比較完整,可以看出明朝從開國皇帝朱元璋之後,無論藩王還是帝王都沒有字,清朝也是一樣,除了末代皇帝溥儀替自己取了字「浩然」以外,所有的帝王均無字。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