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快男比賽我還在上小學,是這一屆觀眾,我覺得陳楚生很好。就是好到聽他唱歌可以讓一個多動的孩子突然安靜下來。
這並不是我第一次追星,更早可以追溯到2004年明星學院。
這個節目當時的熱門選手有張亞非、郭彪,張藝興也參加過。前兩人後來又參加超女快男,進入全國總決賽,然後銷聲匿跡。張藝興則成了選秀後時代的歸國四子,內娛頂流。
插嘴一句,明星學院的導演葉烽,是笑果文化董事長。後來的今晚80後脫口秀、吐槽大會、脫口秀大會真正的幕後製作人。
2005年超女喜歡李宇春,在初中校園歌手大賽上唱她的歌《和你一樣》。後來的超女快男喜歡過李行亮,這個男孩其貌不揚,但唱歌有一種為夢想熱血的鼓舞人心的振奮感。喜歡過李霄雲,她的《現在的你看到的我是藍色的》很好聽。後來這幫人很多轉型演戲,於是又喜歡上了《一起來看流星雨》裡唱《分身情人》的魏晨。
所以把年齡倒推一下,我幾乎從X歲就開始追星,是在中國娛樂業尤其選秀,從興起到蓬勃發展到如日中天再到轟然倒塌裡成長起來的一位觀眾。
準確點說,0713快男不是我的青春回憶,是童年回憶。
最近的,從2017年偶像練習生到2018創造101,再到選秀被明令禁止的最後青春有你等節目,我都有看,也打投過裡面選手,比如孟美岐、周震南,參與內娛選秀最後幾年的狂歡。
2017年到2021年最後幾檔選秀,選手們有個很明顯特點,這些人更像是在大型工廠裡生產出來的流水線產品,幾近全能、接近完美,但缺乏個性,缺乏自我意識。粉絲不要槓,槓就是你對。
互聯網時代的追星,精確到人群畫像,粉絲什麼年紀、什麼性別、什麼喜好,有團隊在背後研究的一清二楚。偶像團隊根據粉絲喜好對偶像自身進行精準塑造,再通過節目投放入市場。等我看自己成年以後的選秀追星,更像在對一件自己喜愛的產品買單,偶像產品更新迭代快,“我”作為粉絲喜新厭舊更快。到現在,我已經記不起大多數選手的臉。作品更寥寥無幾。
再談談0713這些人。
有件很神奇的事情,我發現,這麼多年過去,我早就不關注這些人了,可是當我再看見陳楚生在那兒安靜唱歌時候,還是會怦然心動。這就是“人”本身的魅力。我當年追的是人,不是產品。
這代人非常有血性。當年不滿天娛黑幕和對自己在商業上的過分壓榨,陳楚生罷演解約;甦醒處理感情糾紛,在演出後臺對某些不道德人士痛打出手,等等。紅透半邊天的冠亞軍跟普通人一樣,做了些“人”做的事兒。
不公平,哪怕個人力量再渺小,也要抗爭;不道德,法律和警察解決不了的問題,那就自己上手。有血有肉,我們很多人在現實生活裡不就這樣。當然,因為血氣方剛,年少輕狂,這兩人也在自己事業最好的年紀被雪藏,賠償天價解約費,付出的代價為之深刻。
不能不惋惜,但惋惜好像又是人生一種常態。後來我總結了下這些年追星經歷:過去偶像,是“做我自己”;現在偶像,是“討你喜歡”。
那些努力表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彎腰90度的、對每一個比自己年紀大的人謙虛稱呼“前輩”的娛樂圈乖孩子,心裡喜歡,精神上共鳴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