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是父母的希望所在。讓孩子健康成長是家長最大的幸福,是所有父母的共同心願。 #家庭教育#
常言道,“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家庭風氣既是進行家庭教育的前提條件,它本身也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方式。如果說孩子是一顆種子,那麼家庭就是土壤,家庭心理氛圍便是空氣和水分。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首要環境因素,良好的家庭氛圍有利於孩子塑造良好的性格,甚至影響孩子的一生,建立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是保障孩子健康成長的有效途徑。
那麼,家長如何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呢?
一、夫妻之間儘量不要吵架
家庭氛圍愉快,夫妻關係穩定,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基礎。生活中,夫妻之間多少會因為一些問題而出現爭吵現象,但是,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家長一定要剋制自己的情緒,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長期吵架,會對孩子性格和心理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比如性格古怪、脾氣暴躁、待人冷淡、缺乏安全感、成年後婚姻觀扭曲等。
夫妻之間出現一些矛盾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吵架是不可能解決問題的,反而會使矛盾升級。所以,面對矛盾,家長要心平氣和地溝通,多反省自身,多包容理解對方,共同尋求最佳的問題解決方案,避免發生吵架,這既是對自己負責,更是對孩子健康成長負責。
二、不要隨意對孩子發脾氣
生活中,小朋友總會出現一些讓家長認為是不好的行為,比如吃飯慢、愛翻箱倒櫃、咬手指等。實際上,這是他們在成長當中一些很正常的表現,比如孩子幼齡時期喜歡咬手指,有可能是因為他們在長牙或者是在探索未知事物。
從孩子角度來說,他們不是故意和家長對著幹,只是通過自己的方式尋求發展而已,但是家長往往對孩子的要求是建立在成人的角度之上,所以當孩子不能夠按照自己的預期或要求前行時,就容易出現情緒失控。
愛發脾氣的父母教育出的孩子往往容易叛逆、脾氣暴躁、多疑敏感、為人苛刻、內心脆弱而又好鬥,也會因為對父母害怕而產生距離感。
作為家長,一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單純地對孩子發脾氣是解決不了問題的,要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再慢慢嘗試解決孩子的問題。二要接受孩子的不完美。“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沒有任何人是完美的,何況孩子還處於心智還不成熟的階段,難免會表現出各種調皮搗蛋的狀態。作為家長,要從內心接受孩子的不完美,真正和孩子進行融洽平和的交流,幫助孩子成長進步。三要對孩子要有耐心。成年人的心智很成熟,溝通交流反饋快且比較理性,而孩子的反饋和理性程度都會比較低,此時家長千萬不能著急,應嘗試慢慢引導。不要沒得到想要的答覆就向孩子發脾氣,要記得,你面對的是一個心智還不成熟的小傢伙。
此外,要避免踢貓效應。家長不能把自己在其他事情上產生的壞情緒發洩在孩子身上,否則孩子很有可能逐漸成被踢者轉變為踢貓者,從而給他人帶來傷害,久而久之,對孩子的性格可能造成嚴重的不利影響。
三、不要事事包辦,讓孩子理所應當
父母事事包辦並不是一個好現象,實際上,這是在剝奪孩子學習自理能力的機會。不要以為父母為孩子做這做那,孩子就會快樂成長,很多時候,父母做得越多,孩子越覺得理所應當。
長此以往,孩子就會習慣依靠父母,總覺得什麼事情都有父母幫忙,遇到問題父母會替自己解決。慢慢地,孩子一味享受著“兩手一攤”的生活模式,“等靠要”思想會越來越重,精神狀態會越來越消極,甚至會因為不懂得自理而變得自卑、敏感。
其實,父母可以這樣做:力所能及的小事,就讓孩子自己去做,捨得讓孩子吃苦,讓孩子對自己負責。遇到孩子可以自己解決的困難,鼓勵他自主分析問題,想辦法攻克,必要時對孩子進行正確的指導和引導。
四、不要輕易對孩子承諾,如果承諾就要幫助孩子實現
有時父母可能會因為工作忙碌等原因,忘記了對孩子的承諾,可是孩子對這些卻很敏感。如果父母沒有兌現承諾的話,會降低孩子對父母的信任,還會使孩子受父母影響,不懂得一諾千金的道理,甚至長大以後變得言而無信,這樣的結果顯然是父母最不願意看到的。
因此,作為負責任的父母,一定不要輕易對孩子承諾。一旦對孩子承諾,就一定要切實地履行,做孩子的好榜樣。